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現仁至義盡的詩句
春蠶
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他把春蠶的執著、堅貞、奉獻精神表現到了極至,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人們生動地把教師比作“春蠶”,是對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品質給予的高度評價。人們贊美教師就像春蠶一樣“吐盡心中萬縷絲,奉獻人生無限愛,默默無聞無所圖,織就錦繡暖人間”。“春蠶”是廣大教師感到無比榮耀的稱謂。著名教育家朱光潛說:“只要我還在世一日,就要吐絲一日,但愿我吐的絲,能替人間增一絲絲溫暖,使春意更濃。”
春蠶冰清玉潔,氣質高貴;春蠶食幾莖綠葉,吐一片錦繡;春蠶生命不息,吐絲不止……春蠶這些優秀的品質,只有光榮的人民教師才無愧于這樣的稱謂。
蠟燭——最溫馨動人的稱謂
蠟燭
源于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名句。人們歌頌蠟燭,是因為蠟燭默默地燃燒著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別人,直至將自己燃盡。說起蠟燭這種品質,人們就聯想到敬愛的老師,老師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給學生照亮前進的航程,這種為“他人照亮道路,讓他人看見光明,燃盡自己耀人間”的無私奉獻精神不正是對人民教師的最生動的比喻嗎?“如紅燭發光發熱,精心培育國家良材,似春蠶無怨無悔,畢生獻給教育事業”,這幅老師自勉的對聯正是對“蠟燭”稱謂的認可和自豪。
孺子牛
現代偉大文學家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華和拓展,而后人們用“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愿為人民大眾服務,無私奉獻的人。人們之所以把老師稱作孺子牛,認為這是當之無愧最貼切的比喻。我國歷來有師生“親如父子”的傳統美德,老師愛學生就像愛自己的孩子,就像 孺子牛一樣辛勤地耕耘,為把孺子培養成才心甘情愿地作出奉獻、鞠躬盡瘁,不圖回報。獲得“孺子牛獎”的全國優秀教師劉讓賢扎根青海高原鄉村幾十年如一日,像牛一樣兢兢業業地工作,把自己的愛無私奉獻給孩子,劉讓賢是廣大教師的杰出代表,是“孺子牛”精神的生動體現。“孺子牛”精神表現為“深懷愛心,默默耕耘、埋頭苦干、任勞任怨、無私奉獻”,“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這些優秀品質都集中體現在我國廣大教師身上。因此把老師稱作“儒子牛”是最具中國特色的褒獎。
2. 用融會貫通 膛目結舌 仁至義盡造句
俠篇: 師傅向我等傳授畢生武功本就仁至義盡,不知道哪賤人能否體查。
賽場基友篇:我對你的戰術這般融會貫通你不用瞠目結舌,因為你的仁至義盡我才不會趕盡殺絕:呵呵~,心法之玄妙我等雖不能融會貫通,但此番成就早已令人瞠目結舌。 瓊瑤篇:你說你對我仁至義盡,哪我對你何嘗不是仁至義盡,你的解釋老是讓我瞠目結舌,我不是你的解語花。
甄嬛篇,無法對你的思想融會貫通!自詡對天下學問都融匯貫通,看哪賤人今天被皇上問的這般瞠目結舌,總的算是出了口惡氣,小主今天這般仁至義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