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釋、析杜牧的《清明》詩
《千家詩》中有一首被認為是杜牧所寫的《清明》詩,一千多年來為人所傳誦。然而在藝術上它有什麼優美的地方,至今不但還沒有人加以全面地析釋,相反的,明朝的謝榛(《四溟詩話》卷一第15頁)及今日的學者黃永武教授(《中國詩學設計篇》第15頁)卻覺得它有不妥之處。因此本人愿將管見提出討論。在討論之前先將全詩抄錄于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兩字會使人想到陽歷四月五日或六日掃墓祭祖的“清明節”。不過在本詩第一行“清明”兩字后面接著“時節”兩字,可見這首詩所要寫的是“清明”這個季節,而不局限于“清明節”這一天。此外,詩中第二句的“行人”因綿綿細雨而愁苦,他們的愁苦和已故的親人似乎無關。所以我們大概可以肯定這首詩里的“清明”牽涉到的不是清明節這一天的掃墓活動,而是清明時節的天氣——清明節前后是梅雨季節來臨的時候。
不過,即使這首詩所關心的是天氣,我們還是有些疑問。例如:為什麼第三句出現了“酒家”一詞呢?“酒家”和天氣有什麼關系呢?此外,第四句的“杏花村”一詞在這首詩里又有什麼作用呢?為了徹底了解這首詩,我們必須先回答這些問題。
在聲韻方面,這首詩也有一些特別的地方。依照唐人的發音,這首詩可以標注如下(先根據“廣文編譯所”出版之《國音中古音對照表》找出各字的中古音聲母、韻母,然后再用董同hé@⑴《中國語音史》中的擬音改寫成國際音標):
2. 釋、析杜牧的《清明》詩
失意 釋都是后人安上去的。
當時具體的杜牧的心情我們誰也不能理解 只是現在這時候可能和他有相同的感受 不過下面這是我看到過的最好的解釋。 一直以來都很認同的 這首詩與《清明》詩寫得是同樣一種景況,“極目無人跡”的荒村野店,與“路上行人欲斷魂”也都是當時并州一帶的災情,并且是“戍樓春帶雪,邊角暮吹云”的戰亂氣氛。
因為晚唐統治階級腐敗,宦官專權,階級矛盾激化,農民義軍四起,在這種人跡稀少的戰亂環境,杜牧又是在細雨蒙蒙的清明節,想買一杯酒吃,卻不見一個人影可以問路,幸遇牧童向他指出賣酒的村落,居然能找到好酒“汾清”,這不僅寫出了當時詩人的情懷,也寫出了晚唐北方農村苦難遭遇的生活縮影。杜牧在《并州道中》的尾聯用“如何遣公子,高臥醉醺醺”點題,也就說明了在這種戰亂、荒涼的災難年月,遭災的只是農民等下層勞動人民,對達官貴胄來說,還是可以沉醉高臥無動于衷的。
詩作側面流露了杜牧對當時統治階級漠視人民疾苦的憤懣情緒。 這是我最大的努力了 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助到你。
不知道還有別的需要幫助嗎? 有的話盡管提問呢。 如果對我的答案不滿意 請追問。
謝謝。
3. 杜牧的《清明》古詩賞析
賞析
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 ,這一天 ,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游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 。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濕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明了上句詩人問路的對象 ,“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凄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后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后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4. 杜牧的詩《七絕 清明》
標題】清明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七絕
【內容】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1、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約在陽歷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斷魂:指心里憂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樣。
3、遙指:指向遠處。
4、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
【譯詩】
清明節這一天細雨蒙蒙,
大路上的行人觸景傷情。
請問小牧童何處有酒店?
遠處的杏花村里酒味濃。
【賞析】
這首小詩,運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勾畫出一幅真切的春景圖。首句用“清明”點出時令,用“雨”寫出環境和氣氛。“紛紛”二字既描繪了春雨的意境,又寫出了雨中行人的煩郁心情。“雨紛紛”,境界迷茫,令人惆悵。詩人在這里運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第二句的“欲斷魂”傳神地描繪出此時此刻行人觸景傷情的內心活動,在蒙蒙細雨中又增添了一層愁緒。何以消愁?于是第三句一轉,提出“酒家何處有”。在第四句里,牧童以動作代回話,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真乃“此時無聲勝有聲”。“遙指”二字,用得十分精妙,妙就妙在這不遠不近之間。這首詩意境優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尋味,富有感染力,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
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可是詩中的“行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凄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熱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詩歌的結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