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送》中的經典句子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
2 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就會有影來告別,說出那些話——
3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麼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4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才子當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當他垂垂老時,他可以回鄉了,山河仍在,春天依舊,只是父母的墳,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蓋,無法跪拜。鄉里,已無故人。
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扎;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載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候,怎麼收拾?
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可以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我的前半生是個王子,后半生是個乞丐,但是王子和乞丐像一條河的上游和下游,其實一直同時存在,只是當下不知道而已。
我里過一場草地的婚禮。白色的帳篷一簇一簇搭在綠色的草坪上,海風習習,明月當空,鳳凰木的細葉在夜空里飄落,像落花微微。幾百個賓客坐在月光里,樂隊正吹著歡娛的小喇叭。一盞小燈下,豎著一張照片——新郎和新娘相擁而立的小照片。好靜。
2. 《目送》中的句子摘抄和賞析有哪些
【句子摘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時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所謂了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里。
【賞析】
起點,終點
——龍應臺《目送》賞析
生命里有多少個漸遠的背影,有多少次不舍的目送。也許我們會低落、會惆悵,但這便是生命,無數的背影與目送串連成了我們生命的起止輪回。
文章從平鋪直敘開始:兒子上小學的第一天,十六歲赴美學習的機場,上大學在街邊等車的身影;父親送她到大學任教的早晨,趕往醫院看望父親的周末,在火葬場路門前的對父親最后一刻凝望。文章記敘了這幾個零碎的片段,看似松散無序,實際卻是一種生命歷程的輪回。
開頭寫了“我”幾次目送兒子漸行漸遠的背影,“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這樣的失落,讓“我”聯想到了父親漸行漸遠的背影以及“我”最后目送父親進火葬場的那一刻。這兩幅場景表面上看似乎并無多大關聯,卻有著內在的契合,作者在這里敘述的其實是一個生命完整的過程。“我”目送兒子從幼稚園到小學再到美國作交換生,直到兒子進入大學,這一過程,是一個生命的開始,成長與自立的過程。而作為女兒的“我”,目送日漸衰老的父親背影,是以”我”的經歷連接著兒子的生命軌跡,走向生命的衰老與終點。這樣在看似散亂的行文中寫出的卻是人一生的生命與情感歷程。在父女母子這些人間至情的深情注目中,人最終完成了生命的全部過程。
這篇文章讀來不禁讓人悵然淚下,然而在感人之余,也體現出了作者的一種理性思考與審視。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那一個又一個的背影,那一次又一次的目送,連接著生命中的起點與終點。如果說背影是生命里的點,目送則是連接點的長長的線,一點一線串成了無限延伸的人生,串成了生命的起止輪回。而我們面對這種別離和背影,能做的,便是任它自然流淌,“不必追”。因為,生命的腳步是無法追逐的。
平淡樸實的一篇文章,給予我們的不只是心靈的震顫,更是生命的領悟。
【簡介】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目送》是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后,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最強新作,花枝春滿、悲欣交集,跨三代共讀的人生之書。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
【作者簡介】
龍應臺,1952年2月13日生于臺灣高雄縣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中華民國文化部部長”。1974年畢業于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后,赴美國求學,后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歐洲》。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蕩的世界》、《故鄉異鄉》在上海相繼發行。1999年,龍應臺出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 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學者。2010年11月15日,龍應臺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
3. 《目送》中描寫細節的片段
