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的最后兩句詩的意思是什麼

解夢佬 0

1. 游子吟最后兩句詩是什麼意思

《游子吟》最后兩句詩意思是: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作者簡介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2. 游子吟最后兩句詩是什麼意思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注釋譯文

注解

⑴游子:出門遠游的人。詩中指孟郊

⑵ 吟:吟誦。吟:詩歌的一種名稱。

⑶臨:將要。

⑷意恐:擔心。

⑸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國傳統的母親花,相對于西方的康乃馨。寸草心:以萱草(花)來表達的子女的孝心。

⑹三春暉:比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7)歸:回來,回家。

翻譯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

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時她忙著縫兒子遠征的衣服,

是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像萱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3. 游子吟最后兩句詩的意思是人什麼

游子吟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意思是: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原文】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詞語注釋】 (1)游子:古代稱遠游旅居的人. (2)吟:詩體名稱. (3)游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游子. (4)臨:將要. (5)意恐:擔心. (6)歸:回來,回家. (7)言:說. (8)寸草:小草.這里比喻子女. (9)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報得:報答. (11)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 【白話譯文】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4. 游子吟最后兩句詩是什麼意思

【意思】誰能說像萱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⑷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注釋

⑴吟:吟誦.

⑵游子:出門遠游的人.本詩中指孟郊

⑶臨:將要.

⑷意恐:擔心.

⑸歸:回來,回家.

⑹言:說

⑺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國傳統的母親花,相對于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來表達子女的孝心.

⑻三春暉: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我們.

作品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為即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臨行時她忙著縫兒子遠征的衣服,又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誰能說像萱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5. 《游子吟》最后兩句是什麼意思

( 唐)孟郊《游子吟》賞析 “母愛”是人類純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學創作的永恒性主題。

謳歌之惟恐不逮,佳作自然不少。早在《詩經》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的詩句,簡括而形象地唱出了人子的心聲。而唐代詩人孟郊(字東野,751一814,湖州武康人)的《游子吟》,更是一首歌頌偉大母愛之作。

它把人類偉大的母愛置于特定的藝術氛圍中,加以弘揚和歌頌,使之膾炙人口,連不識字的婦孺都會記誦不差: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樂府詩,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簡括的語言勾勒出慈母為游子縫制衣裳的場景,抒發了游子思鄉念親的至深情感。

首聯,“游子”,本謂遠游的客子。《史記》“游子悲故鄉”。

也許慈母意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勞,風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詩一開頭,就似籠著一層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詩看,“游子”也可指離鄉遠游的舉子。

有唐以來,開科取士,游子不絕于途,輾轉流徙,饑寒相侵,倍受艱辛,“古若不置名,道路無欹傾”。詩人以其親身體驗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濃縮和“轉嫁”,讓人細味和借人傳達,如此,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實況,賦予了詩的社會意義,表明了自己對生活的評價。

接著,詩人進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愛的含蘊,原來臨行縫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飛走的針線,竟是慈母的絲絲縷縷情思。“游子無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許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遲遲歸”的內涵。

“短章蘊藉”(《白石道人詩說》),是詩意的生發,更是意境的升華。末尾二句,從意義上說,是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化出,但較之原詩句,比擬切當,對比強烈,形象更為鮮明;而且“游子不言苦,家書但云安”,要解脫和拋卻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難而前,銳意進取,冀報恩于萬一,給人以奮發和鼓舞,因此,詩句的思想意義也更深刻和積極。

此外,就詩的藝術性看,有兩點值得注意。這既是“雅俗共賞”的一個原因,也可窺見詩人的藝術探索之一斑。

一是濃情淡化,引起廣泛的共鳴。共鳴,是文藝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讀者身上引起的共同激情,和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主人公一起體驗他的痛苦、磨難和愿望等;濃情淡化,是指作者通過對藝術的理解,把濃烈感情融注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中而使讀者覺著是淡然地傳達出來的。

這首小詩濃情淡化,引起了廣泛的共鳴。詩的審美客體僅是慈母為游子縫制征衣所生發的感情;但它喚起的卻是人們對母子至性情愛的體驗中的理解、同情而至反思。

為什麼?我們不能不從詩人對審美意識的理解去探求,慈母為游子縫制衣裳,是最為習見的生活圖景,而其中浸透的卻是深入骨髓的感情。誰無父母,誰無兄弟?離親別故在社會現實生活的人際活動中總會發生的,思親戀故之情又誰能避免?人們讀文藝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總是有所希冀的,解除痛苦,獲得歡娛,哪怕是一瞬間的。

一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撞擊力在讀者身上引起的回應力應該是適度的,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沒有提供特定的背景、環境及其他,但蘊藏的故鄉之思的感情是深厚真摯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淡淡的說出,引起了至今千年的共鳴。

《游子吟》使濃烈深厚的感情“輕描淡寫”似地傳達出來,在讀者心理上,引起震動,像山泉沁入心脾,給人以某種滿足、慰藉和感奮。總之,這首詩的情思、哀愁、藝術氛圍都是淡淡的,然而人們卻從中產生共鳴,引起反思和感奮。

二是沖淡的感情得之于平和的語言,這也得益于民歌形式的運用。這首詩是抒情詩,體例為樂府詩,它俚語入詩,明白曉暢,著語不多,純是白描,洋溢著強烈的生活氣息,那真摯深沉的感情就從平淡的語言中得出。

從而較為適應廣大讀者的審美心理,使人們自覺地接受其詩歌的思想,心靈得到了陶冶和凈化。 總之,這首抒情小詩歌頌了偉大的母愛,稱得起廣泛流傳千古不朽之作。

而戀母、思鄉、念國,似在人們情感上一脈相承而呈現階梯性或說檔次,因此這首小詩,在今天更能激起海外同胞思鄉念國的情感,產生特殊的反響,那麼,它的思想意義和藝術上的探索也就有更值得注意的東西了。 【孟郊《游子吟》賞析】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旬才得到一個潭陽縣尉的卑微之職。

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詠,會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此詩則是當時之作,親切而其淳地吟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生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顛沛流淳,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此詩寫的正是這樣的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都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實際上是兩個短語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

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身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

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