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詩的主旨是什麼
古代詩人以詩言志,詩歌中所表達的理想志向,所闡述的人生哲理,所蘊涵的美好情操,或對社會、對人生、對歷史進行的總結等就是我們要揣摩的詩歌的主旨,有的詩歌主旨表達得含蓄隱晦,有的詩歌則表達得直白張揚,掌握一定的概括詩歌主旨的方法至關重要,能幫助學生更快、更準確、更全面地切入詩歌,把握主旨,完成鑒賞評價的目的。
一、借助詩題,理解主旨。一首詩的題目,往往是這首詩的核心,或概括其主要內容,或暗示其感情基調,或表明其文體特點,可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及作者情感。
二、關注序注,體會主旨。一般序在詩前,注在詩后,有時會巧妙地安排在題干中。
它們有的交代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創作的背景、詩人的遭遇,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情感基調,幫助理解作品思想內容。 三、借助關鍵字,又稱“句中眼”,把握詩歌感情基調。
“句中眼”指能使詩(詞)生動形象以至“活”起來。關鍵字詞最能體現作者情感、最能體現作品意境,一般為動詞、形容詞,抓住了他們,就抓住了全篇。
四、借助關鍵句,又稱“篇中眼”,揭示主旨。“篇中眼”指全詩(詞)中最為傳神的關鍵性句子。
有時出現在詩詞的中間,多出現在詩末,直接或間接點題。詞眼多為議論、直接抒情句。
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等。(注:“句中眼”和“篇中眼”在詩中稱為“詩眼”)五、品評“意象”、領會詩歌主旨。
通過品評“意象”寓意,感知詩人情感。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
“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古詩中常見意象所蘊涵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
六、借助多種表現手法。用典、化用名句、借景抒情、比喻說理、托物言志、對比、虛實相生、象征、借古諷今等,體會詩人在詩歌中所抒發的情懷。
如用典,詩人所用的典故、化用的名句在內容上大多與自己的處境有關,所以,用典是為了影射現實,抒發自己的情懷和寄托某種愿望;比喻說理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而且生動形象。七、“知人論世”、以把握作品主旨。
知人,就是了解詩人的個人經歷、生平、個性品格、思想、創作風格。論世,就是在了解詩人所處時代的時代風貌的基礎上由此及彼地類推詩人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和所反映的社會生活。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適當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同樣有助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因此對于歷代文學大家,我們當然應該了解掌握其經歷、風格,對于非著名詩詞曲作家,應充分重視作品朝代,因為大時代、大背景是相通的。
八、按題材給詩歌分類,以揣摩主旨。不同題材的古詩,評價其思想內容的側重點各有不同。
古詩大致上有五大題材:1、寫景詩:揣摩詩人于山水景物之中寄托何種情感。“一切景語皆情語”,抓景物的物象特點,分析意境,可以探知詩人蘊藏其中的情感。
“見景生情”,寫景往往為后一兩句的直抒胸臆打下基礎,從直接抒情句也可概括詩歌主旨。2、詠物詩: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
此類詩經常使用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揣摩詩人在描摹“物”中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或者將物賦予什麼象征意義,挖掘人們所賦予物象的內在品格和精神。如陶淵明詠菊,抒寫悠閑舒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不諂媚世俗、堅守正義的氣節。
3、邊塞詩:表現軍旅生活的詩作,其主旨或歌頌祖國邊塞的大好河山,奇特風光;或抒發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和報效祖國的奉獻精神;或表現出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以身許國的豪情壯志;或表達邊關將士對月思鄉和家中妻子的離愁別恨;或反映沙場征戰的艱辛悲壯、連年征戰的殘酷、對邊疆和平的向往,往往回旋著愛國的主旋律。其風格豪邁曠達、慷慨雄壯。
但不同時代,邊塞詩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最能體現國運興衰。盛唐基調是豪邁爽朗、勇敢、一往無前。
詩中充滿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國的決心,構成“盛唐精神”的壯麗音節!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中晚唐安史之亂使唐由勝轉衰,雖然邊塞詩人也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多了悲壯惋傷的成分。如《陳陶·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宋代外臨強敵、內政頹靡,南宋淪亡半壁江山,詩壇詞苑交織著救亡御侮的悲愴呼號,報國無門、收復中原無望的憤懣和征士歸家無望的哀痛。
如《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4、懷古詠史詩:此類詩以某一歷史事件、某一歷史人物的事跡為題材,或懷古傷情,對歷史事件抒發思古之幽情(如感慨歲月倏忽變幻、感。
2. 《蜀相》一詩表現主旨的句子是什麼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澿。
