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曹丕燕歌行

解夢佬 0

1.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年代:魏晉

作者:曹丕

作品:燕歌行

內容: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

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搖踵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作品注釋

注釋:

中國第一首工整的七言詩。

2. 曹丕的《燕歌行》

燕歌行 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于《相和歌》中的《平調曲》,它和《齊謳行》、《吳趨行》相類,都是反映各自地區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區音樂特點的曲調。

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名,轄地約當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等一帶地區。這里是漢族和北部少數民族接界的地帶,秦漢以來經常發生戰爭,因此歷年統治者都要派重兵到這里戍守,當然那些與此相應的筑城、轉輸等各種搖役也就特別多了。

拿最近的事實說,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烏桓的戰爭,就發生在這古燕國的北部今遼寧省興城一帶。反映這個地區戰爭徭役之苦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

不見長城下,尸骨相撐拄”的民歌,到漢代更有了著名的《飲馬長城窟》。曹丕的《燕歌行》從思想內容上說就是對這種文學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繼承與發展。

郭茂倩《樂府詩集》引《樂府解題》說:“魏文帝‘秋風’‘別日’二曲言時序遷換,行役不歸,婦人怨曠無所訴也。”又引《樂府廣題》說:“燕,地名也。

言良人從役于燕,而為此曲。”這樣來理解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內容是正確的。

《燕歌行》不見古辭,這個曲調可能就創始于曹丕。這篇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反映的是秦漢以來四百年間的歷史現象,同時也是他所親處的建安時期的社會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疾苦的關心與同情。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開頭三句寫出了一片深秋的肅殺情景,為女主人公的出場作了準備。

這里的形象有視覺的,有聽覺的,有感覺的,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寞、衰落的感受。這種景和即將出場的女主人公的內心之情是一致的。

這三句雖然還只是寫景,還沒有正面言情,可是我們已經感覺到情滿于紙了。這種借寫秋景以抒離別與懷遠之情的方法,中國是有傳統的。

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高臨水兮送將歸。”

漢武帝的《秋風辭》說:“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從這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燕歌行》與它們思想感情上的連續性,而且還可以看到其中語言辭匯上的直接襲用。但是這些到了曹丕筆下,卻一切又都成為具有他個人獨特思想面貌,獨特藝術風格的東西了。

這點我們后面再說。 “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經描寫過的那個肅殺的秋風秋夜的場景上,我們的女主人公登臺了:她愁云滿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著遠方自言自語,她說:你離家已經這樣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腸寸斷。

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種傷心失意的思念故鄉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你這樣長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來呢?慊慊(qiànqiàn):失意不平的樣子。“慊慊思歸戀故鄉”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鄉的情景。

這種寫法是巧妙的,也是具體、細致的。一個人思念另一個人,其思想活動總有具體內容,或者回憶過去在一起的時光,或者憧憬日后見面的歡樂,或者關心牽掛對方目下在外邊的生活,想象著他現在正在做什麼,如此等等。

這種借寫被思念人的活動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詩經》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筆下更有所謂“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那就更加精采了。這種寫法的好處是翻進一層,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細致、具體。

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這里有期待,有疑慮,同時也包含著無限的懸心。

是什麼原因使你至今還不能回來呢?是因為修筑繁忙?是因為戰事緊急?是因為你生病了?受傷了?還是……那簡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麼沉重啊!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煢煢(qióngqióng):孤單,孤獨寂寞的樣子。不敢:謹虛客氣的說法,實指不能、不會。

這三句描寫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獨守空房,整天以思夫為事,常常淚落沾衣。這一方面表現了她生活上的孤苦無依和精神上的寂寞無聊;另一方面又表現了女主人公對她丈夫的無限忠誠與熱愛。

她的生活盡管這樣凄涼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著他的早日回歸外,別無任何要求。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援:引,拿過來。清商:東漢以來在民間曲調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樂調,以悲惋凄清為其特色。

