西游記中有擬人比喻句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西游記的比喻句和擬人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

一般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運用比喻句應該注意

感情色彩

(1)比喻要有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要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突出事物的特點

(2)在習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辭手法,能夠突出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刻畫得入木三分。

比喻原理

(3) 了解比喻的特點不要隨便寫要遵守 把什麼比作什麼 的比喻原理

生動

(4)使文章更生動

有“好像”“像”“是”一類詞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關鍵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

擬人句就是把某件東西比喻成與人相同,不可和童話弄混。(例:葉子妹妹說:“太陽公公……”這就是一個擬人句 ) 擬人句就是根據想象將物當做人來敘述或描寫,使“物”具有人一樣的言行、神態、思想和感情。一句話,擬人就是用寫人的詞句去寫物。這種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擬人句的運用形式 (1)把動物擬人化。 (2)把植物擬人化。 (3)把一般的事物擬人化。 好處:能增強語言的美感,表現力,更生動、形象。

2. 求《西游記》中的比喻句

一、《西游記》中比喻的類型1、明喻 本體、喻體、喻詞同時出現,本體和喻體是相似的關系,這種比喻稱明喻。

全書的明喻使用了一系列貼切的喻詞,且極富于變化。象“如、若、似、似……一般、如……一般、象、如同、好似、如……相似、猶如、與……相似、……一般、當……一般”,例如:(1)他就長的高萬丈,頭如泰山,腰如峻嶺,眼如閃電,口似血盆,牙如劍戟(第三回 19頁)。

(2)(牛王)現出原身,一只大白牛,頭如峻嶺,眼若閃光,兩只角似兩座鐵塔(第六十一回 453頁)。(3)慌得那八戒戰戰兢兢,伏之于地,把嘴拱開土,埋在地下,卻如釘了釘一般(第六十七回 496頁)。

(4)拘得個土地老兒在廟里似推磨的一般亂轉(第七十二回 533頁)。(5)忽失聲淚如泉涌(第七十七回 575頁)。

這幾例分別用“如、若、似、如……一般、似……一般”等喻詞來連接本體和喻體,是典型的明喻。明喻一般是以人們比較熟悉的、具體的事物作為喻體,使本體顯得更加真切分明,如“泰山、峻嶺、閃電、劍戟、鐵塔、推磨的”都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事物,用這些作比喻,更簡潔明了,也更通俗易懂。

2、暗喻 又叫“隱喻”,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它們之間是相關的關系,用“是、變成、為、作、就是”等喻詞連接本體和喻體。例如:(1)這大圣也使神通,變得與二郎神身軀一樣,嘴臉一般,舉一條如意金箍棒,卻就是昆侖頂上擎天之柱(第六回 40頁)。

(2)若依老孫看時,把這青天為屋瓦,日月作窗欞,四山五岳為梁柱(第三十六回 263頁)。(3)那怪物肚皮貼地,翹起頭來,就是一只贛保船(第六十七回 498頁)。

以上幾例,直接把喻體說成本體,雖然它不點明是比喻關系,然而比喻的關系卻隱在其中,通過“是、為、作”等喻詞來表明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系,比明喻更加突出了兩者相似的地方。3、飾喻 本體和喻體間構成修飾和被修飾的關系。

例如:(1)那時此寶有二丈多長,斗來粗細(第三回 17頁)。(2)可憐!我的銅斗兒江山,鐵圍的社稷,誰知被他陰占了!(第三十九回289頁)。

(3)那唐僧一行四僧,上了羊腸大路,一心里專拜靈山(第四十回 294頁)。(4)二大王身高三丈,臥蠶眉,丹鳳眼,美人聲,匾擔牙,鼻似蛟龍(第七十四回 553頁)。

