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帶有“喻詞”的句子一定是比喻句嗎
在逐題分析語文試卷時,有一道修辭手法的測試題竟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失分。
這引起了我的刨根究底。試題是這樣的:“從下面這段話中找出一句用了修辭的句子。
他的面孔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約有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
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這段話是《一面》中對魯迅的外貌描寫,作者抓住他的面孔、頭發、胡須進行具體、形象的描繪。
“面孔”句和“胡須”句都有喻詞“好像”,學生便誤把前句也畫為比喻句了。殊不知前一個“好像”與后一個“好像”有本質之別。
所謂比喻,就是“描寫事物或說明道理時,用同它有相似點的別的事物或道理來打比方”(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不難看出:上例中前句的本體為“面孔”,喻體為“人(的面孔)”加上喻詞,成了“面孔像人(的面孔)”的形式,本體和喻體是同一事物,在本質上相同的一種事物比較,顯然不構成比喻。
后句本體為“胡須”,喻體為“隸體‘一字’”,加上喻詞,成了“胡須像隸體‘一’字”的形式,本體和喻體是本質上不同的兩種事物,利用它們形狀的相似點來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