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來比喻端午節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描寫端午節的句子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2. 描寫端午節的句子

1、端午節的時候,老人們總會用五彩絲線編一些好看的手繩,給調皮的孩子系在手腕上,再小一些的孩子,還會掛上漂亮的小香囊,據說是辟邪驅毒的。

2、端午節的由來直到現在還是眾說紛紜,有紀念伍子胥說,亦有紀念孝女曹娥說等等。但一直被廣泛盛傳并最被廣泛認同的是紀念屈原說。

3、端午節的重頭戲當然是粽子,關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莫過于祭奠投身汨羅的偉大詩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應該帶著一股濃重的悲情色彩。

4、端午節含蓄蘊藉,內斂而不事張揚。它沒有磅礴的氣勢,也沒有宏大的場景,一切都是那麼平緩而舒坦。每家每戶獨自為節日的喜慶而忙碌。

5、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

6、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7、故鄉的端午節,浸透著一種濃濃的鄉親、親情。

8、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

9、老家過端午節,會像過年一樣地隆重。除了包粽子外,還要蒸糖三角煮咸鴨蛋……記憶中,那時條件好的人家還會到集市上稱幾斤肉,買上幾條魚,做上幾個下酒菜,犒勞一下剛剛忙碌完麥收的自己。

10、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11、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12、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列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13、哦,端午節又到了。我便歡天喜地的來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里,割了一捆回來,幾乎是每一個大門及房門口都掛上一副。一大清早,整個村子里,散發著濃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14、如此悲壯的偉人,如此悲壯的事跡。時過境遷數千年后的今天,我們都忘了這一切一切。我們所記得的,只是粽子,只是龍舟,只是剛被國家確立的法定節日。沒有多少人會記得幾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心如刀割,絕望地投江自盡。

15、天灰蒙蒙的,空氣是潮濕的,他獨自來到江邊,面對汨羅江,縱身一躍,從此,歷史上少了一個叫屈原的偉大詩人,多了一個端午節。

16、沿河而居,珠水兩岸的原居民把劃龍舟當作一種探親訪友、祭祀先人、紀念屈原的民俗。

17、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

18、在這里,人們都用了紀念這組字眼。但在事實看來,但無論是哪種由來,端午節都本應是一個悼念日。可是,我所感受到的端午節,是一個舉國歡騰,普天同慶的喜慶日子。

19、蜇居在城里,能見到各式各樣的粽子,有豆沙的、有五仁的、有八寶的、有雞蛋的、有臘肉的……但,我依然會想起三尖塘里那蓊郁茂密的蘆葦,想起那青青地泛著油光的葦葉和娘親手包制的粽子,那種端午節的味道時常在唇齒間縈繞。

20、粽子是端午節不可缺少的,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粽子噴香,甜蜜幸福。

21、當幾個朋友坐在一起討論究竟是誰吃了這個愛心粽子的時候,哈哈的笑聲里,我忽然間明白,曾經那個專屬于我的粽子,我自己是永遠包不出來的。就像記憶中的端午節,永遠都封存在那個已逝的年代了。

22、芭蕉綠了櫻桃紅,歲月太匆匆。一眨眼,又到了粽子飄香的時侯,我懷念起故鄉的端午節來。

3. 形容端午節的詩句

關于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 李隆基《端午》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 蘇軾《浣溪沙·端午》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 陸游《乙卯重五詩》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 殷堯藩《端午日》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 邊貢《午日觀競渡》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 蘇軾《浣溪沙·端午》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 貝瓊《已酉端午》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 杜甫《端午日賜衣》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 —— 張可久《賣花聲·懷古》碧艾香蒲處處忙。

—— 舒頔《小重山·端午》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 趙蕃《端午三首》。

4. 描寫端午節的好詞好句

1. 好詞:艾葉飄香、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雄黃酒、賽龍舟、人聲鼎沸、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從俗、闔家團圓、歡歌笑語、粽葉飄香、香嫩糯米、鮮美夾心。

2.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

3. 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4.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極其隆重的節日,她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而誕生的。可以說,在人類的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像我們中華民族一樣二千多年來,每年都以一個隆重的節日來紀念一個詩人的逝世。

5. 不管歷史如何嬗變,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自從屈原投入汩羅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國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靈魂將得到洗練和超度,割之不斷、揮之不去,進而升華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精神。

6.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過了好幾個。竟也習慣了沒有彩繩的節日。只是當看到同學手上帶著五顏六色的彩繩時,我雖然會不屑一顧,說那是小孩子的東西罷了。但心中,還是會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愛編織的端午的彩繩。

