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林清玄的代表作(3個)和他的名言(1個)
林清玄(1953— ),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臺灣高雄人,1953年生于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畢業于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
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 1973年開始創作散文。
1979年起連續7次獲臺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秀獎和報導文學優等獎、臺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
作品有散文集《百合花開》《蓮花開落》、《冷月鐘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在云上》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20次。
他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蓮花開落》,之后一發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學之路。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1973年開始)。
1979年起連續7次獲臺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秀獎和報導文學優等獎、臺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30歲前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金鼎獎、時報文學獎、中華文學獎、中央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作協文學獎,曾于臺灣獲得世界華人文化新傳獎、杰出孝子獎、世新大學十大杰出校友獎、成功雜志十大成功人物獎、寶島十大才子獎……直到他不再參賽為止,被譽為得獎專業戶。
他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從小學三年級就想成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歲時即開始發表作品,到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臺灣的所有文學大獎。在25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在臺灣創下150版的熱賣記錄,《打開心靈的門窗》一書創下高達5億元臺幣的熱賣記錄。
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兩三本以上新書。門類涉及散文、報告文學、文化評論、小說、散文詩等。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國臺灣、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華語教本,也多次被選入大學國文選,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 對林清玄來說,走上寫作之路,其實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當畫家,甚至還跟著林崇漢畫了一陣子。
不過,走上寫作的路,倒一絲也不后悔,寫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繪出自己的心路歷程,以及所見、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覺會一直寫下去,或許依然在文學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許就著手去寫一些比較大部頭的有關人性,有關歷史,有關哲理的書,或許改變途徑去寫小說,不管未來會寫什麼,寫作總是一條不能斬斷的路,林清玄會一步步往下走去。
7歲開始背誦唐詩宋詞,8歲,獲得了全國兒童繪畫賽優選,10歲就開始讀小說,林清玄記得小時最喜歡的是《西游記》。 1972年,考取世界新專電影技術科,在學時非常活躍,開始認真寫稿,而繪事則暫時拋開了。
在世新的時候,創辦過《電影學報》,擔任《奔流雜志》編輯,在《新聞人》周報任總主筆。這段時候,在文壇漸露頭角,開始受到了矚目。
這些年,林清玄寫報導寫得多,寫散文反倒寫得少了,不過,他并不覺得可惜,雖然他自己也了解,報導到底只是報導,不會成為文學的重鎮,甚且有一天它會式微。不過,林清玄自覺還年輕,這段時日,就利用報導來磨練自己的事,創作的事,稍候也不遲。
林清玄也自認,目前仍然還未到定下1個風格,1個走向的時候,他還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樣的路,去寫多樣的文章。而且他還會去角逐其他以篇對篇,或似一堆對一堆的獎目。
因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1個新人永遠都需要去競逐,永遠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林清玄的散文創作大體上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壇的78年間,散文集有《蓮花開落》、《冷月鐘笛》等;第2個階段是他從1980年結集《溫一壺月光下酒》起,相繼出版了《白雪少年》、《鴛鴦香爐》、《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洋》等;80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寫作最辛苦和最多產量的第3階段,在這個階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學界內外。
林清玄最近在大陸出版了新書《在云上》和前不久出版的《清音五弦》等,飽含著他對佛教,人生的感悟,非常值得去品味! 林清玄最新作品《心的菩提》、《情的菩提》。
2. 作者林清玄的代表作(3個)和他的名言(1個)
林清玄(1953— ),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臺灣高雄人,1953年生于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畢業于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
1973年開始創作散文。1979年起連續7次獲臺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秀獎和報導文學優等獎、臺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百合花開》《蓮花開落》、《冷月鐘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在云上》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20次。