1、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他們是幼兒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里,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 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 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里. 2、現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 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交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只郵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3、因為是晚班車,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頭假寐,陷入沉靜,讓火車往前行駛的轟隆巨響決定了一切.媽媽手抓著前座的椅背,顫巍巍站了起來.她看看前方,一縱列座位伸向模糊的遠處;她轉過身來看往后方,列車的門緊緊關著,看不見門后頭的深淺.她看向車廂兩側窗外,布簾都已拉上,只有動蕩不安的光,忽明忽滅、時強時弱,隨著火車奔馳的速度像閃電一樣打擊進來.她緊緊抓著椅背,維持身體的平衡,然后,她開始往前走.我緊跟著亦步亦趨,一只手搭著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卻見她用力地撥開我的手,轉身說,“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滿了淚光,聲音凄惻. 我把她抱進懷里,把她的頭按在我胸口,緊緊地擁抱她,也許我身體的暖度可以讓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邊說,“這班火車就是要帶你回家的,只是還沒到,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弟弟踱了過來,我們默默對望;是的,我們都知道了:媽媽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政編碼、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在那個時光的籠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里正傳來煎魚的滋滋香氣、丈夫正從她身后捂著她的雙眼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專送拿印章來”……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4、打開安德烈的電郵,他沒有一句話,只是傳來一個網址,一則影像 “我很無聊網”,已經有四千個點擊,主題是“與母親的典型對話”.作者用漫畫手法,配上語音,速描出一段自己跟媽媽的對話: 我去探望我媽.一起在廚房里混時間,她說:“我燒了魚.你愛吃魚吧?” 我說:“媽,我不愛吃魚.” 她說:“你不愛吃魚?” 我說:“媽,我不愛吃魚.” 她說:“是鮪魚呀.” 我說:“謝謝啦.我不愛吃魚.” 她說:“我加了芹菜.” 我說:“我不愛吃魚.” 她說:“可是吃魚很健康.” 我說:“我知道,可是我不愛吃魚.” 她說:“健康的人通常吃很多魚.” 我說:“我知道,可是我不吃魚.” 她說:“長壽的人吃魚比吃雞肉還多.” 我說:“是的,媽媽,可是我不愛吃魚.” 她說:“我也不是在說,你應該每天吃魚魚魚,因為魚吃太多了也不好,很多魚可能含汞.” 我說:“是的,媽媽,可是我不去煩惱這問題,因為我反正不吃魚.” 她說:“很多文明國家的人,都是以魚為主食的.” 我說:“我知道,可是我不吃魚.” 她說:“那你有沒有去檢查過身體里的含汞量?” 我說:“沒有,媽媽,因為我不吃魚.” 她說:“可是汞不只是在魚里頭.” 我說:“我知道,可是反正我不吃魚.” 她說:“真的不吃魚?” 我說:“真的不吃.” 她說:“連鮪魚也不吃?” 我說:“對,鮪魚也不吃.” 她說:“那你有沒有試過加了芹菜的鮪魚?” 我說:“沒有.” 她說:“沒試過,你怎麼知道會不喜歡呢?” 我說:“媽,我真的不喜歡吃魚.” 她說:“你就試試看嘛.” 所以……我就吃了,嘗了一點點.之后,她說,“怎麼樣,好吃嗎?” 我說:“不喜歡,媽,我真的不愛吃魚.” 她說:“那下次試試鮭魚.你現在不多吃也好,我們反正要去餐廳.” 我說:“好,可以走了.” 她說:“你不多穿點衣服?” 我說:“外面不冷.” 她說:“你加件外套吧.” 我說:“外面不冷.” 她說:“考慮一下吧.我要加件外套呢.” 我說:“你加吧.外面真的不冷.” 她說:“我幫你拿一件?” 我說:“我剛剛出去過,媽媽,外面真的一點也不冷.” 她說:“唉,好吧.等一下就會變冷,你這麼堅持,等著瞧吧,待會兒會凍死.” 我們就出發了.到了餐廳,發現客滿,要排很長的隊.這時,媽媽就說,“我們還是去那家海鮮館子吧.” 這個電郵,是安德烈給我的母親節禮物吧?。
4. 關于目送的句子
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2. 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
3. 不是漸行漸遠,而是有一天終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紀的史記里。4. 斜坡上的雜化野草,誰說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5. 在暫時里,只有假設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6. 醒來,方知是夢,天色幽幽,悵然不已。7.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8. 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9. 中年人的滄桑中,總有一種無言的傷痛。
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遠行,卻只能目送,無法挽留。10. 就這樣漫無目的地行走,身上沒有一個包袱,手里沒有一張地圖。
11. 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12. 對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
