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十二首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哪種情感

解夢佬 0

1. 山村詠懷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1、原詩:

山村詠懷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譯文:

到二三里遠的地方,有四五個生著炊煙的人家。

路過六七座亭臺樓閣,周圍有十幾枝花。

3、賞析:

這首詩最大的特色是用一連串的數字將詩歌中的山村景物連接起來,未必是實寫卻饒有趣味。村子很小而且是“煙村”,可見炊煙裊裊,一派濃郁的生活氣息。亭臺六七座,是人們消閑的場所,周遭還有不少盛開的花朵,足見環境清麗優美。所以作者是悠閑地拜訪山村,看見美麗而安靜的風景,喜愛之情和怡然自得之意流露在景物變換之中。

2. 詠懷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詠懷: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作者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他生活在魏晉易代之際,因不滿司馬氏提倡的虛偽的名教,常借談玄縱酒進行消極反抗。他是魏末代表作家,詩文皆擅,代表作是《詠懷詩》八十二首和《大人先生傳》,有《阮步兵集》。

這首詩是作者全部的《詠懷詩》的序曲。從文字上看,明白曉暢,一目了然,但內容又顯得隱晦曲折,深意難求。其主旨表現了魏晉易代之際社會動蕩形勢下的詩人孤獨憂傷的心情!

3. 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這首詩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具體的實物,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了,變成具體可感的東西,表達作者渴望與親人團聚,渴望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和大陸人為的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

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余光中的這首詩,把“祖國大陸”與“”緊緊地聯結在一起,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4. 雜詩十二首其二的后四句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這首詩抒發了光陰易逝、生命有限,作者未能實現人生價值的感情。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此二句,直抒悲懷,為全詩之核心。光陰流逝不舍晝夜,并不為人停息片刻,生命漸漸感到有限,有志卻得不到施展。本題第五首云:“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飲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可見淵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濟天下,其根源乃是傳統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價值不能夠實現,此實為古往今來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詩中擲之一字,騁之一字,皆極具力度感。唯騁字,能見出志向之遠大;唯擲字,能寫出日月之飛逝。日月擲人去愈迅速,則有志不獲騁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終曉,謂從夜間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獲騁,不禁滿懷蒼涼悲慨,心情徹夜不能平靜。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終曉不能靜,志士悲懷,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結蒼涼無盡。

5. 作者在這首詩歌中抒發了哪些情感

詩歌的思想內容

常見情感:憂愁、惆悵、孤獨、寂寞、傷感、煩悶、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持節操等。

(一)邊塞詩(建功報國類)

唐詩多為:

1.邊塞的山川景物和風土人情;

2.從軍邊塞、殺敵報國的意志;

3.描繪將士英勇無畏、昂揚勃發的精神狀態;

4.謳歌邊塞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斗精神;

5.建功立業的渴望和保家衛國的豪情;

6.將士久戍的鄉愁和閨中妻子的離恨;

7.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8.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慘烈;

9.諷刺并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

10.對腐敗無能的將領的憤怒和對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

11.盼望愛兵如子、英勇善戰的將領出現。

宋詞常有:

1.山河淪喪的痛苦和歸家無望的哀痛;

2.壯志難酬的怨憤和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

3.對統治者茍且偷安不思收復失地的痛苦;

4.對投降派、主和派及小人當道的憤懣;5.對異族統治下人民流離失所、痛苦生活的同情。

風格多為:悲涼慷慨、雄渾豪放、奔騰俊偉等。

(二)憂國傷時類(與上一類多有重復)

1.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離亂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5.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

6.揭露統治者的橫征暴斂。

(三)送別詩

1.直接抒寫離別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長的勉勵,坦陳心志的告白,前途艱辛的擔憂;

2.重在勸勉、鼓勵、安慰

3.借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

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長亭、楊柳、夕陽、酒、秋等 。

(四)山水田園詩

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唐代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

1.描寫自然風光;

2.農村景物;

3.閑適、恬淡的隱居生活。

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田園詩風格為恬淡寧謐,山水詩風格為清新優美。

(五)詠物詩

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六)思鄉懷人類詩歌

1.羈旅愁思;

2.思念親友;

3.征人思鄉;

4.閨中懷人。

寫作上:

1觸景傷情;

2.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傷春悲秋、日暮思歸);

3.托物傳情(月、雁、笛、柳);

4.因夢寄情;

5.妙喻傳情。

(七)詠史懷古詩

1.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感慨個人遭遇(懷才不遇),或抨擊社會現實;

2.對歷史、功名利祿、繁華富貴等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

3.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

(八)思婦閨情詩

1.抒發別離苦情;

2.描寫美人遲暮;

3.寄寓人生感慨。

(九)即景(或即事)抒懷類詩歌

1.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

2.昔勝今衰的感慨;

3.借古諷今的情懷;

4.青春易逝的傷感;

5.仕途失意的苦悶;

6.告慰平生的喜悅;

7.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8.記夢悼亡,遺世游仙。

6. 絕句杜甫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著和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心復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這首詩描繪出四個獨立的景色,營造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詩人陶醉其中,望著來自東吳的船只,不覺勾起了鄉愁,細致的內心活動自然地流露出來. 詩歌以一副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此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蘇,萌發生機時的顏色.以“鳴”發,黃鸝的啼叫,給人一種輕脆,悅耳之感.早春時節嫩芽初發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唱,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這里用一個“上”字很巧妙.這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兩首句還寫到黃鸝的啼鳴,詩人對這幅生機盎然,絢麗多彩的早春圖像就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進行刻畫,而這種有聲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詩句的生機.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一“含” 字,表現出積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著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這就是詩人觀物寄情時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歷經數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終于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并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系.但同時,詩人以這種感受,從另一角度來說明一種艱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積雪則更為困難.于是,詩人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卻有著更深的憂慮.因此,這句就不僅僅是對窗前雪的描寫了,它有著更深的寓意,而這種對景物的體察,其實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兩個”、“一行”,數目歷歷分明,觀察仔細,不是因為內心的輕松愉快,而是詩人要排遣那種長期受到閑置的愁悶意緒和百無聊賴的心情.這與《水檻遣心》中“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與《曲江》中“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對景物的體察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以清新自由的景象表現心中百無聊賴的心情.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開”的含義,杜甫用的正是這個含義.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他應該知道,“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在當時很難實現,而且在嚴武向朝廷推薦他之前,他剛剛結束流亡的生活,對朝廷雖有所望,但卻又極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于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以表示希望不大.這是第一層含義.第二,這只停泊在門前的東吳船并非從東吳來,而是到東吳去的.東吳,正是杜甫心中那點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長安而說“東吳”,原因是,詩人以成都、東吳間相距之遠和路徑之難,來暗示他的抱負難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借東吳代指孫權,不僅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堯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 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