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贊賞《蘭亭序》的語句】
名家評價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九:“此文一意反復生死之事甚疾,現前好景可念,更不許順口說有妙理妙語,真古今第一情種也。”
[4] 李兆洛《駢體文鈔》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揚之趣。”[4]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七:“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
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瘍,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病。
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4] 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詩意也。
修短死生,皆一時詩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筆情絕俗,高出選體。
[4] 余誠《重汀古文釋義新編》卷七:因游宴之樂,寫人生死之可悲,則蘭亭一會,固未可等諸尋常小集。而排斤當日竟尚清談;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
林西仲謂古人游覽之文,亦不茍作如此。信非誣也。
至其文情之高曠,文致之輕松,更難備述。[4]。
2. 蘭亭序的句子
蘭亭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kuài jī)山陰之蘭亭,修禊(xì)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shang)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chěng)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雖趣(qǔ)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翻譯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們)在會稽郡山北面的蘭亭聚會,到水邊進行消災求福的活動。許多有聲望有才氣的人都來了,有年輕的,也有年長的。這里有高大的山和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把水引到(亭中)的環形水渠里來,讓酒杯飄流水上(供人們取飲)。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痛快地表達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懷。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輕輕吹來。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窮盡視和聽的享受,實在快樂啊!
人們彼此相處,俯仰之間一輩子。有的人喜歡講自己的志趣抱負,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情懷,不受任何約束,放縱地生活。盡管人們的愛好千差萬別,或好靜,或好動,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自己所要的東西暫時得到了,快樂而自足,竟不覺得衰老即將到來;待到對于自己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歡快的事頃刻之間變為陳跡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為烏有。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當我看到前人發生感慨的原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樣的,(我)總是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心里又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我)本來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謬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樣,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作的詩。縱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有感于這次集會的詩文。
3. 【描寫蘭亭的名言10句
當我來到蘭亭門前,便看見“鵝池”二字,這兩個字各成風格,“鵝”字看起來有著南方人的秀氣,而“池”字則顯得象北方漢子南洋的粗獷,人稱“父子碑”,據說是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共同書寫的.忽見鵝池中幾只白鵝悠然嬉游,頗有生趣.而王羲之書法的“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精髓就是從鵝的形體上,悟出書法的真諦. 順著小徑前行,迎面的是一亭,一痕痕沉沉的歷史的斑跡顯現出來.內一石碑上書“蘭亭”二字,系清康熙手書.西側是“樂池”,臨池有“俯仰亭”.東側為流觴亭,亭內有“曲水邀觀處”一匾,正下懸唐名畫家李公麟的《蘭亭修禊圖》.一條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鏡,在竹影樹蔭下緩緩并帶著輕快的節奏逶迤流過,流得那樣灑脫自在. 幾只時而盤旋、時而俯沖的蝴蝶,幾片沿溪而下的花瓣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當年,王羲之邀約41位文人雅士列坐曲水兩旁,并在水上漂流起裝有酒的“觴”(酒杯),水流時急時緩,觴也就時飄時停.觴停在誰面前,誰就得寫一首詩.王羲之將所賦37首詩匯集成冊并書寫下了《蘭亭集序》,從此歷史登上了一個文人思想境界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