“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為了伐魏,曾經六出祁山的事。蜀漢后主建興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統率大軍,后出斜谷,占據了五丈原(今陜西省?d縣西南),與司馬懿隔著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軍中。“英雄”,這里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追懷諸葛亮的有志之士。
這尾聯兩句承接著五、六句,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未竟的痛惜心情。這兩句詩是敘事兼抒情吹們檎嬉庵浚苡懈?人的力量;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鋪墊,使讀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漁洋曾經說:“為詩結處總要健舉。”沈德潛也認為“宕出遠神”是詩歌結尾的一種好方法。所有這些妙處,都在本詩的結句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憑吊古跡的作品非常多,有的人到一處名勝古跡,照例做一首詩,里面有沒有感情呢?多少有一點,但談不上深厚。我們說杜甫是抒情的對手,在憑吊古跡的詩中,雖然說的是古代的事,但也抒發了他內心的情感。《蜀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這首詩前半首寫景,后半首抒情。前后兩個部分以一個“自”字,一個 “空”字為紐帶。詩人看到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偉人的祠廟竟變得如此破落,荒涼,從而引起種種感慨。些詩看似抒的吊古之情,實際上也是作者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慨。
又是名句有是主旨句,賞析是抄來 的,但是不會錯的
3. 什麼叫做詩中的“主旨”
主旨
1.主要的意義﹑用意或目的。
2.主張,主意。
3.在寫作學中:指作者在說明問題、發表主張或反映社會生活現象時,通過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內容表達出的基本觀點,是文章的敘寫、議論目的。在記敘文類中,主旨與主題是相同的概念;在議論等類文章中,寫作意圖一般稱主旨,不稱主題。
主旨是文章和作品的靈魂,決定文章和作品的質量高低、價值大小、作用強弱,是文章和作品的統帥。
如何尋找主旨?
找一篇文章的主旨時,需要通讀文章,全方面的思考,不能界限與一段或幾句話來考慮,又不能界限與題目,才可以找出正確的主旨。
4. 致象樹本詩表達詩人主旨的句子是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的紅碩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5. 賣炭翁中哪句句子表達全詩的主旨
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但是,《賣炭翁》的意義,遠不止于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讀著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仿佛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出現在我們眼前.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賣炭翁》這首詩不但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即使對于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詩歌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描寫,敘述了賣炭翁辛勞燒炭、艱難運炭上市、炭被宮使掠奪的悲慘經過.白居易借詩為百姓鳴不平,用賣炭翁的形象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擊中唐的弊政之一“宮市”,以及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此詩揭露唐朝的“宮市”(就是皇宮派太監在市場上采購貨物)實質上是掠奪資財的一種方式,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賣炭翁每日在終南山砍柴燒炭.他兩鬢白發蒼蒼,滿面灰塵,臉上和手上黑黝黝的.賣炭得錢去干什麼?為了吃飯和穿衣.可憐他身上穿著單衣,而擔心炭的賣價太低卻希望天氣更冷一些.夜晚下了一場大雪,城外積雪一尺多厚,清晨他駕著炭車在結冰的道路上行進.太陽升得老高,牛疲倦了,人也餓了,在集市南門外歇息.兩匹馬飛快地跑 來,來的是誰?原來是宮中的太監和他們手下的爪牙.手里拿著文書,嘴里說皇帝有命令,回轉車頭,吆喝著將牛向北邊牽趕.一車炭有一千多斤重,宮廷的使者驅走毫不吝惜.用半匹紅紗和一丈綾,系在牛的頭上作為一車炭的價錢.。
6. 雨說中最能體現本詩主旨的詩句
一、思想主旨 雨在本文是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她漸漸瀝瀝、綿綿密密,殷勤探訪大地每一個角落,既滋潤萬物,又滋潤孩子們的心地,讓孩子們讀出了勇敢,讀出了希望,讀出了快樂. 二、結構特點 作品以“雨說,我來了”作為每一個部分的開頭,雨來的時間,雨來的目的,雨來的去向,雨來的效應……一一寫得眉目分明,結構整齊而富有韻律美. 三、對本詩副標題的理解 這首詩有一個副標題“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透過這個副標題,我們就可看出詩歌所要揭示的主旨,即主要為了表達兒童在春雨到來之際的歡悅、欣喜之情.副標題起了一個揭示主旨的作用,給了讀者一把解讀這首詩歌深刻含義的鑰匙,使人在欣賞這首詩時有一定的方向性,從而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深刻內涵. 四、擬人化的手法 擬人是把物當作人來寫,把事物“人化”.本文把雨寫成了有情有義的,生動形象而又表意豐富的愛的使者.全詩洋溢著一種生動活潑的靈氣,彌漫著輕快、喜悅、清新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