他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蓮花開落》,之后一發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學之路。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1973年開始)。
1979年起連續7次獲臺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秀獎和報導文學優等獎、臺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30歲前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金鼎獎、時報文學獎、中華文學獎、中央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作協文學獎,曾于臺灣獲得世界華人文化新傳獎、杰出孝子獎、世新大學十大杰出校友獎、成功雜志十大成功人物獎、寶島十大才子獎……直到他不再參賽為止,被譽為得獎專業戶。
他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從小學三年級就想成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歲時即開始發表作品,到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臺灣的所有文學大獎。在25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在臺灣創下150版的熱賣記錄,《打開心靈的門窗》一書創下高達5億元臺幣的熱賣記錄。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兩三本以上新書。門類涉及散文、報告文學、文化評論、小說、散文詩等。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國臺灣、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華語教本,也多次被選入大學國文選,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
對林清玄來說,走上寫作之路,其實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當畫家,甚至還跟著林崇漢畫了一陣子。不過,走上寫作的路,倒一絲也不后悔,寫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繪出自己的心路歷程,以及所見、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覺會一直寫下去,或許依然在文學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許就著手去寫一些比較大部頭的有關人性,有關歷史,有關哲理的書,或許改變途徑去寫小說,不管未來會寫什麼,寫作總是一條不能斬斷的路,林清玄會一步步往下走去。
7歲開始背誦唐詩宋詞,8歲,獲得了全國兒童繪畫賽優選,10歲就開始讀小說,林清玄記得小時最喜歡的是《西游記》。
1972年,考取世界新專電影技術科,在學時非常活躍,開始認真寫稿,而繪事則暫時拋開了。在世新的時候,創辦過《電影學報》,擔任《奔流雜志》編輯,在《新聞人》周報任總主筆。這段時候,在文壇漸露頭角,開始受到了矚目。
這些年,林清玄寫報導寫得多,寫散文反倒寫得少了,不過,他并不覺得可惜,雖然他自己也了解,報導到底只是報導,不會成為文學的重鎮,甚且有一天它會式微。不過,林清玄自覺還年輕,這段時日,就利用報導來磨練自己的事,創作的事,稍候也不遲。
林清玄也自認,目前仍然還未到定下1個風格,1個走向的時候,他還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樣的路,去寫多樣的文章。而且他還會去角逐其他以篇對篇,或似一堆對一堆的獎目。因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1個新人永遠都需要去競逐,永遠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林清玄的散文創作大體上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壇的78年間,散文集有《蓮花開落》、《冷月鐘笛》等;第2個階段是他從1980年結集《溫一壺月光下酒》起,相繼出版了《白雪少年》、《鴛鴦香爐》、《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洋》等;80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寫作最辛苦和最多產量的第3階段,在這個階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學界內外。
林清玄最近在大陸出版了新書《在云上》和前不久出版的《清音五弦》等,飽含著他對佛教,人生的感悟,非常值得去品味!
林清玄最新作品《心的菩提》、《情的菩提》。
3. 臺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 》.借物喻人 還學過《 陽光的香味》《心田上的百合花開》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臺灣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借種桃花心木樹苗人的種樹之道,比育人之理。文章蘊涵道理深刻。說明育人同植樹一樣,同樣應該在不確定的生活環境中,培養人的自我生長能力。并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加深對育人道理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5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插秧、枯萎、依賴、鍛煉、優雅、汲水、基業、幸而、一番、考驗、膝蓋、轉化、莫名其妙、從從容容、無緣無故、語重心長、勃勃生機、狂風暴雨”,理解“汲水、莫名其妙、從從容容、無緣無故、語重心長”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通過對含義深刻語句的理解,體會種樹人的用心,理解作者從中領悟的道理,能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看法,從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諦。
4、體會作者借物喻人、層層設疑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含義深刻語句的理解,體會種樹人的用心,理解作者從中領悟的道理,能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看法,從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諦。
2、體會作者借物喻人、層層設疑的寫作方法。
3、朗讀課文,說說種樹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4、作者從種樹的故事中,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5、讀讀下面的句子,回答括號里的問題。
(1)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這里的“不確定”是什麼意思?聯系生活實際,你能想到哪些“不確定”?)
(2)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桃花心木為什麼不會枯萎了?)
