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貴在堅持的比喻句子

解夢佬 0

1. 勸學從正面比喻學習要堅持的道理的人群

《勸學》的主題思想是通過論述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來勉勵人們努力學習。

1、學不可以已;2、用 心 一也;3、學也者,固學一之也。意思是學習首先需要修養品德氣質,保持專一的品質,專門學習一門技術才能速成(學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方向; 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勸學》簡介:《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

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

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 作者簡介: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

《勸學》原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65643661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勸學》內容分析全文共分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這句話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說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說對待學習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論述學習的意義。

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直木“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人只有經過“博學”(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學習對改造人的品性也起著決定作用。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斷學習改造獲得的。

木要改造成為“中規”的輪,就要“”;金要利,就要“就礪”,人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學習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第3段,論述學習的作用。

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來說明學習的作用。

接著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情況組成四組比喻: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這些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

這種效果的獲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條件有什麼不同: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為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也就是“善假于物”,憑借外界條件的幫助才取得的。

根據這個道理可以推論,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并沒有什麼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于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第4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作者用了十個比喻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先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可以興風雨;積水成淵,可以生蛟龍。

所以有這樣的功效,全賴于“積”。同樣,人如果能積善成德,就能達到“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境界。

接著從反面設喻,說明不積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正反對照,說明“積”與“不積”效果完全不同。

人們掌握知識、培養品德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發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其次,從“舍”與“不舍”來論述學習貴在堅持不懈的道理。

先用騏驥與駑馬對比,騏驥本身條件雖好,如果止于一躍,還達不到十步。駑馬本身條件雖差,如果能前進“不舍”,也可以跑得很遠。

接著用朽木與金石對比,說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于“舍”與“不舍”。人們學習,如果一暴十寒,時學時輟,再簡單的知識也學不會;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艱深的知識也可學會。

荀子認為“積”必須是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堅持不懈。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心專一,才能獲得成功。

2. 《勸學》中大量運用比喻句,那些句子如何是比喻句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幾個比喻句?(學生回答:五個)請讀出并翻譯前兩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卻比蓼藍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結成的,卻比水溫度低得多)經過提取的過程,靛青不再是蓼藍的顏色,經過凝結的過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說明經過某種人為或自然的變化過程,事物可以改變原有的性質。第一句已發展成固定的成語。(學生回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里是說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們還記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嗎?(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別。)那麼就此看來,這兩個比喻是為了說明什麼呢?(答:因為荀子提出的“性惡論”,說明人經過一定的學習,本性就會發生變化,知識就會豐富,能力就會提高。)

其相關鏈接可以參考 /Article/ShowInfo.asp?ID=5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