7.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就是這樣一個詩人,憂國憂民。“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就是這樣一個史官,信念堅強。“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這樣一個勇士,斗志昂揚。“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不畏強暴。

8. 菖蒲是我很喜歡的植物,在城里一年中唯有端午看得見,每年端午節那天少不了買幾根長得很漂亮的。挑菖蒲葉片長長、綠得發亮的,根也是干干凈凈、白中帶紅的。和著艾草一起帶回家。掛在門邊,有個端午的意思。

9. 端午,翠綠與寂靜,蒹葭蒼蒼的古韻,帶著一春糯濕的水氣,簡淡,玄遠。蘆叢搖曳,薄霧輕裳,青衣姍姍。

10. 上課時老師講到端午節以及中藥,突然有這樣的想法:竊賊永遠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相反,會失去重要的東西。

11. 我們邊吃邊聽老師給我們介紹端午節的由來,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我還知道端午節有包粽子、做香袋、插菖蒲、賽龍舟等習俗呢!

12. 除祖國大陸在端午節有賽龍舟的風俗外,清朝乾隆年間,臺灣也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舉行龍舟競賽。而在香港、澳門等地,端午節龍舟競渡的風俗。

13. 岳陽汨羅市屈子祠鎮屈子祠秭歸縣是屈原的誕生地,也是中國端午節文化最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國很多地方只過一個端午節,而秭歸卻有三個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頭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為末端午。

5. 描寫端午節的詞語、句子、詩歌

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紀念屈原的節日!雄黃酒、賽龍舟、人聲鼎沸、包粽子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于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

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于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

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山東省鄒平縣端午,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里。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

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并在田間掛紙。

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

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陜西省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

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

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

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五月五日 [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和端午 [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已酉端午 [明]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午日觀競渡 [明]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午日處州禁競渡 [明]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 端午 [唐]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歌(節錄) [唐] 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詞 浣溪沙 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齊天樂 宋 楊無咎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

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

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

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菩薩蠻 宋 陳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

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

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漁家傲 宋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

等閑驚破紗窗夢。念奴嬌 宋 張榘 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

誰挽汨羅千丈雪,一洗些魂離別。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

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誰念詞客風流,菖蒲桃柳,憶閨門鋪設。

嚼徵含商陶雅興,爭似年時娛悅。青杏園林,一樽煮酒,當為澆凄切。

南薰應解,把君愁袂吹裂。喜遷鶯 宋 黃裳 梅霖初歇。

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

斗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

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

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

歸棹晚,載菏花十里,一鉤新月。花心動 宋 史浩 槐夏陰濃,筍成竿,紅榴正堪攀折。

菖歜碎瓊,角黍堆金,又賞一年佳節。寶觥交勸殷勤愿,把玉腕,彩絲雙結。

最好是,龍舟競奪,錦標方徹。此意憑誰向說。

紛兩岸,游人強生區別。勝負既分,些個悲歡。

6. 描寫端午節的好句,急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陸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菩薩蠻 (宋·陳與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

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

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六幺令.天中節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滿江紅.端陽前作 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

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 萬戶家中纏米粽,三閭廟外吟君賦。

祭圣賢,忠義蕩乾坤,傷君去。 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

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 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

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 端午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7. 形容端午節的詩詞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五日(選一)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云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五絲 唐 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于姬。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端午日賜衣 唐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競渡詩 唐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浣溪沙 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齊天樂 宋 楊無咎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菩薩蠻 宋 陳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 宋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念奴嬌 宋 張榘 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誰挽汨羅千丈雪,一洗些魂離別。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誰念詞客風流,菖蒲桃柳,憶閨門鋪設。嚼徵含商陶雅興,爭似年時娛悅。青杏園林,一樽煮酒,當為澆凄切。南薰應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遷鶯 宋 黃裳 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斗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菏花十里,一鉤新月。 花心動 宋 史浩 槐夏陰濃,筍成竿、紅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瓊,角黍堆金,又賞一年佳節。寶觥交勸殷勤愿,把玉腕、彩絲雙結。最好是,龍舟競奪,錦標方徹。此意憑誰向說。紛兩岸,游人強生區別。勝負既分,些個悲歡,過眼盡歸休歇。到頭都是強陽氣,初不悟、本無生滅。見破底,何須更求指訣。 賀新郎 宋 許及之 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門艾釵符關何事,付與癡兒呆女。耳不聽、湖邊鼉鼓。獨炷爐香熏衣潤,對瀟瀟、翠竹都忘暑。時展卷,誦騷語。新愁不障西山雨。問樓頭、登臨倦客,有誰懷古。回首獨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與。漾不到、瀟湘江渚。我又相將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漁父。君有語,但分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