4. 臺灣林清玄的時間格言
禪者的最重要關鍵,就是“放下”,我們的煩惱是來自執著,其實執著像是寫在沙上的字,海水一沖就流走了,緣起性空才是一切的實相,能看到這一層,放下就沒有什麼難了。
愛別離雖然無常,卻也使我們體會到自然之心,知道無常有它的美麗;
是生命,就會活動,一活動就有流轉、有生滅,有榮枯、有盛衰,仿佛走動的馬燈,在燈影迷離之中,我們體驗著得與失的無常,變動與打擊的苦痛。
身如流水,日夜不停的流去,使人在閃滅中老去;
在落花的根部、在流水的源頭,有一個有生機的清明的地方,只要我們尋根溯源,就能在那里歇息了
天下人心,如流水中有草木,各自流行,不相顧望。前者不顧后,后者不顧前,草木流行,各自如故。人心亦如是,一念來,一念去,亦如草木前后不相顧望;
我們不敢靠眾生太近,不是我們不慈悲,而是怕不能負擔對眾生的深情!
因緣的散滅不一定會令人落淚,但對于因緣的不舍、執著、貪愛,卻必然會使人淚下如海;
雪,冷而清明,純凈優美,念念不住,在某一個層次上,像極了我們的心。在雪中清醒的孤獨,總比在人群中熱鬧的寂寞與迷惑要好些;
一塵不染不是不再有塵埃,而是塵埃讓它飛揚,我自做我的陽光;
最大的感恩是,我們生而為有情的人,不是無情的東西,使我們能憑借情溫暖,走出或泠漠或混亂或骯臟或匆忙或無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
如果我們企圖要停駐在過去的快樂,那真是自尋煩惱,而我們不時從記憶中想起苦難,反而使苦難加倍。生命歷程中的快樂或痛苦,歡欣和悲嘆只是寫在水上的字,一定會在陽光里流走。
所有的束縛是自己造出來的,只有自求解脫才是惟一的道路。
既生而為人,就要承擔,安然接受人生可能發生的一切。
所有的比較都是一種執著。
外來的比較是我們心靈動蕩不能自在的來源。
在我們不可把捉的塵世的運命中,我們不要管無情的背棄,我們不要管苦痛的創痕,只有維持一瓣香,在長夜的孤燈下,可以從陋室里的胸中散發出來,也就夠了。
讓世界的吵鬧去喧囂它們自己吧!讓湖光山色去清秀它們自己吧!讓人群從遠處走來或者自身邊擦過吧!我只要用四個手掌,圍成一個小小的谷,純粹只有我們自己的風雨暗中,我們的世界里唱著一首暖暖的歌
5. 【《一句話改變一個人》閱讀答案急
一句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在一個人面對歧途,被寒言冷語包圍的時候,一句關懷、呵護和鼓勵的話,就像一團燃燒的火,它能給人以溫暖,點燃人內心深處自信和自尊的火焰,使人重生努力奮進、積極向上的力量;在一個人身陷絕境,茫然四顧辨不清方向的時候,一句點拔、撫慰和欣賞的話,恰似一盞指路的燈,可以讓人在黑暗中看到前路的光明,從而沖破陰霾和迷霧,走出困境.一句話雖然簡單,但是,只要真誠,就可以扶正他人傾斜的心靈,校正他人偏差的人生坐標,改變他人仿佛是已定的人生軌跡.林清玄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句話可以成為溫暖他人一生的陽光,能夠給他人一輩子的暖和亮.。
6. 臺灣作家林清弦簡介
作家簡介:
林清玄,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臺灣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畢業于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一九七三年開始散文創作。一九七九年起連續七次獲臺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秀獎和報導文學優等獎、臺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鐘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二十次。
7. 林清玄,好句,好段加賞析
百合花開》賞析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
這就是臺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一個小小的“心靈”,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執著和堅韌。
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
惡劣的生長環境,并沒有消磨它作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
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著胸膛”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如果說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為實現美好心愿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麼,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
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正果”:“它終于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
這花是信念的結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正因為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為人們的“圣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
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斗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臺灣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土氣息、傳統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臺灣最為多產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
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里哭就行了。
因為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
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
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舍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