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中擬人比喻的句子

解夢佬 0

1. 登泰山記的修辭手法在表現景物特點上有什麼作用

3.比喻和擬人的運用

本文有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各具特點。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半山居霧”,不僅把動態的物寫成靜態,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態卻是相同的,所謂“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

2. 《登泰山記》的全文和詞字注釋,句子翻譯有誰知道啊

《登泰山記》賞析及教學參考 出處:www.kaoshi.ws作者:佚名發布時間:2005-10-11 課文鑒賞說明 一內容和結構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

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同時穿插對泰山特點的記述和對所見景觀的描繪。

全文共有五段。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作者采用由“面”到“線”再到“點”的寫法:先寫汶水和濟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兩水的分界線——古長城,是“線”;然后以古長城作為參照物,點明泰山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是“點”。這個“點”,為下文敘述登山路線和觀日出作好了鋪墊。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這是本文敘寫的重點之一。

先寫由京師到泰安,點明游覽的時間和節令;再寫由山麓到山頂,詳細記述路程的遠近、山路的石級、經由的路線、古人登山的情況以及相關的一些地理知識;最后寫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由遠及近、由上而下地寫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渾和壯闊。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是文章的又一個描寫重點。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先以日觀峰為參照物寫其周圍的高山建筑群,再寫返回途中所見道中石刻,表現了泰山的古老風貌。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以“雪與人膝齊”結束,給讀者留下想像的余地。

二寫作特點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寫景物很少直接寫出,而是采用側面烘托的辦法。

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面加以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作側面烘托,給人以想像,又生動有趣。

語言簡潔、生動。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比如從京師到泰安,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路程,并照應了第一段的古長城。又如寫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

最后一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最能體現這個特點,寥寥幾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描寫出來了。三有關字詞句1.“陽”和“陰” 這是一對相反的概念。

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陰陽,用陰陽來解釋萬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晝夜、男女以至臟腑、氣血等。古代文學作品中,用陰陽來說山水很常見。

本課“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其中的陽、陰分別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說山。初中學過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個“陰”說的是水,指漢水的南面。

2.“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這一句用了“乘”“歷”“穿”“越”四個動詞,“風雪”言“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主動;河言“歷”,山谷言“穿”,城墻言“越”,不僅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準確生動,而且富于變化,筆墨傳神。

幾個短句,幾個動詞,使我們仿佛看到作者頂風冒雪、風塵仆仆、不遠萬里趕來登山的迫切神情。3.比喻和擬人的運用 本文有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各具特點。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

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

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半山居霧”,不僅把動態的物寫成靜態,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態卻是相同的,所謂“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解題指導 一抓住各段的特點,了解全文的結構和主要內容。

1.先是“由南麓登”;然后是“循(中谷)以入”;最后是“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2.第三段是按照時間的推移描寫景物的變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須臾: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回視: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3.人文景觀: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

3. 描寫登泰山的語句

1、在泰山頂上看黃河金帶更是一道奇觀。黃河金帶--新霽無塵、夕陽西下時,舉目遠眺,在泰山的西北邊,層層峰巒的盡頭,還可看到黃河似一條金色的飄帶閃閃發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造成蜃景,均叫“黃河金帶”。它波光鱗鱗,銀光閃爍,黃白相間,如同金銀鋪就,從西南至東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處。清代詩人袁枚在《登泰山詩》中對黃河金帶描寫生動而傳神:“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

2、在上面往下望,只見白色的云層里,帶著一點點墨綠色。它的旁邊有一個大瀑布。中間有一塊巨石,把大瀑布分成兩條小瀑布。水花四濺飛起一團團水霧。我忽然想起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我又恍然大悟:原來泰山下面小溪的源泉在這里啊!泰山從簾簾飛瀑到涓涓細流,真是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3、登上幾十段石階小路。小路的左側是山石,山石上刻著一些古人的詩句。字體工整有力,真值得我學習。一些松樹在山石間長出來,它們的生命力真頑強啊!小路右側是一些千年古樹。松樹下面還有一條小溪從山上流下來。叮叮咚咚的向下流淌。它就像一個小泵娘,唱著歡快的曲子,向山下跑去。