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13. 冬夜的街,很黑,犬吠聲自遠處幽幽傳來,聽起來像低聲嗚咽,在解釋一個說不清的痛處。
14. 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15. 所謂了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里。
16. 時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17. 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18.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19. 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20. 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21. 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
22. 我們都知道了,母親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23. 回憶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閘門,一旦打開,奔騰的水勢慢不下來。
24. 貧窮的記憶,在事過境遷之后,像黑白片一樣,可能產生一種煙塵朦朧的美感,轉化為辛酸而甜美的回憶。25. 從哪里來,往哪里去,心中漸漸有一分明白,如月光瀉地。
看完《目送》這本書,拿起比平時似乎要顯得沉重些的筆,慢慢地在書的最后一頁空白處寫下了這樣一行文字: 一種溫潤的感動從心底泛起,這份感動關乎親情,關乎生命,關乎時間,關乎距。相依相伴坐于綠草地,目送遠天輝煌的日落。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孤獨地走,迎來送往的皆是生命的過客。我們在堅守一個人的世界,寂靜聆聽心靈的拷問,獨自承受身外的風雨。
渴了,飲一杯。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
每到寒冷的冬天,人也像這季節仿佛走到了人生的暮年,感慨時光倥傯。回憶著過往的一幕幕,單純的或是錯雜的,輕盈的或沉重的舊事連綿波涌。
數日之。望處雨收云斷,憑欄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 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
遣情傷,故人何在..自那之后,總是習慣目送著你的背影離開,或微笑、或沉默,直到你的身影消失在我的眼前我唯一的堅持,是絕不讓你看見我的背影,不為別的,只因為那藏滿了悲傷..。
5. 目送中的好詞
繼暢銷書《親愛的安德烈》之后,龍應臺再推出思考“家族人生情感”的力作《目送》。
書中七十三篇文字、以溫柔婉轉的文字, 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 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 寫兄弟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寫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 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 到青春后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 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 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 我匆匆走到客廳,拿起電話,撥她的號碼;接通了,鈴聲響起,我持著聽筒走到面海的陽臺,夕陽正在下沉,海水如萬片碎金動蕩閃爍。直直看出去,越過海洋越過山嶼越過云層,一重一重飛越的話,應該是澳門,是越南,是緬甸,再超越就是印度,就是非洲了。
臺灣在日出的那頭,其實是我站在陽臺怎麼都看不見的另一邊。我握緊聽筒,對著金色的渺茫,仿佛隔海呼喊:“是我,小晶,你的女兒──你記得嗎?” 我喜歡走路。
讀書寫作累了,就出門走路。有時候,約個可愛的人,兩個人一起走,但是兩個人一起走時,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風景。
要真正地注視,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
我看見早晨淺淺的陽光里,一個老婆婆弓著腰走下石階,上百層的寬闊石階氣派萬千,像山一樣高,她的身影柔弱如稻草。 我看見一只花貓斜躺在一截頹唐廢棄的斷墻下,牽牛花開出一片濃青艷紫繽紛,花貓無所謂地伸了伸懶腰。
夜色朦朧里,我看見路燈,把人行道上變電箱的影子胡亂射在一面工地白墻上,跟路樹婆娑的枝影虛實交錯掩映,看起來就像羅密歐對著朱麗葉低唱情歌的那個陽臺。 我看見詩人周夢蝶的臉,在我揮手送他的時候,剛好嵌在一扇開動的公交車的小窗格里,好像一整輛車,無比隆重地,在為他作相框。
我看見停在鳳凰樹枝上的藍鵲,它身體的重量壓低了綴滿鳳凰花的枝丫。我看見一只鞋般大小的漁船,不聲不響出現在我左邊的窗戶。
我是個攝影的幼兒園大班生,不懂得理論也沒學過操作,但是跟風景約會的時間長了,行云流水間,萬物映在眼底,突然悟到:真正能看懂這世界的,難道竟是那機器,不是你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世間的風景于我的心如此“明白”,何嘗在我“心外”?相機,原來不那麼重要,它不過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
于是把相機放進走路的背包里,隨時取出,作“看此花時”的心筆記。 每一個被我“看見”的瞬間剎那,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個當時,我都感受到一種“美”的逼迫,因為每一個當時,都稍縱即逝;稍縱,即逝。