例二中用銅斗兒修飾江山,用“鐵圍的”修飾社稷,例三中用“羊腸”修飾大路,例四中用“臥蠶”修飾眉毛,“丹鳳”修飾眼睛,“扁擔”修飾牙齒,可以使本體更加形象生動,更富形象色彩。4、借喻 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不出現,這種手法稱為借喻,也叫借比。

例如:(1)那人綽彩袖,春筍纖長,擎玉盞(第二十三回 167頁)。(2)你拿了哭喪棒,一時不知好歹,亂打起人來,撞出大禍(第二十七回 201頁)。

(3)是老孫一棍子打出豆腐來了(第五十六回 417頁)。這三個例子都是只出現喻體,本體沒有出現,也沒有喻詞,這種比喻以喻體代替本體,有突出本體的某種特性的作用。

用春筍比喻女子的纖纖細指,更突出了女子的手修長,秀色可餐。將哭喪棒比喻孫悟空的金箍棒,表明了金箍棒的威力之大,再加上孫悟空性急難管教,難怪唐僧會不喜歡。

用豆腐來代替腦漿,形象地揭示了被打死的山賊的慘狀。5、強喻 也叫較喻,是程度不等的比喻,本體和喻體有共同的特征,為了突出本體的這一特征,特別強調喻體的程度不如或超過本體。

例如:(1)老孫畫的這圈,強似那銅墻鐵壁(第五十回 371頁)。(2)那廝忍疼掙命,往前一攛,比使風更快(第六十七回 498頁)。

(3)我日間與那太子夸口,說我的手段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第三十八回 280頁)。(4)蒼蠅不過豆粒大小(第三十四回248頁)。

例一中孫悟空自負自己畫的圈可以阻擋妖魔鬼怪的進入,比那銅墻鐵壁要強的多,妖魔難以入侵,這也正突出了孫悟空的法力高強。例二中妖怪受疼逃竄,強調比使風更快。

例三中孫悟空夸口自己的手段高深莫測,勝過山高海深。例一和例三也揭示了孫悟空自負和自命不凡的一面。

6、博喻 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喻體連續說明本體。例如:(1)慌得那架火、看爐與丁甲一班人來扯,被他一個個都放倒,好似癲癇的白額虎,瘋狂的獨角龍(第七回 43頁)。

(2)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驚的孩子,雨淋的蛤蟆(第二十三回 168頁)。(3)這潑猴枉自也拿他不住;就拿住他,也似摶沙弄汞,捉影捕風(第二十五回 187頁)。

(4)你看他六只手,使著三根棒一路打將去,好便似虎入羊群,鷹來雞柵(第三十一回 230頁)。(5)那一頓如流星趕月,風卷殘云,吃得罄盡(第四十四回 332頁)。

(6)果有一個石匣,卻像人家槽房里的豬槽,又似人間的一口石棺材之樣(第四十九回 363頁)。(7)你看他如風吹敗葉,似雨打荷花,將他兩個趕出水面(第四十九回 366頁)。

(8)我弟子舍身拼命,救解他的魔障,就如老虎口里奪脆骨,蛟龍背上揭生麟(第五十七回 423頁)。(9)拿出一塊糕遞與行者,行者托在手中,好似火里燒的灼炭,煤爐內的紅釘(第五十九回 436頁)。

(10)只聽得呼呼吸吸之聲,猶如蠶食葉,卻似海生潮(死七十二回 534頁)。(11)大王卻在半空中伸下拿云手去捉唐僧,就如探囊取物,就如魚水盆內捻蒼蠅(第八十五。

