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寫一篇蒙古族人生活的故事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中國有56個民族,是個“大家庭”。
對于蒙古族,大家肯定不陌生吧!那麼,對于蒙古族的禮節,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當你來到蒙古的大草原時,你會不由得陶醉在其中,有種愜意的感覺。不久后,你就會看見路邊出現一位蒙古族人,你不用奇怪,這是蒙古族主人來迎接你們來啦!接著會不斷有蒙古族主人來迎接,他們會在你車子的前后左右圍成一個圈給你們帶路。
當你來到蒙古包時,你肯定會由衷地贊嘆起來:“這里真是一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你要是用臨時學的蒙古語“賽怒!賽怒!”來贊嘆的話,蒙古族人會更加高興的。 接著,主人會給你倒上自己釀制而成的香甜的奶酒,醇香的奶酒會使你更加喜歡這個民族,甚至會深深愛上這個民族。
這也是對主人的尊重和親密。 品嘗完了香甜的奶酒,主人會帶你到美麗無邊的大草原上游覽一番,觀賞那美麗的風景。
既然,生活在大草原上,馬是必不可少的。蒙古族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
主人會給你挑上一批上等的好馬。有主人帶路,先熟悉一下蒙古的地理。
接下來,主人會目視你在綠色的海洋里自由馳騁。 蒙古族,是不是很特別呢,有這麼多的特色。
五十六個民族,有著如此多不同的風俗,真是令人贊嘆不已啊! 你好,望采納。
2. 描寫“蒙古包”的句子
1. 蒙古包一般為圓形,大多用條木做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頂中央有圓形天窗,容易拆裝,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2. 突然,蒙古包的門被撞開了,一個身穿草綠色長袍,腰間像大人一樣寬寬地扎著紅綢腰帶的七八歲的男孩,騎著一根長長的柳條子,身上還掛著馬槍、弓箭,橫沖直撞地跑進來……
3. 萬樹園內不施土木,而按蒙古族的風俗設蒙古包數座。
4. 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
5. 成吉思汗陵的主體是由三個蒙古包式的宮殿一字排開構成。
6. 蒙古包的頂端有個大洞,除了可以排出火煙,還能引進陽光。
7. 在城區以東的蒙古包區,溫度已然在零度以下。多爾修仁白天拉著馬車兜客,晚上則出售柴火煤炭。他每年夏天還要回到阿勒坦布拉格附近的大草原,照料牲口。
8. 他們住蒙古包,穿蒙古袍,說蒙古話,也過著蒙古游牧生活。
9. 這里建有多頂蒙古包,設備齊全,可為客人提供住宿服務。
10. 朝陽區蒙古包,北京和睦家醫院,朝陽區將臺路2號。
11. 眾所周知,一個富有的牧民,意味著為他的蒙古包配備一個衛星天線和一個太能能面板,并擁有一輛摩托車。
12. 牧民以肉,奶制品和面,多住圓形蒙古包,農區多住磚瓦房。
13.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
14.因為很容易拆裝,有利于放牧時搬遷流動。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
15. 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綿羊、牦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帳篷。
3. 蒙古人風俗習慣的句子有什麼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后,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并表示謝意。
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是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全羊宴包括薦骨、四肢、肋骨、胸椎、羊頭,有的地區還要加羊心、羊肝、直腸和羊肚。制法是將全羊的各部位倒入大鍋,水溫上升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熟嗜酸奶文火煮開,并經常翻動。腸、肚、心、肝和燎好的羊頭另鍋煮爛。另配調料。開宴時將煮熟的各部位放入大盤子里,尾巴朝外,羊頭上要刻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十”上桌。食用時主人要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先動刀切割,然后大家才同吃。姑娘在出嫁之前,娘家人須煮羊胸脯肉給姑娘吃,以此表示送別。烤全羊過去多用來進行祭典或祭敖包時才用,現在已成為盛大節慶或迎接貴賓用的一種特殊菜肴。