4、果然,一個金黃的亮點從群霞中倏地跳躍出來,燃亮了云端,與朝霞融在一起,仿佛它就是從那霞光中衍生的,那般輪廓分明,金光熠熠, 黯淡了一切事物,透徹著亙古的氣概,燃人之雄心壯志。從前只是聽聞泰山日出的宏麗,不想真正見到后,還是被震懾住。它耀武揚威般地踩著云霞緩緩攀登,與天齊肩,當真是榮耀秋菊,華茂春松。

5、古樸典雅的古代建筑一個接一個,隨時進入你的眼簾。從岱宗坊向上便是王母池、紅日、萬仙樓,再向上是中天門、玉皇頂等名勝古跡,數不勝數。愛好書法的文人看到歷代騷人墨客留下的佳句,更是留戀不舍。

6、泰山那繼而天空的云朵,赤紫交輝,瞬息萬變,有的象萬馬奔馳,有的象神牛角斗,有的象鳳凰展翅,有的象孔雀開屏……但見滿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云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云霞霧靄相映,嵐光寶氣閃爍。浮扁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掀開了云幕,撩起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像一個飄蕩著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

7、在泰山頂上觀云海玉盤簡直是一奇特仙境。夏天,雨后初晴,大量水蒸氣蒸發上升,加之夏季從海上吹來的暖溫空氣被高壓氣流控制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度時,如果無風,在頂上就會看見白云平鋪萬里,猶如一個巨大的玉盤懸浮在天地之間。遠處的群山全被云霧吞沒,只有幾座山頭露出云端;近處游人踏云駕霧,仿佛來到了天外。微風吹來,云海浮波,諸峰時隱時現,像不可捉摸的仙島,風大了,玉盤便化為巨龍,上下飛騰,倒海翻江。

8、到了十八盤更是陡峭好似“天梯”啊!不得已我們買了一根拐杖一步一步往上走。石梯兩邊的郁郁蒼蒼的樹木就像一個個穿著軍裝的戰士守衛著泰山。走到了沒有梯子的地方,我仰頭一看上面寫著“南天門”三個大字。我們又走了一段路終于到了玉頂峰,一塊巨石上寫著“五岳獨尊”四個大字真有帝王風范。

4. 描寫山勢、云霧有比喻、擬人、排比的作文

登泰山觀日出 ??十余歲時便知“有眼不識泰山”一詞,但至今仍是“有眼未識泰山”.對位居五岳之首的泰山始終深存向往與崇敬之情,因而離開孔老夫子之家曲阜便滿懷不登泰山非好漢之志乘車直奔泰安市。

??為了能在日出之前登上泰山,凌晨兩點我們便乘車來到登泰山的始點——岱宗坊。雖然山下有電動纜車可乘,有人力滑竿可坐,但我還是選擇了徒步登山,借以檢驗一下自己的體質與毅力。

3點40分,正值黎明前的黑暗,夜色深沉,我隨著眾多游人一起邁上了登山的第一個石階。起初,上山的路階要比想象中的平坦得多,人們走得都很快,有些人與我一樣邊走邊數著臺階。

路上很靜,除了夜風偶爾送來松濤之聲外,能聽到只有同行人登山的腳步聲、微微的喘息與竊竊的私語聲。過了壺天閣以后,山勢漸陡,回頭望去,遠處的泰安市萬家燈火,五彩繽紛。

向上看,夜色中朦朧可見的泰山,像無邊無際的城墻橫在眼前,大有與地同大、與天齊高之感。走著走著,原來擁成幾個方陣同行的游人漸漸拉開了距離,步輕腿快的竄到了前面,心跳腳軟的不斷停步喘歇。