短歌:調類名,漢樂府有長歌行、短歌行,是根據“歌聲有長短”(《樂府詩集》語)來區分的,大概是長歌多表現慷慨激昂的情懷,短歌多表現低回哀傷的思緒。女主人公在這秋月秋風的夜晚,愁懷難釋,她取過瑤琴想彈一支清商曲,以遙寄自己難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調,總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動聽的長歌。

《禮記·樂記》。

3. 曹丕《燕歌行》在七言詩發展史上的地位

曹丕的《燕歌行》二首在七言詩的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也是現今保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詩經》基本是四言體,《楚辭》是楚歌體,有七言句,但大多數都帶有“兮”字,與七言詩句子的格式韻味不同,而《燕歌行》真正擺脫了楚歌形式的羈絆,使七言形式宣告獨立,曹丕有開創之功,為鮑照等人的七言詩創作,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于《相和歌》中的《平調曲》,這個曲調以前沒有過記載,《燕歌行》敘述了一位女子對丈夫的思念。筆致委婉,語言清麗,感情纏綿。這首詩突出的特點是寫景與抒情的巧妙交融,句句壓韻,而且都是平聲,格調清麗宛轉。

4. 求 曹丕 燕歌行

曹丕的《燕歌行》賞析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

《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于《相和歌》中的《平調曲》,它和《齊謳行》、《吳趨行》相類,都是反映各自地區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區音樂特點的曲調。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名,轄地約當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等一帶地區。

這里是漢族和北部少數民族接界的地帶,秦漢以來經常發生戰爭,因此歷年統治者都要派重兵到這里戍守,當然那些與此相應的筑城、轉輸等各種搖役也就特別多了。拿最近的事實說,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烏桓的戰爭,就發生在這古燕國的北部今遼寧省興城一帶。

反映這個地區戰爭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尸骨相撐拄”的民歌,到漢代更有了著名的《飲馬長城窟》。

曹丕的《燕歌行》從思想內容上說就是對這種文學作品的繼承與發展。郭茂倩《樂府詩集》引《樂府解題》說:“魏文帝‘秋風’‘別日’二曲言時序遷換,行役不歸,婦人怨曠無所訴也。”

又引《樂府廣題》說:“燕,地名也。言良人從役于燕,而為此曲。”

這樣來理解作品的內容是正確的。《燕歌行》不見古辭,這個曲調可能就創始于曹丕。

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漢以來四百年間的歷史現象,同時也是他所親處的建安時期的社會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疾苦的關心與同情。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

開頭三句寫出了一片深秋的肅殺情景,為女主人公的出場作了準備。這里的形象有視覺的,有聽覺的,有感覺的,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寞、衰落的感受。

這種景和即將出場的女主人公的內心之情是一致的。這三句雖然還只是寫景,還沒有正面言情,可是我們已經感覺到情滿于紙了。

這種借寫秋景以抒離別與懷遠之情的方法,中國是有傳統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憭栗兮,若在遠行,登高臨水兮送將歸。”漢武帝的《秋風辭》說:“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從這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燕歌行》與它們思想感情上的連續性,而且還可以看到其中語言辭匯上的直接襲用。

但是這些到了曹丕筆下,卻一切又都成為具有他個人獨特思想面貌,獨特藝術風格的東西了。這點我們后面再說。

“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經描寫過的那個肅殺的秋風秋夜的場景上,我們的女主人公登臺了:她愁云滿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著遠方自言自語,她說:你離家已經這樣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腸寸斷。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種傷心失意的思念故鄉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你這樣長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來呢?慊慊(qiànqiàn):失意不平的樣子。

“慊慊思歸戀故鄉”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鄉的情景。這種寫法是巧妙的,也是具體、細致的。

一個人思念另一個人,其思想活動總有具體內容,或者回憶過去在一起的時光,或者憧憬日后見面的歡樂,或者關心牽掛對方目下在外邊的生活,想象著他現在正在做什麼,如此等等。這種借寫被思念人的活動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詩經》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筆下更有所謂“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那就更加精采了。

這種寫法的好處是翻進一層,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細致、具體。淹留:久留。

“君何淹留寄他方?”這里有期待,有疑慮,同時也包含著無限的懸心。是什麼原因使你至今還不能回來呢?是因為修筑繁忙?是因為戰事緊急?是因為你生病了?受傷了?還是……那簡直更不能想了。