是不是因為,對于臺灣和海外的人,“相信”或“不相信”已經不是切膚的問題,反倒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才是刻骨銘心的痛?是不是因為,在大陸的集體心靈旅程里,一路走來,人們現在面對的最大關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很難說。每個人,來到“花”前,都看見不一樣的東西,都得到不一樣的“明白”。
對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
因此,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原諒他,凡是出于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滿山遍野的茶樹,盛開著花,滿山遍野一片白花。你們扶著母親走下山。
她的鞋子裹了一層黃泥。“擦擦好嗎?”兄弟問。
“不要。”她的眼光看著遠處的祝融山峰;風,吹亂了她的頭發。
下山的路上你折了一支茶花,用手帕包起。泥土路上一只細長的蜥蜴正經過,你站到一邊讓路給它,看著它靜靜爬過,背上真的有一條火焰的藍色。
小說里大部分內容都是敘事的。描寫的很少。
6. 《目送》中描寫細節的片段
1、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他們是幼兒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里,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 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 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里. 2、現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 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交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只郵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3、因為是晚班車,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頭假寐,陷入沉靜,讓火車往前行駛的轟隆巨響決定了一切.媽媽手抓著前座的椅背,顫巍巍站了起來.她看看前方,一縱列座位伸向模糊的遠處;她轉過身來看往后方,列車的門緊緊關著,看不見門后頭的深淺.她看向車廂兩側窗外,布簾都已拉上,只有動蕩不安的光,忽明忽滅、時強時弱,隨著火車奔馳的速度像閃電一樣打擊進來.她緊緊抓著椅背,維持身體的平衡,然后,她開始往前走.我緊跟著亦步亦趨,一只手搭著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卻見她用力地撥開我的手,轉身說,“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滿了淚光,聲音凄惻. 我把她抱進懷里,把她的頭按在我胸口,緊緊地擁抱她,也許我身體的暖度可以讓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邊說,“這班火車就是要帶你回家的,只是還沒到,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弟弟踱了過來,我們默默對望;是的,我們都知道了:媽媽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政編碼、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在那個時光的籠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里正傳來煎魚的滋滋香氣、丈夫正從她身后捂著她的雙眼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專送拿印章來”……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4、打開安德烈的電郵,他沒有一句話,只是傳來一個網址,一則影像 “我很無聊網”,已經有四千個點擊,主題是“與母親的典型對話”.作者用漫畫手法,配上語音,速描出一段自己跟媽媽的對話: 我去探望我媽.一起在廚房里混時間,她說:“我燒了魚.你愛吃魚吧?” 我說:“媽,我不愛吃魚.” 她說:“你不愛吃魚?” 我說:“媽,我不愛吃魚.” 她說:“是鮪魚呀.” 我說:“謝謝啦.我不愛吃魚.” 她說:“我加了芹菜.” 我說:“我不愛吃魚.” 她說:“可是吃魚很健康.” 我說:“我知道,可是我不愛吃魚.” 她說:“健康的人通常吃很多魚.” 我說:“我知道,可是我不吃魚.” 她說:“長壽的人吃魚比吃雞肉還多.” 我說:“是的,媽媽,可是我不愛吃魚.” 她說:“我也不是在說,你應該每天吃魚魚魚,因為魚吃太多了也不好,很多魚可能含汞.” 我說:“是的,媽媽,可是我不去煩惱這問題,因為我反正不吃魚.” 她說:“很多文明國家的人,都是以魚為主食的.” 我說:“我知道,可是我不吃魚.” 她說:“那你有沒有去檢查過身體里的含汞量?” 我說:“沒有,媽媽,因為我不吃魚.” 她說:“可是汞不只是在魚里頭.” 我說:“我知道,可是反正我不吃魚.” 她說:“真的不吃魚?” 我說:“真的不吃.” 她說:“連鮪魚也不吃?” 我說:“對,鮪魚也不吃.” 她說:“那你有沒有試過加了芹菜的鮪魚?” 我說:“沒有.” 她說:“沒試過,你怎麼知道會不喜歡呢?” 我說:“媽,我真的不喜歡吃魚.” 她說:“你就試試看嘛.” 所以……我就吃了,嘗了一點點.之后,她說,“怎麼樣,好吃嗎?” 我說:“不喜歡,媽,我真的不愛吃魚.” 她說:“那下次試試鮭魚.你現在不多吃也好,我們反正要去餐廳.” 我說:“好,可以走了.” 她說:“你不多穿點衣服?” 我說:“外面不冷.” 她說:“你加件外套吧.” 我說:“外面不冷.” 她說:“考慮一下吧.我要加件外套呢.” 我說:“你加吧.外面真的不冷.” 她說:“我幫你拿一件?” 我說:“我剛剛出去過,媽媽,外面真的一點也不冷.” 她說:“唉,好吧.等一下就會變冷,你這麼堅持,等著瞧吧,待會兒會凍死.” 我們就出發了.到了餐廳,發現客滿,要排很長的隊.這時,媽媽就說,“我們還是去那家海鮮館子吧.” 這個電郵,是安德烈給我的母親節禮物吧?。
