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夜雨寄北》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隱】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注解】: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以北。
2、共翦西窗燭: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燭蕊。3、卻話:重頭談起。
【韻譯】: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池。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花;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您問我的歸期,但我的歸期沒有定,現在我是獨居在巴山的旅館里,面對不停夜雨,只見秋天的池水往上漲。什麼時候才能夠與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燭長談,又說起我獨居巴山的旅館中面對夜雨的情景。
李商隱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
原籍懷州河內,自祖父起,遷居鄭州滎陽。自稱與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幾代都只做到縣令縣尉、州郡僚佐一類下級官員。
所謂“宗緒衰微,簪纓殆歇”、“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這類自述真實地反映了他比較寒微的處境。李商隱一生經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文宗開成二年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時期。16歲著有《才論》、《圣論》,以古文為士大夫所知。
文宗大和三年,受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調任河東節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隱隨至太原。
以后曾有短時期在兗海觀察使崔戎幕府逗留。開成二年登進士第。
這個階段存留的詩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開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會政治的詩篇,如《隋師東》、《有感二首》、《重有感》、《壽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等,指事陳情,激切感人,顯示了青年詩人關懷國家命運的抱負和器識。
另一些作品以比興寄托的手法抒寫作者的凌云壯志和渴求用世的心愿,如《初食筍呈座中》和《無題》“八歲偷照鏡”,筆意宛轉,風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應酬詩和艷體詩。
第二階段,從開成三年到武宗會昌六年,是李商隱踏上仕途和開始卷入黨爭旋渦的中年時期。這一階段坎坷不平的人生歷程,促使詩人的創作向縱深發展。
題材比前期寬廣,包括感時、抒懷、言情、贈答、行旅、田園、詠史、詠物許多方面。詩中感情更為沉郁,表達愈加婉曲,藝術上達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樓》、《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
另一方面,消極頹廢的思想和綺靡俗艷的詩作也有所發展,如《鏡檻》、《曲池》、《縣中惱飲席》、《花下醉》。第三階段,宣宗大中元年 (847)以后,是李商隱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
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會昌年間得勢的李德裕黨紛遭貶逐,詩人受到進一步壓抑。他在京沒有出路,只好到遠方幕府去安身。
大中十二年,罷職回鄭州閑居。大約就在這一年年底病逝。
漂泊無定的生涯,使詩人后期的詩風變化更為多樣,詩境也日趨老成。所寫的詩更加發人深思,令人嘆惋。
2. 夜雨寄北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鄉感情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從詩中“巴山”一語看來,詩寫于巴蜀之地.李商隱曾經應聘到四川,任東川節度柳仲郢的幕僚,時間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隱的妻子卻已故去.給李商隱詩集作箋注的清代人馮浩,盡管認為詩題不必改作“寄內”(因為“集中寄內詩皆不明標題”),但內容卻是“寄內”的.為此,他把詩的寫作時間,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馮浩考證,李商隱這一年是在桂州(今廣西桂林)鄭亞的幕府.當年鄭亞由于政敵的誣陷,被貶為循州刺史.李商隱未去循州,由水路經長沙,于次年回到長安.馮浩認為在歸途中李商隱曾經“徘徊江漢、往來巴蜀”,“于巴蜀間兼有水陸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寫在歸途中經過巴蜀時.近人岑仲勉、陳寅恪曾經指出關于巴蜀之程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其實,馮浩也沒有說得太死.他含糊地說,李商隱這時到過巴蜀,“玩諸詩自見,但無可細分確指”.可見,通常把《夜雨寄北》,說是李商隱寄給自己妻子的;這一說,似還可再斟酌. 李商隱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剛剛踏入仕途,就被卷進了牛、李的朋黨之爭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黨,官僚集團.)852年隨柳仲郢入蜀,實屬迫不得已.仕途多艱,妻子早逝,心境是悲涼的.幾年以前,當他在徐州盧循正幕府時,他頗為躊躇滿志.“且吟王粲從軍樂,不賦淵明歸去來.”(《贈四同舍》)到四川以后,這種樂觀情緒消失了.“三年苦霧巴江水,不為離人照屋梁.”(《初起》)他斷絕了與外界的交往,甚至與同府的幕僚也沒有什麼交誼.《夜雨寄北》,寫得一往情深,而且詩寄的“君”,關切地問著他的歸期,他也盼著與“君”“共剪西窗燭”.這個“君”,至少具備三個條件.一,以往過從較密;二,此刻仍有詩書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從現存的李商隱的詩文看來,有一個人可以成為這樣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詞人溫庭筠.李商隱在徐州幕時,溫曾有詩“秋日旅舍寄義山李侍御”.李商隱在四川時,也有三首詩寄贈溫.溫的出身較李要名貴些,是唐初宰相溫彥博的裔孫,但他也同樣受到牛黨令狐绹的排擠和壓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與國子助教.如果沒有相反的證據,大概可以說,《夜雨寄北》,是李商隱在梓州幕府時寫給溫庭筠的.這樣,或許能更為精細地品味出詩中蘊含的情感內容. “君問歸期未有期”,詩一開始,就擺出了不可解脫的矛盾.歸期的希望與未有期的失望,兩相對立.悲愴沉痛,籠罩全篇.“巴山夜雨漲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點題.但是這一景象把歸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緒,渲暈得更形象、更濃郁了.獨在他鄉異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傷感的.尤其是“漲秋池”三字,秋雨綿綿,把池水都漲滿了.詩人抓住了這一精細的而又富于生活實感的畫面,調動讀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漲的不是秋水,而是詩人難以解脫的痛苦. 絕句雖屬短制,但也講究結構的技藝.前人有言,絕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這首詩的第三句,就顯示了這種工夫.“何當共剪西窗燭”,宕開一筆,從眼前跳脫到將來,從巴山跳脫到北方(長安),用示現的修辭方法,寫出詩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燭”,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的詩境,但是由夫婦化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濃.“何當”二字,意思是“什麼時候才能夠”,照應首句“未有期”,既有熱切地盼望,又有難以料定的惆悵.在情意上,與前兩句,似斷非斷. 第四句顯得更為精彩.“卻話巴山夜雨時”,是承“共剪西窗”而來,為順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絕句體裁里,毫不可惜地運用了重復句意,不能不謂之大膽.然而,再次出現的“巴山夜雨”,無單調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說,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寫情,那麼這一句的“巴山夜雨”卻是以情寫景.它與“西窗剪燭”,組成一幅溫暖的動態畫面,表現了詩人對于歸期的向往,對于“君”的深厚友情.這給詩中增添了歡欣感.這種歡欣只是一種難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現于將來的欣慰,又加劇了眼前歸期未有期的痛苦.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不斷起伏、跳躍,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調又是和諧、統一的. 李商隱的詩,特別是他晚年的詩,感傷情緒很濃.這種感傷反映了時代的黑暗,反映了他個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雖然有些歡欣的折光,總的看來,也是感傷的.只是這種感傷表現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漲秋池”,隱含了多少豐富的潛臺詞.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離而感到的痛苦,實在是深深包含了詩人此時此地回顧一生的哀愁,隱含著對于現實的憤懣與絕望. 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是樸實的,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于象征、暗示.這首《夜雨寄北》,表現了李商隱詩的另一種風格:質樸、自然,卻同樣具有“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