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麼沉重啊!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煢煢(qióngqióng):孤單,孤獨寂寞的樣子。

不敢:謹虛客氣的說法,實指不能、不會。這三句描寫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獨守空房,整天以思夫為事,常常淚落沾衣。

這一方面表現了她生活上的孤苦無依和精神上的寂寞無聊;另一方面又表現了女主人公對她丈夫的無限忠誠與熱愛。她的生活盡管這樣凄涼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著他的早日回歸外,別無任何要求。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援:引,拿過來。

清商:東漢以來在民間曲調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樂調,以悲惋凄清為其特色。短歌:調類名,漢樂府有長歌行、短歌行,是根據“歌聲有長短”(《樂府詩集》語)來區分的,大概是長歌多表現慷慨激昂的情懷,短歌多表現低回哀傷的思緒。

女主人公在這秋月秋風的夜晚,愁懷難釋,她取過瑤琴想彈一支清商曲,以遙寄自己難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調,總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動聽的長歌。《禮記·樂記》云:“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

女主人公寂。

5. 曹丕的燕歌行是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

是的。

古代詩歌體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的詩體。它起于民間歌謠。先秦時期除《詩經》、《楚辭》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間歌謠寫成的以七言為主的雜言體韻文。西漢時期除《漢書》所載的《樓護歌》、《上郡歌》外,還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韻文。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樸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臺七言聯句,但據后人考證,實系偽托,并不可靠。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文人創作的完整七言詩。以后湯惠休、鮑照都有七言作品。鮑照的《擬行路難》18首,不僅在詩歌內容上有很大擴展,同時還把原來七言詩的句句用韻變為隔句用韻和可以換韻,為七言體的發展開出了新路。從梁至隋七言體詩歌逐漸增多,至唐代七言詩才真正發達起來。七言詩的出現,為詩歌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6. “燕歌行”、“曹丕”的拼音是什麼

“燕歌行” 的讀音是【yān gē xíng 】,主要表示的意思是樂府《平調曲》名。

“曹丕”的讀音是【cáo pī】 ,主要表示的意思是曹丕(187-226) : 即“魏文帝”。三國時魏國的建立者、文學家。

燕歌行 :樂府《平調曲》名。現存最早的是三國魏曹丕所作的二首,寫的是行役之事。

曹丕 :曹丕(187-226) : 即“魏文帝”。三國時魏國的建立者、文學家。字子桓,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曹操死后襲為魏王。推行九品中正制,確立和鞏固士族門閥在政治上的特權。公元220年代漢稱帝,都洛陽(今屬河南),國號魏。愛好文學,詩歌創作和文學理論都有成就。

燕歌 : 戰國時,燕太子丹命荊軻入秦刺秦王,至易水上,高漸離擊筑,荊軻慷慨作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見《戰國策.燕策三》。后以"燕歌"泛指悲壯的燕地歌謠。

參考資料

新華字典:5/57434.html

新華字典:5/169346.html

7. 《燕歌行》

燕歌行 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 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 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 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 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 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 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 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 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 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 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 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 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開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

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 (《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

開元二十一年后,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后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

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后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詩的主旨是譴責在皇帝鼓勵下的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敗,使廣大兵士受到極大的痛苦和犧牲。

詩人寫的是邊塞戰爭,但重點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

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發端兩句便指明了戰爭的方位和性質,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不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

(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唐汝詢說:“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地,漢將所破特余寇耳。

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貌,能不生邊釁乎?”(《唐詩解》卷十六)這樣理解是正確的。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也為下文反襯。戰端一啟,“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于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

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斗危急而失利。

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胡騎”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

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

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回應上文,漢將“橫行”的豪氣業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

應該看到,這里并不是游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飖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云”;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最后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最末二句,詩人深為感慨道:“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八九百年前威鎮北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

這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多麼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尤為深廣。

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爭何計其數,驅士兵如雞犬的將帥數不勝數,備歷艱苦而埋尸異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萬萬!可是,千百年來只有一個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