4. 贊美“蒙古族”的句子有哪些
1藍藍天上白云飄——蒙古族。蒙古族自古以來,以能歌善舞著稱。勤勞勇敢的蒙古族勞動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國北方,以游牧為主,他們創造了自己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絢麗多姿的草原文化中,蒙古民歌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堪稱草原上的藝術之花。蒙古民歌曲調優美,節奏舒展,有著草原寬闊的氣息。在情感表達上,則樸素豁達,深沉內在,帶有強烈的抒情性;猶如醇香的馬奶酒,散發出草原生活的芬芳。
2和許多藝人不同,烏蘭托婭一直在用心去歌唱,用其純綠色的天籟之音去詮釋完美、感化疲憊。早在06年5月,烏蘭托婭就推出專輯《阿爾斯楞的眼睛》,專輯中,烏蘭托婭所展現的特有的純天然的草原之聲,所演繹出來的草原人獨有的汩汩而流的情感,更是打動了當時許多向往草原的人們,也感動了許多熱愛草原歌謠的人。從此,烏蘭托婭就被冠以了“草原天籟之音”的美譽。 她的代表作品:《套馬桿》《我要去西藏》《愛不在就放手》《高原藍》《火鳳凰》《愛琴海》等時下最流行歌曲之一。
3應同學們的邀請,趙溥澍的媽媽尹湘阿姨來到二年級四班,帶領大家一起走進了美麗的蒙古族。尹阿姨從成吉思汗講到忽必烈、李四光,從蒙古族的語言文字到漂亮的蒙古袍、優美的蒙古族舞蹈、特色的摔跤運動再到美味的烤羊、手抓羊肉、奶皮子,還有蒙古人特有的交通工具——馬拉爬犁,蒙古人特有的房子——蒙古包……最后,尹阿姨還給同學們帶來了兩首蒙古族歌曲和好吃的蒙古族酸奶糖。聆聽著優美的音樂,品嘗著美味的酸奶糖,同學們忍不住閉上眼睛,仿佛在美麗的大草原暢游了一番,開心極了!
4烏蘭托婭——“草原天籟之音”。來自草原的天籟之音——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遼闊的疆域、矯健的馬匹、肥大的羊群、清澈的泉水、樸實的牧民,還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歌謠。而烏蘭托婭,正是從這個綠茫茫的草原歡歌而來,帶著天籟般的聲音,伴著青草的香氣。
5大草原美麗家鄉的山水滋養了她們得天獨厚的嗓音,蒙古族質樸、赤誠、豪爽的性格成就了她們對歌唱事業的熱情和執著,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讓她們在演藝和歌唱道路上不負眾望,潛心專業,腳踏實地,用情用心演唱好每一首歌和每一場演出。把舞臺視為生命的列車,把歌唱作為畢生的追求。所以,她們的歌聲融入百姓心中永唱不衰,她們的人品感動百姓永存留香。
6于內蒙古額濟納旗。1962年進內蒙古藝術學校聲樂研究班學聲樂,1964年進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學習。畢業后,先后在內蒙古巴彥淖爾盟文工團、內蒙古民族歌劇團、內蒙古歌舞團擔任獨唱演員和歌劇演員。1982年調入中央民族歌舞團。九十年代在全國民族唱法十大女歌唱家比賽中獲得第一名。1995年獲得蒙古國國家文化藝術最高獎。
7蒙古族地區被稱為歌的海洋,不論你走到什麼地方,都能聽到優美動人的歌聲。在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聽到了嘹亮悠遠的烏日圖音道“遼闊的草原”;在巍峨的成吉思汗陵聽見了古老深厚的潮日歌曲"圣主成吉思汗";在人丁興旺的科爾沁地區既聽到了悲壯崇高的歌頌民族英雄的敘事民歌“陶克陶胡”和“嘎達梅林”,又聽到了愛情的絕唱“達那巴拉”和感嘆人生的“大雁”。
8德德瑪的演唱風格獨特,她的聲音渾厚醇美,音域寬闊,氣息通暢,演唱富于激情,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她的歌路也十分寬廣,既善于演唱蒙古族調民歌,又能演唱大型藝術歌曲,西洋歌劇詠嘆調。內蒙古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藍天和白云,烏蘭牧騎馳騁千里草原的演出生活,賦予了德德瑪一種草原音樂文化的內涵,從她圓潤柔美,熱情奔放的歌聲中,你可以領略到草原的美麗和奶茶的芳香。