路邊上,抬滑竿的山里人三三兩兩地散坐著,兩眼緊盯著那些一步三喘的登山人,大有“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之勢。越往上,同行的人越稀疏,越顯得寂靜,此時此地不由讓人想起了“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詩句。

氣喘之中早已忘記踏過的石階究竟有多少,問同行人也皆笑曰只知其累不知其許多了,無奈只好放棄數一數泰山到底有多少級臺階的念頭。 ??登至對松亭時,天色微明,雖有云霧籠罩,但山勢仍依稀可辨,盡管山路更加險峻,好在已非“睜目盲行”,便再鼓起勇氣,直登南天門。

站在門亭之下抬腕看表:5點25分,從岱宗坊登至南天門耗時1小時45分。初秋的泰山充滿寒意,再加上登山之時汗透衣衫,被山風一吹不禁直打冷戰。

好在善做生意的泰山后生在此開設了一個個專門承租棉大衣的鋪店,便不顧新舊,擠租了一件穿在身上隨人流登上了泰山的最高點——觀日峰。此時觀日峰的“觀日長廊”已密密麻麻地站滿了靜待日出的游人,二、三千人十有八九身著草綠色仿棉軍大衣,面東而立,真像一支列隊待敵的“綠色軍團”。

此時,眾人都懷著一個共同的心愿——盼望那輪雖幾乎天天可見但在此地尚未見過的太陽早點躍出地平線。那種等待與企盼的焦急,絕不亞于在產房外踱步徘徊的父親急盼嬰兒哇哇墜地、母子平安時的心情。

??站在觀日峰,舉目四望周圍云霧環繞的群峰,果然是“一覽眾山小”,遠山近嶺皆入眼低,仿佛唯我獨尊。遙望東方,天際中幾抹灰色的浮云中露出薄紗般光潔、柔和的晨白,而且不斷升騰、擴大,上部漸漸泛出了淡淡的紅色,使剛才還很灰暗的云霧變成了白色。

隨著那紅色越來越深、范圍越來越大,把整個東方都變成濃濃的紅色。猛然,像是一雙巨手拉開了天邊上的帷幕,比紅色的云霧更火紅、更光亮、更鮮艷的太陽露出了一條邊弧,并緩緩上升。

四周的云霧似乎忍受不了她那光茫的照射而淡化、隱退,而太陽則以更勃發的生機迅速上升,并很快掙脫云霧的纏繞、夜色的擠壓而躍出地平線。不知是視覺的偏差還是光線反射的結果,在這輪巨大的“火球”躍出地平線的一剎那,圓弧的底部好似拖著一根系在地平線上的粗大紅線,隨著“火球”不斷上升,那根紅線也越來越細直至扯斷,使太陽終于露出了她圓圓的、紅紅的臉盤,光芒映紅了天地江河、映紅了山峰樹木、映紅了觀日峰上的你我他……。

??此時我領悟到為什麼人們都以能登上泰山觀日出為幸事與自豪,因為泰山日出的確是一幅難得賞見的絕妙圖畫。我在平原、在江邊、在湖畔曾數次觀賞過旭日東升,但與臨泰山絕頂觀日出東方,不論氣勢、色彩和心境都迥然不同,如果把在平原上、江湖邊觀賞到的日出比喻為溫柔多情的少女,那麼,在泰山觀賞到的日出就是婀娜多姿的天仙,其美、其艷、其妙你怎樣形容都不過分。

??觀罷日出奇景收眼四望,但見朝霞映照下的泰山,群峰起伏,云霧如海,濤涌波浮,九曲十八盤的石階小路似戲水游龍,在峰巒間若隱若現。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南天門緩步下山,我這個走慣了平路坦途的人簡直比蹣跚學步的孩童強不了許多。登山之時,一是天黑路暗不知其險,二是逞一時之勇不覺其難,只恨不能“一步登天”早抵山頂。

