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孝的名言警句故事

解夢佬 0

1. 關于“孝”的文章,故事,名言警句

關于孝 名言 一、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禮記》 二、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三、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增廣賢文》 四、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五、大孝終身慕父母。

——〖戰國〗孟軻 六、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七、祭而豐不如養之厚;悔之晚何若謹于前。

——《格言聯璧》 八、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關于孝的名言) 九、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

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勸孝歌》 十、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出自《勸報親恩篇》。注釋:父母出入(門)要留意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好厭煩。

十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孟子 十二、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十三、惟孝順父母,能夠解憂。

——孟子 十四、賢不肖不能夠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十五、做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

——羅素 十六、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后漢書》 十七、永言孝思,思孝惟則。

——《孟子》 十八、重情輕物,厚養薄葬。——字嚴 十九、孟子曰:“不得乎親,不能夠為人;不順乎親,不能夠為子。”

——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注釋: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聯相處得不好,不能夠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二十、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能夠太平了。”(關于孝的名言) 二十一、不得乎親,不能夠為人;不順乎親,不能夠為子。

——孟子 二十二、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注釋: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

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 二十三、愛國主義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

愛國主義則是放大了的孝心。——戴達菲爾德 二十四、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間谷。

天地雖廣大,難容忤逆族。——《勸孝歌》 二十五、你期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

——伊索克拉底。 二十六、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曾參中夫四德者也。——出自《家語·弟子行》。

注釋: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

二十七、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注釋: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務必有明確的去處。” 二十八、堯舜之道,孝悌而已。

——〖宋〗李綱 二十九、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出自《名賢集》。

注釋: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 三十、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 三十一、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注釋: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三十二、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出自《勸報親恩篇》。

注釋: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 三十三、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禮記》 三十四、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三十五、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三十六、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嚴 三十七、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出自(明)《增廣賢文》。注釋: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情緒舒暢。

三十八、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三十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四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夠不知道。

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四十一、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莊子 四十二、勿以不孝身,枉著人子皮。——《勸孝歌》 四十三。

2. 有關孝的文章故事名言警句

作文:1、孝是什麼?孝是童心未泯的孩子嘴下溜出給父母的半粒糖:孝是孩子放學歸來,在門口甜甜的o一聲“媽媽”:孝是飯前搶著給父母盛飯的那一舉動……孝,他每時每刻都在你身旁,不經意中,輕輕一舉手,一投足全融進孝的成分。

2、孝是什麼?孝是成人后“常回家看看”的那份心意;孝是功成名就之后的豐厚報答;孝是父母臥病后的悉心照料。稚嫩天真的孝,是眼里閃爍的星光;年輕時的孝,是無暇的翡翠;成人之后的孝,是鈍真的鉑金。

3 孝是什麼?孝是一杯回報父母的美酒,溫馨,甜美。孝是心靈了盛開的鮮花。它比自然界的花朵更為永恒,持久的散發著清香。孝更是一種博大。這種博大足以包容世界萬物;世界有多大,孝就有多大。

4、孝是什麼?晉代王祥“臥冰求鯉”,明代朱沖秋“割股為羹”,孝心之真,孝心之誠,打動人心。古人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5、孝是什麼?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孝-----做人的責任和根基。對你的父母盡一片孝心吧!

孝是親情最美的花四 故事: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名言警句

父母惟其疾之憂。 ——孟武伯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

有難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子曰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子曰

3. 請給一些關于"孝"的事例、詩句和名言警句.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長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在中國的古書上,有“香九齡,能溫席”的記載。講的是我國古代“黃香溫席”的故事。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后,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里,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里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麼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里,小黃香心里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里,給他鋪好被,然后脫了衣服,鉆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后,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夸獎黃香。

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準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現小黃香一直沒有在這里。

“香兒,香兒。”父親忙提高嗓門喊他,

“爸爸,我在這兒呢。”說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滿頭的汗,手里還拿著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麼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

“屋里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一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黃香說。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卻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后,總是拿著扇了,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一天的父親早些入睡。

9歲的小黃香就是這樣孝敬父親,人稱溫席的黃香,天下無雙。他長大以后,人們說,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愛百姓,愛自己的國家。事情正是這樣,黃香后來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負眾望,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傳。

4. 誰知道關于孝的名言和孝的故事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世稱“曾子”,以孝著稱。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戲彩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

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

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

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行傭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欲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

后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雇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

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

5. 關于孝道的名言和故事

1、舜, 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2、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 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4、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 “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5、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6、郯子, 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7、戲彩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

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

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

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9、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

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陸績成年后,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1、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

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

6. 關于孝敬父母的格言警句,名言,故事傳說,詩歌等快點``關于孝敬

故事 清朝人李應麟,居云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后,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準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藥,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愈.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 贊曰;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藥湯;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 格言、名言警句 * 兒行千里母擔憂 * 河里孩子岸上娘 * 娘痛兒,路樣長;兒痛娘,線樣長 * 娘想兒,長江水;兒想娘,哭一場 * 娘想兒,長如江;兒想娘,扁擔長 * 打在兒身,疼在娘心 * 寧死做官的爹,不死討飯的娘 * 走遍天下娘好,吃遍天下鹽好 * 甜不過蜂蜜,親不過母女 * 女是娘的羅裙帶 * 娘掛閨女,記在心里,閨女掛娘,急斷肝腸 * 十朵菊花九朵黃,十個女兒九個像娘 詩歌 《母別子》 【唐】白居易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 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 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 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 但愿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于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