9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早年居住的房子。游牧時代,蒙古人趕著他們的馬、牛、羊、駱駝,終年尋找新的牧場。找到一處新的牧場,暫時安頓下來,開始一段時間的放牧生活。然后再去尋找更好的牧場……。蒙古族人為了適應這種游牧生活,創造出了易于搭建、適合居住、易于拆卸、便于運輸的草原上的游動房屋,即蒙古包。可以說蒙古包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為強烈的民族特色。
10在綺麗的鄂爾多斯高原聽到了熱情豪放的“敬酒歌”,在廣闊無垠的錫林郭勒牧場聽到了長短調相結合而形成的結構、形態和調式、調性以及技巧的復雜而著稱的民歌精品“四季”。就是當你走進荒漠之中,也能聽到荒漠為你唱出的蒼涼的歌謠。蒙古民歌題材異常豐富,無論是重大的歷史事件,還是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在歌曲中都有所反映。 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的獨特風格,堪稱絢麗多姿,異彩紛呈。
5. 關于蒙古族的詩句
草 原
作者:烏力吉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裁出你美麗的裙裾。
養育生命的搖籃,
創造出數不清的人間奇跡。
歷史珍藏得好,
方顯出這動人的風姿。
太陽總是那麼紅,
那麼大,
又那久圓。
萬紫千紅的鮮花,
吐出縷縷清涼的香風。
坦蕩博大,
是父親的胸懷,
溫柔蘊藉,
像母愛醇厚綿長。
牛羊走過的地方,
便有乳汁般的小河在低吟淺唱。
藍天和綠海,
是所有生命的源。
拉 水
作者:烏力吉
彩云間,
百靈啼囀。
藍天下,
花草如毯。
牧場風和日麗,
天邊掛著清泉。
羊腸小道伸向遠方,
車轱轆慢悠悠地轉。
清泉淙淙,
彈響獨弦的琴。
她挽起衣袖,
俯首凝望自己。
水里有片藍天,
藍天飄著彩巾。
彎腰掬起甘泉,
撒落珍珠一串。
她笑了,
山丹花紅得好甜。
《蒙古 蒙古》
當我想象一場綠 想象
這一場浩劫
鋪天蓋地 沁人心脾
想象 這如命運無法逃離
騰格里 在草原上安睡
北在北方 北方之北
以馬蹄的急
行千里的路
這綠 劍一樣刺殺眼球
草原浩蕩 撲面而來
呼啦啦 有個名字撞入胸懷
蒙古 蒙古
掛起弓箭和圖騰
讓千年的魂魄 親近我
蒙古 蒙古
綠色滋養的蒙古
沉靜如鐵的蒙古
成吉思汗馬蹄下的驍勇
忽必烈彎刀輝映的彪捍
誕生傳奇與不朽
馬背馱著歷史
歷史載著英雄
大喊一聲 蒙古!
就有烽煙 滾滾而來
刀劍和鐵騎
揮舞的光與影
戰爭悄無聲息
當一切被時間掩埋
蒙古的盛大與豪情如云煙散去
王府的尊貴與奢華如春夢無痕
草原安詳 天空平靜
蒙古蒙古
我的血脈根源 我的父母兄長
我高高在上的君王
統領一度縵吹耐戀?
蒙古 我的生之惑
我的 魂之過
《走進蒙古》
走進蒙古
就走進 奶酒與馬頭琴
牧歌悠揚 琴聲凄婉
牧馬漢子長鞭甩落太陽
蒙古姑娘羞澀裝扮月亮
說一聲:賽拜努
就成為蒙古人
烈酒和烈馬必不可少
奶茶與盛情必不可少
當金黃焦嫩的烤全羊芳香四溢
當哈達高舉過頭
這一刻莊嚴與隆重
不是想象
成為蒙古人吧
馬奶酒一飲而盡
拋棄竹制的筷
用閃亮的蒙古刀解決問題
成為蒙古人
活成粗糙本性
簡單純粹的生活
一如 草原上的風肆無忌憚
一如 騰格里的天空永遠明亮
6. 描寫蒙古草原的詩句
敕勒歌 北朝樂府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注釋] 1.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2.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3.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4.蒼蒼:青色。 [簡析]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 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
最后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
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
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