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月亮表達思念親人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描寫月亮思念親人的詩句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2.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遁逃。

(盧綸:《塞下曲》)

5.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6.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

8.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9.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0.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

11.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2.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13.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王維的:《山居秋暝》)

14.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15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16.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7.卻下水精簾,

玲瓏望秋月.

(李白:〈玉階怨〉)

18.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

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 <;念奴嬌大江東去>)

19.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

20.曉鏡但愁云鬢改,

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無題》)

21.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溫庭筠<;商山早行>)

22.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

23.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劉禹錫:《望洞庭》)

2. 用月亮來懷念親人的詩句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2.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遁逃。 (盧綸:《塞下曲》) 5.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6.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 8.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9.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0.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 11.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2.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13.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王維的:《山居秋暝》) 14.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15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16.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7.卻下水精簾, 玲瓏望秋月. (李白:〈玉階怨〉) 18.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 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 <念奴嬌大江東去>) 19.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 20.曉鏡但愁云鬢改, 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無題》) 21.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溫庭筠<商山早行>) 22.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 23.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劉禹錫:《望洞庭》)。

3. 描寫月亮思念親人的詩句

《關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望月懷遠》【唐】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月夜憶舍弟》【唐】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明月夜留別》【唐】李冶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別后相思人似月,云間水上到層城。《江樓有感》【唐】趙嘏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生查子》【唐】牛希濟新月曲如眉,未有團圓意。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終日劈桃瓤,仁兒在心里。兩朵隔墻花,早晚成連理。

《相見歡》【唐】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采桑子》【宋】呂本中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4. 描寫月亮和思念親人的詩句

1、相關詩句:張九齡《望月懷遠》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2、原文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1333337386562,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3、注釋 ⑴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⑵首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著同一輪明月。

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說指親人。

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

竟夕:終宵,即一整夜。 ⑷憐:愛。

滋:濕潤。 ⑸末兩句:月華雖好但是不能相贈,不如回入夢鄉覓取佳期。

譯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里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4、簡析 《望月懷遠》是唐代詩人張九齡的作品。此詩是望月懷思的名篇。

開頭緊扣題目,首句寫“望月”,次句寫“懷遠”;接著直抒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體描繪了徹夜難眠的情境;結尾兩句進一步抒寫了對遠方親人的一片深情。全詩語言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情意纏綿而不見感傷,意境幽靜秀麗,構思巧妙,情景交融,細膩入微,感人至深。

5. 用月亮來懷念親人的詩句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2.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遁逃。 (盧綸:《塞下曲》) 5.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6.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 8.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9.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0.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 11.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2.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13.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王維的:《山居秋暝》) 14.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15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16.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7.卻下水精簾, 玲瓏望秋月. (李白:〈玉階怨〉) 18.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 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 <念奴嬌大江東去>) 19.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 20.曉鏡但愁云鬢改, 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無題》) 21.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溫庭筠<商山早行>) 22.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 23.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劉禹錫:《望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