下山之際,陡峭如天梯的山路之險盡收眼底,險峻之處雖有鐵欄相護仍不免心虛冒汗。飽嘗了“上山容易下山難”的滋味,待一步一石階地挨至回馬嶺,一段舉目可望的路程已累得腳痛腿軟。

喘歇中從幾個挑山工身上受到啟發,只見他們不論上下,行走的路線都是“之”字形——從山路石階的一側起步斜行上下,行走了十余個臺階就到了山路的另一側,再轉身仍斜行十余個臺階又到了山路的那一側。初見時不解其意但仿之一試,不但身體容易保持平衡,而且也沒有“挫腳”之痛,這一“偷”來之藝使下山之難容易了許多。

??歸途的路上,我還領略了泰山的另一景觀——碑刻。記不得一本什麼書中曾贊譽泰山碑刻為華夏名山之最,堪稱中國歷史長卷的縮影,早在夏商時代就。

5. 登泰山觀日出中哪句是擬人句

就在這一剎那間,那紅綢帷幕似的天邊拉開了一角,出現了太陽的一條弧形的邊,并且努力地上升著,變成一個半圓形,放著強烈的光,把周圍的紅綢帷幕撕得粉碎。

是擬人句

登泰山觀日出

泰山是聞名中外的瀏覽勝地。今年春節期間,我有幸登上泰山觀看日出。

凌晨2時半,我開始登山。起頭的路不算陡,我走得很快。一路上很寂靜,除了夜風偶爾帶來的松濤聲之外,什麼聲音也沒有。山勢越來越陡,抬頭望去,夜色中的整個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墻頂天而立,給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覺。

到了中天門,剛4點半,天還是黑黑的,我怕耽誤看日出,不敢停留,仍繼續往前走。

到達對松亭時,天已微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視,雖有濃濃的云霧籠罩著,但山勢依稀可辨,有的如馬鞍俯臥,有的如駝峰聳立。云霧不斷地擴展著,飄動著,升騰著,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層層疊疊地飄落在山峰中間,有的像長長的綢帶懸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漲潮時的海水在岸邊濺起無數朵白色的浪花。這時,我才發現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從對松亭往上,路更險峻了,我一步三喘地往上爬。猛抬頭一看,南天門正在頭頂上,山路寬一丈,像一張瀑布從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邊的鐵欄桿,沿著窄窄的石板砌成的臺階,艱難地向上攀登。爬了幾十級臺階,我實在累得不行,就坐下來休息。這時,幾位老人拄著拐杖緩步走到我身旁。其中一位白胡須老大爺笑著對我說:“小伙子,累了吧?”我被老大爺的精神所鼓舞,說了一聲不累就站起來,跟在他們后面繼續向上攀登。

我沒有在南天門停留。7點10分,我終于到達了日觀峰。

我站在一塊大石頭上向東眺望著無際的群山,只見山峰之間白霧茫茫。大約過了七八分鐘,東方天際出現了魚肚白,是那麼柔和,又是那麼光潔。它不斷地擴大,仿佛要淹沒群山似的。它的底部則微露著淡紅色,四周的云也發白了……

我目不轉睛地望著這一切。一會兒,那淡紅色加深了,范圍越來越大,把鄰近的去也照得發亮。這時,東方的天空發紅了,在重重疊疊的峰巒的最東端,紅得最濃、最艷,好像燃燒著的大火正在蔓延擴大。就在這一剎那間,那紅綢帷幕似的天邊拉開了一角,出現了太陽的一條弧形的邊,并且努力地上升著,變成一個半圓形,放著強烈的光,把周圍的紅綢帷幕撕得粉碎。我的眼睛被這強光刺激著,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那半圓形不斷上升,越來越圓,像一個火球在天邊跳動著,最后終于掙脫了地面。

“啊!太陽出來了,太陽出來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