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通譯優美句子積累

解夢佬 0

1. 評價《論語通譯》幾個句子

1.這一章緊接前一章的內容,繼續談論治學的方法問題。前面說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則說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于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2.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慨嘆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并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在聯系,因為進行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3.凡事三思,一般總是利多弊少,為什麼孔子聽說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這種做法呢?有人說:“文子生平蓋禍福利害之計太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過為謹慎;然其流弊將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論語稽》)當時季文子做事過于謹慎,顧慮太多,所以就會發生各種弊病。從某個角度看,孔子的話也不無道理。

4.孔子向來認為,一個人的欲望多了,他就會違背周禮。從這一章來看,人的欲望過多不僅做不到“義”,甚至也做不到“剛”。孔子不普遍地反對人們的欲望,但如果想成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棄各種欲望,一心向道。

5.這一章里,孔子主要稱贊的是伯夷叔齊的“不念舊惡”。伯夷、叔齊認為周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既反對周武王,又反對殷紂王,但為了維護君臣之禮,他還是阻攔武王伐紂,最后因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上。孔子則從伯夷、叔齊不記別人舊怨的角度,對他們加以稱贊,因此別人也就不記他們的舊怨了。孔子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6.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這在《學而》篇中已經提及。他提倡人們正直、坦率、誠實,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這符合孔子培養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這種思想在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意義,對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強的針對性。

2. 論語通譯20句名句及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麼?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3. 評價《論語通譯》幾個句子

“默而識之”,學問要靠知識來的,這里的“識”在古代文字中是與“志、記、志”字通用,所以“默而識之”這句話就是說:作學問要寧靜,不可心存外務,更不可力求表現,要默默然領會在心,這是最要緊的。

“學而不厭”,他自己說作學問的志趣永遠不厭倦,這在文章上讀起來很容易了解,乍看起來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深深體會一下,孔子的學問就在這里。雖然非常平凡,但要知道世界上最偉大的就是平凡,能安于平凡是很難的,這也是“人不知而不慍”的引伸。以自己的經驗來證明,假如發狠學一樣東西,肯下工夫去學習,最多努力一段時期,就不能繼續不倦的去搞了。所以一生能夠學而不厭,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像寫毛筆字、打太極拳,開始很有興趣,再繼續下去,到快有進步的時

候,對自己的毛筆字,越看越討厭,簡直不想看;打拳也打得自己不想打了,認為學不好。這正是一個關鍵,是個進步的開始,可是大多數都在這種情況下厭倦的放棄了。因此,就覺得孔子這句話,的確了不起。

另一點便是“誨人不倦”的教學態度。也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但是如果“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一苦也!”教育的事有時真使人厭倦不堪。尤其是現在青年的教育,從小底子打得太差了,幾乎必須要重新打基礎。所以一個真正的教育家,必須要有宗教家的精神,愛人愛世,須要有舍身飼虎、入海救人的犧牲精神才行,又像是親自施用換心術硬要把自己的東西,裝到他的腦子里去的這種心情。但有許多學者有了學問,卻當成千古不傳之秘,不肯教給別人。

孔子這三句話,表面上看是很容易的,做起來就非常難。后世為人師表者,可以將這幾句話作成格言,在碰到厭倦的時候,提起孔子這幾句話,在肚子里臉紅一下,馬上自己改正過來。孔子在接著這三句話之后便說:“何有于我哉?”翻成白話,便是說,我沒有什麼學問,只不過到處留意,默默地學習中,我把它強記下來;求學問不厭倦;教人也不厭倦;但是除了這三點以外,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沒有。就是這個意思。可是這三點都是真學問,我們大家都很難做到,所以我認為這篇是第一篇《學而》的引伸注解。

4. 摘抄論語中的優美句子,不少于一百句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5. 急求〈論語通譯〉〈歌德談話錄〉中100條左右的名言

>名言警句!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巧言令色,鮮亦仁!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6.>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7.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11.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3.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14.子謂>:"盡美矣,又盡善也."謂>:"盡美矣,未盡善也."15.朝聞道,夕死可矣.16.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1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20.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23.德不孤,必有鄰.24.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2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26.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27.君子周急不繼富.2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2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3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3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35.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36.子不語:怪,力,亂,神.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3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42.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4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46.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47.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4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50.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52.食不厭精,膾不厭細.53.食不語,寢不言.54.寢不尸,居不容.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56.未知生,焉知死?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58.過猶不及.59.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1."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無兄弟也?6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6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64.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65.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67.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68.言必信,行必果.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70.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71.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76.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77.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7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80.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81.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82.小不忍,則亂大謀.8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84.過而不改,是謂過矣.85.君子憂道不憂貧.86.當仁,不讓于師.87.有教無類.88.道不同,不相為謀.8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90.既來之,則安之.91.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92.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93.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94.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95.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96.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97.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98.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