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統照的語錄

解夢佬 0

1. 為什麼說王統照的小說充滿愛與美的玄想

王統照小說創作的中,從一開始就是對“愛”與“美”的玄想與執著追求。

這與他的新詩呈現出某種程度的同一。《雪后》、《沉思》、《微笑》、《一欄之隔》等小說幾乎都無意于人物性格的刻畫,貫穿在這些作品中的基調更確切他說是展示“愛”與美“的幻滅。

在前期的小說創作中,王統照顯露了善于體驗和表現他自己及筆下人物情緒心志的藝術才能,并以耽于內省式的”沉思“給他的人物敷上了一種特別的色彩,但又夾雜著幻想的虛浮與筆致的滯重。寫1922年的《湖畔兒語》透露了王統照小說創作向某種新方向過渡的跡象。

對于獨行者尋夢的抒寫讓位于對下層勞動者的殷殷關切和深深同情,當年妙曼的童聲為而今苦澀的”兒語“所掩,對于純真童心的謳歌由此真正具備了切實的內涵。縱觀王統照從20年代前到40年代的創作歷程,可以看出對于象征的藝術手法,他始終未曾釋懷。

以《沉思》為代表的早期小說或以女人體模特兒象征藝術之美,或以女囚的”微笑“象征人間的愛,或以小孩建造的雪樓象征人類的美好理想,在藝術手法和立意上異曲同工。在”五四“時期的小說界,可稱獨樹一幟。

如《沉船》、《沉思》等作品,既不同于寫實派的純重客觀,亦不同于浪漫派的純為刺激,頗能給讀者一些迷茫的暗示。

2. 王統照《沉思講的是什

這篇小說是作者表現自己理想的精心之作 ,只不過是從反面用象征主義藝術方法隱蔽地表現出來罷了。

因此 ,要正確理解它 ,首先 就要對作家早期世界觀和創作思想作些分析。王統照同 “ 五四 ”時期懷抱拯世救民理想的多數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一樣 ,也曾向形形色色的西方哲學和藝術思想中尋求理論武器。

他找到的是被作 者自己稱 為 “ 刻除萬惡的利 器 ”的美育救世論 ,也就是瞿世英總結的 “ 愛與美 ”交相融交相成的理論。當時 ,由于前有王國維對叔本華美學思想的介紹 ,后有蔡元培的倡導 ,資產階級人 道主義和對愛與 美的追求 ,在知識界和作家中,是一種普遍傾向。

冰心、葉圣陶、許地山等人的創作無不如此 予人玫瑰之手, 經久猶有余香, 如果對你有幫助, 請點擊好評。

3. 王統照的簡介

1935年春,王統照旅歐回國,在青島與老舍、洪深、吳伯簫、孟超、臧克家等一起創辦《避暑錄話》周刊。該刊發表的一篇篇短小犀利的文章,給反動派以沉重打擊。1936年7月,去上海出任大型期刊《文學》雜志主編,積極參加進步文化活動。同年10月,王統照在上海積極參加了文藝界愛國救亡和爭取言論自由的民主運動,與魯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等聯合簽名發表了《文藝界同仁為團結御侮與言論自由宣言》。12月,他參加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

魯迅先生逝世后,他非常悲痛,親自前往送葬,并編輯了文學月刊紀念魯迅專號。是年,出版散文集《青紗帳》、詩集《夜行集》及長篇小說《春花》等。1937年6月編輯出版《王統照短篇小說集》。 王統照是卓有成就的小說家、散文家和著名詩人,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和豐碩成果,充實了新文學的寶庫。他一生著述甚多,解放后的主要著作有詩集《鵲華小集》、文學評論集《爐邊文談》等。同時,人民文學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香港文學研究社出版了《王統照短篇小說選》、《王統照詩選》、《王統照文集》(1~5卷)和《王統照選集》等。

4. 正是江南好風景 王統照 詩歌賞析 求解求解

正是江南好風景:

幾千里的綠蕪(1)鋪成血茵,

流火飛彈消毀了柔夢般村鎮,

恥恨印記烙在每個男女的面紋,

春風,吹散開多少流亡哀訊?

正是江南好風景:

桃花血湮沒了兒女的碎身,

江流中,腐尸飽漲著怨憤,

火光,遠方,近處高燒著紅云,

春風,再不肯傳送燕雛清音。

正是江南好風景:

到處都彌滿搏戰塵昏,

一線游絲粘不到游春人的足跟。

朋友,四月天長還覺春困?

你,臥在你的國土,

也有你的家鄉,你的知親?

正是江南好風景:

遍山野一片“秋燒”春痕,

誰的夢還牽含著水軟山溫?

祭鐘從高空撞動,滴血紅殷,

你聽清否?這鐘聲——

可還為舊江南的春日晨昏?

注釋

(1) 蕪(wú):雜草叢生的地方。

賞析:

王統照抗戰時期的大部分詩歌風格濃烈而又明快,凝煉而又生動。它們以熱烈雄壯的愛國激情,啟示、召喚著人世奮起抗戰。從《正是江南好風景》里大體能窺見作者這類詩歌的特色。

江南的春天應該是一片十分美好的景象:桃花盛開,綠草成茵……乍一看這首詩的標題,所喚起的想象也該是這種動人春色,人們所期望領受到的也應是這般盎然春意。然而,七七事變以后,美麗的江南卻相繼陷于日本侵略軍的鐵蹄之下。“生活于這樣苦難的時代,也就是使每個人受到嚴重考驗的時代里,無論在什麼地方,所見,聞,思,感的是何等對象,誰能漠然無動于衷?”(王統照《江南曲·自序》)《正是江南好風景》正是扣住了1938年春季的時代特點來展開構思和描寫的。

每一節詩首句都用“正是江南好風景”領起,并在詩句末尾加點冒號,以總提下文。同樣的句子反復吟唱,分明是一種突出和強調。說的是“江南好風景”,所寫的卻是一幅幅凄慘可怖的景象。上下聯系起來看,“正是江南好風景”這句話實乃一句悲憤已極的反語。沒有疑問,反問手法的運用,能夠格外喚起讀者的注意和深思。

詩人用簡潔的筆法,勾勒出幾幅令人痛心疾首的怪象,以此來控訴日本侵略者殺人放火的罪行,激發人民抗敵救國的斗志。“到處都彌滿搏戰塵昏”,硝煙彌漫,戰塵滾滾,表現中國人民已經從血泊和恥恨中警醒起來,展開反侵略的斗爭。“祭鐘從高空撞動”,既寫出了生者對死者的祭祀和悼念,也寫出了生者誓為死者報仇雪恨的決心。這些描寫緊扣一個思想基點,即激勵和呼喚那些尚在沉睡仍未覺醒的人(“你”)振奮起來,投入保家衛國的斗爭。四個詩節層層遞進,漸次高揚,詩人不僅著重描繪一幕幕現實慘劇來喚起國人的抗敵救國的危機感和緊迫感,還多處采用詰問句式,讓人們在親切誠摯的反問中深思,從而覺醒、感奮,投入抗日斗爭的洪流。這種反詰句式的運用,既增大了詩歌的啟示、激勵作用,也豐富了它的審美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