3. 西游記中有什麼擬人句

那四大天王收兵罷戰,眾各報功:有拿住虎豹的,有拿住獅象的,有拿住狼蟲狐駱的,更不曾捉著一個猴精.(第五回)(排比)如:二郎看見道:“打花的魚兒,似鯉魚,尾巴不紅;似鱖魚,花鱗不見;似黑魚,頭上無星;似魴魚,腮上無針.他怎麼見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變的.”(第六回)(其中三個排比句,三個明喻)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第六回題目)(對偶)從來未識淺和深,今日方知輕與重.(第六回)(對偶)昭惠二郎神,齊天孫大圣,這個心高欺敵美猴王,那個面生壓伏真梁棟.(第六回)(對比)李天王聞言,又把照妖鏡四方一照,呵呵的笑道:“真君,快去!快去!那猴使了個隱身法,走出營圍,往你那灌江口去也.”(第六回)(快去!快去!---反復)真君趕到崖下,不見打倒的鴇鳥,只有一間小廟,急睜鳳眼,仔細看之,見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這猢猻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見廟宇,更不曾見一個旗竿豎在后面的.斷是這畜生弄誼!他若哄我進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進去?等我掣拳先搗窗欞,后踢門扇!”(第六回)(我怎肯進去?---反問)大圣聽得,心驚道:“好狠!好狠!門扇是我牙齒,窗欞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搗了眼,卻怎麼是好?”撲的一個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見.(第六回)(若打了牙,搗了眼,卻怎麼是好?---反問)那些猴,拋戈棄甲,撇劍拋槍;跑的跑,喊的喊;上山的上山,歸洞的歸洞;好似夜貓驚宿鳥,飛灑滿天星.(第六回)(那些猴,好似夜貓驚宿鳥,飛灑滿天星.---明喻)惠岸行者整整衣裙,執一條鐵棍,架云離闕,徑至山前.見那天羅地網,密密層層,各營門提鈴喝號,將那山圍繞的水泄不通.(第六回)(水泄不通---夸張)注:我翻了翻《西游記》,喜歡第六回,所以,選的句子基本上都是第六回的。

4. 西游記中的十個修辭手法句有什麼

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

如:那四大天王收兵罷戰,眾各報功:有拿住虎豹的,有拿住獅象的,有拿住狼蟲狐駱的,更不曾捉著一個猴精。(排比)

對偶:用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如: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對偶)

對比:是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并舉加以比較的方法。

如:昭惠二郎神,齊天孫大圣,這個心高欺敵美猴王,那個面生壓伏真梁棟。(對比)

反復: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反復可以是連續的,也可間隔出現。

如:李天王聞言,又把照妖鏡四方一照,呵呵的笑道:“真君,快去!快去!那猴使了個隱身法,走出營圍,往你那灌江口去也。”(反復)

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如:真君趕到崖下,不見打倒的鴇鳥,只有一間小廟,急睜鳳眼,仔細看之,見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這猢猻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見廟宇,更不曾見一個旗竿豎在后面的。斷是這畜生弄誼!他若哄我進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進去?等我掣拳先搗窗欞,后踢門扇!”(反問)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用某一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比喻主要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形式。

如:那些猴,拋戈棄甲,,撇劍拋槍,跑的跑,喊的喊,上山的上山,歸洞的歸洞,好似夜貓驚宿鳥,飛灑滿天星。(明喻)

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

如:惠岸行者整整衣裙,,執一條鐵棍,架云離闕,徑至山前。見那天羅地網,密密層層,各營門提鈴喝號,將那山圍繞的水泄不通。(夸張)

擴展資料:

《西游記》是中國古典神魔小說中的巔峰之作,書中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歷經整整九九八十一難取經的故事。

作者細膩而深刻地塑造了四個極其經典的形象:慈悲、寬厚但軟弱、迂腐的師父唐僧;富有反叛精神、神通廣大的孫悟空;自私狡猾、好吃懶做的豬八戒;任勞任怨、忠心耿耿的沙僧。

他們懷著不同的目的走上了同一條取經路,面對各種難以想象的妖魔鬼怪、險惡絕境,他們既有矛盾,又有合作與情誼。

《西游記》作者吳承恩豐富的知識與驚人的想象力、非同一般的幽默感和妙筆生花的高超寫作技巧,相信會令每位朋友都獲益匪淺,從中取得人生路途中的“真經”。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國經典文學名著:西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