7. 目送的好句好段
1、九十三歲的眼睛和四歲,竟是同一雙眼睛?靈魂里,還是那看《史記》的孩子,深情而憂郁的青年?2、拜祭,終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寧。
3、在暫時里,只有假設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4、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5、金門的美,怎麼看都帶著點無言的憂傷。一棟一棟頹倒的洋樓,屋頂垮了一半,殘破的院落里柚子正滿樹搖香。
如果你踩過破瓦進入客廳,就會看見斷壁下壓著水漬了的全家福照片,褪色了,蒼白了,逝去了。一只野貓悄悄走過墻頭,日影西斜。
6、不是漸行漸遠,而是有一天終要重逢。7、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8、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9、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扎;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10、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
11、時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12、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
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13、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后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作最后的轉身離開。14、我們這一代人,錯錯落落走在歷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長。
同齡人推推擠擠走在一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視。年長一點的默默走在前頭,或遲疑徘徊,或漠然而果決。
前后雖隔數里,聲氣婉轉相通,我們是用一條路上的同代人。15、理想主義者往往經不起權力的測試。
16、空蕩蕩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17、文明和野蠻的中隔線,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會斷。
18、怎麼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長呢?時間才是最后的法官。19、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
20、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母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21、對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
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22、“所有其他的人,會經歷結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后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來的‘懂’,做最后的轉身離開。”
23、我們都知道了,母親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24、冬夜的街,很黑,犬吠聲自遠處幽幽傳來,聽起來像低聲嗚咽,在解釋一個說不清的痛處。
25、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26、凡是出于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27、你能想象比‘被物質撐得過飽后的漠然’更貧乏的存在狀態嗎?28、人對自然、對生命過度地暴虐、褻瀆之后,他究竟還有什麼依靠呢?如果勇敢領袖們的心里深埋著仇恨和野心的地雷,敏感的阿拉伯芥又救得了幾個我們疼愛的孩子呢?29、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30、斜坡上的雜化野草,誰說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31、不是漸行漸遠,而是有一天終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紀的史記里。32、如果科學家能把一滴眼淚里所有的成分都復制了,包括水和鹽和氣味、溫度——他所復制的,請問,能不能被稱作一滴“眼淚”呢?33、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
34、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35、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36、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
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37、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38、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扎;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望采納O(∩_∩)O~~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