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表達詩人雄心壯志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沁園春 長沙 表達感情的詩句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作者不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楓林,也可能聯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黃櫨,和祖國無數山岳中由綠變紅的烏柏、水杉、槭樹、槲樹、黃連木……那一重重山,寄寓著詩人火熱的革命情懷。

紅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象征將來革命的勝利。“萬山紅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

對建設偉大新中國的的美好向往。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作者對自由解放的向往與追求。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嘆,則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闋的抒情樂章。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作者想起曾和當年的同學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帶散步,游泳,暢論天下大事的情景,回憶起那一段難忘的崢嶸歲月,形容新時代的青年從舊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自由奔放的胸襟。

擴展資料: 沁園春·長沙-賞析 萬山紅遍 一派壯麗秋景 從美學上講,崇高美表現于外在方面,體現為高大、遼闊、巍峨、宏偉等壯麗景象。德國哲學家康德把崇高分為兩類:數學的崇高,如高山的體積;力學的崇高,如暴風雨的氣勢。

俄國著名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一件事物較之與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與崇高聯系起來,贊嘆:“大哉!堯之為君也。

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這種巍峨、博大、壯闊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詩詞中,以對山川景物的描繪體現得最為鮮明。

《沁園春長沙》就是其中最優秀的篇什之一。 風華正茂 一段崢嶸歲月 崇高美表現于內在方面,則為偉大高尚心靈的反映。

古羅馬的朗吉弩斯在《論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這首詞的下半闋著重抒情,正是這種偉大心靈回聲的抒發。

這種抒發,首先是通過回憶引出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沁園春·長沙 。

2. 沁園春·長沙上片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沁園春·長沙》作者不是以游賞者的閑適心境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而是帶著為民族爭自由、為人民求解放的強烈使命感。表現了詞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對當時革命形勢的深切感受。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點明了時間、地點和特定環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時節,獨自一人佇立在橘子洲頭,望著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個“看”字,總領七句。遠望群山,重重疊疊的樹木遍染紅色。近看湘江,滿江秋水碧綠澄澈,船只爭相行駛。仰望天空,雄鷹有力地翱翔。俯視水中,魚兒歡快地暢游。宇宙萬物都在這秋天里生氣勃勃地自由舒展。這幾句,詩人描繪了在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氣氛。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詩人思緒萬千,不禁發問: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才是主宰你消長興衰命運的真正主人呢?這一問道出了詩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橘子洲曾是詩人與眾多革命同志聚會的地方,它見證了許多不平凡的歲月。舊地重游,自然引起詩人對往昔生活的回憶。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一個“恰”字,總領七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學們,意氣風發,才華橫溢,激情奔放,敢說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對祖國大好河山,指點評論,經常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軍閥統治者看得如糞土一般。這幾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豪邁氣概。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還記得嗎?當年我們一同到江心游泳,盡管風高浪急,連船只行進也很困難,但我們這些人卻以同洶涌的急流拼搏為樂。這里以設問結尾,實際上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這首詞上片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問題。下片回憶了往昔的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于改造舊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3. 沁園春 長沙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

這首詞作于1925年。

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

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期間,重游橘子洲,寫下了這首詞。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點明了時間、地點和特定環境。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時節,獨自一人佇立在橘子洲頭,望著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個“看”字,總領七句。

遠望群山,重重疊疊的樹木遍染紅色。近看湘江,滿江秋水碧綠澄澈,船只爭相行駛。

仰望天空,雄鷹有力地翱翔。俯視水中,魚兒歡快地暢游。

宇宙萬物都在這秋天里生氣勃勃地自由舒展。這幾句,詩人描繪了在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氣氛。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詩人思緒萬千,不禁發問: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才是主宰你消長興衰命運的真正主人呢?這一問道出了詩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 “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橘子洲曾是詩人與眾多革命同志聚會的地方,它見證了許多不平凡的歲月。

舊地重游,自然引起詩人對往昔生活的回憶。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一個“恰”字,總領七句。

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學們,意氣風發,才華橫溢,激情奔放,敢說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對祖國大好河山,指點評論,經常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軍閥統治者看得如糞土一般。

這幾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豪邁氣概。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還記得嗎?當年我們一同到江心游泳,盡管風高浪急,連船只行進也很困難,但我們這些人卻以同洶涌的急流拼搏為樂。

這里以設問結尾,實際上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這首詞上片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問題。

下片回憶了往昔的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于改造舊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表達的志:在多數古典詩詞中,“秋”總是與“悲”“愁”等情感聯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為氣也”“秋風蕭瑟天氣涼”“萬里悲秋常作客”“秋風秋雨愁煞人”等,而這首詞寫的雖是寒秋景物,詩人的情感卻是豪邁昂揚的。

在詩人筆下,秋雖然給人“寒”的感覺,但卻是一派“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欣欣向榮的景象。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澤東抒發了改天換地的壯志豪情,發出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浩嘆,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學到的:表現了毛澤東同志當時作為一名革命先驅的博大胸懷和革命熱情,和對當時社會現狀的不滿,要憑借自己的一片豪情滿懷來拯救這個世界的雄心壯志. 我建議你可以在網上聽一下該詞的配樂朗誦及毛當年的手跡.。

4. 沁園春長沙的 詩歌表達了詩人的什麼感情

背景:1925年,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創建黨支部。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從韶山前往廣州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面對絢麗秋景,回憶往昔歲月,展望革命前景,表達雄心壯志。正因為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范,奮發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因此,他不像一般文人那樣順勢而問“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個巨大而嚴肅的問題: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通過寒江、霜天、萬山、湘江、飛鷹、游魚等意象,形象地表現了詩人對自然和社會的樂觀態度和壯志豪情。

遠望千山萬嶺,楓林如染,像熊熊燃燒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競發,像戰場上無數奮進的勇士。抬望眼,雄鷹展翅,矯健勇猛,翱翔長空;低眉處,魚兒戲水,自由輕快,生機盎然。詩人以“看”總領上闋,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的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一個“競”字寫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長的宇宙萬物的熱烈和活潑,賦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也使首句的“獨立”具有沉著、鎮靜、泰山崩于前而不變色的英雄氣概。上闋重在寫景,但景中有情。

意氣風發、揮斥方遒、激揚文字、指點江山、擊水中流、浪遏飛舟的同學少年,表現了“同學少年”以天下為己任、改造舊世界、創造新天地的戰斗精神。

1、“獨立”能否改成“站立”、“直立”?

(軍閥通緝,身處險境,坦蕩從容,顯示了砥柱中流的氣概。)

2、“染”字為什麼用得好?

(擬人手法。“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漫山遍野像火一樣的楓林,讓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勢蓬勃發展。)

3、“擊”改成“飛”好嗎?

(“擊”準確地表現了雄鷹矯健翱翔的姿態。)

4、“翔”改成“游”更準確一些,魚兒怎能像鳥兒一樣飛翔呢?

(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動得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淺底并非真的水淺,而是清澈見底,顯得水淺。“秋水共長天一色”。)

5、“中流擊水”這幅畫面的含義是什麼?

這里以設問結尾,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這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戲,而是用中流擊水的氣魄豪情給同伴以期許和鼓勵,體現詞人乘風破浪、振興中華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