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中人生觀句子的心得

解夢佬 0

1.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

而于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

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

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見到“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

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對于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郁于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

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后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

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每每去到書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關于教人們“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挫折、怎樣處事”的書籍比比皆是,而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迎合了當今復雜社會下處于“心靈沖撞”中的人們所需要的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而這些書籍中,我認為于丹教授關于《論語》的心得體會卻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讀中學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在添鴨式的教育中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里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或許,沒有于丹,我大腦中不會再想起《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不會理解先人圣賢為什麼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當看了于丹教授的書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

于丹教授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為于丹教授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后給予的精辟闡釋表示喝彩! 對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于我這等凡夫俗子來說,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讀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這里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為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許,迷茫中的你我,會不經意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幫助吧! 《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最近讀了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觸頗多,于丹教授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這就是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給我們的啟迪。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

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

2.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假期中,我讀了學校推薦的書《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中的“《論語》心得”我聽的不完整,有了一些了解。從心底講,很欣賞于丹“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知性女子氣質,侃侃而談間流露著一個學者的聰明睿智,從容自信。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尤其一些古文,還沒讀懂的感覺。讀第一遍,雖然有些不流利,但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又讀了一遍,隨著閱讀的深入吸取著更多的心靈雞湯。我覺得讀了這本書,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激動時,我把其中一些感動的句子畫了下來。

于丹老師感受著《論語》的溫暖溫度,我們感受著于丹老師的溫暖溫度

書的封面上有一段話:《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溫暖。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于丹老師卻用通俗的語言將這種樸素的哲學以生活的事例展現給觀眾。這樣紛繁的喧囂世界,有多少人還有心中的凈土,有多少人懂得“愛人”和“禮遇”?于丹老師用《論語》來感受、解讀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讓每一個讀者看了之后,如沐春風,心靈獲得了一次清洗,有一種心靈的觸動,對人生的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啟示。

在“天地人之道”中有這麼幾句話感受深刻:“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是啊,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一個人能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讓每個人的心里開出一片樂土,這是一種多麼清亮的歡樂!“孔子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的確,在競爭激烈的現在,需要調整心態,調整與他人的關系。不僅遇事要拿的起放下,還要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在很多時候,很多事,自己想到了,卻想等一會兒再做,“明日復明日”到頭來著急、后悔。

“君子之道”這一講對我也感觸頗深。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可以說更近了,也可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系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說君子胸懷平坦開闊,但是小人卻經常憂愁恐懼。即便是今天,人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交友之道,于丹老師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說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什麼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諒,友多聞。直是直率坦率,諒是寬容原諒,多聞是博學多才,這三種是好朋友。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的社會環境中朋友是相當重要的。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們最好的環境,你從他的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說交什麼樣的朋友,你也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雖然只寫了自己感悟深刻的兩方面,但是,自己的感悟遠遠不只這些。很多感動是心靈的觸動,用語言不能表達得很清楚。的確,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時常的反思、多一點靜靜的傾聽,少一點抱怨的聲音,多用明亮的雙眸的去世界萬物的變遷,多想想生活的快樂與感動,少一點不實際的言論。也許,人生的道理人人都懂,許多人還可以說的頭頭是道,只是在付諸于行動的時候好像很難把握,有計劃、有責任、有理想的人先將自己的人生座標定位好,然后按照座標一步步的付諸于行動,只可惜有時候付出的努力還是會或多或少的偏離理想的軌跡,需要調整心態,把握好自己前進的方向。

讀了這本書,自己感覺有很多收獲。但是真正對論語的了解以及它與現代人的聯系,還得通過自己的不斷學習和不斷感受真正的化為己有,尋找到活的真諦與快樂!

3. 跟著孔子學做人 ——讀《論語》的心得

通過晨會我們學習了于丹的《論語》心得,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于丹教授說:“《論語》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辦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有時候很樸素。《論語》不是板著面孔的一部書,它教給我們的辦法有時候透著一些變通,它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

其實我們今天總在說什麼事情是該做的不該做的,什麼事情是好是壞,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定不簡單是好壞之分,只是你是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其實有很多事情應該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個提倡一味喪失原則,一味要以一種仁愛之心去寬宥一切的人。”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可以說更近了,也可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系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孔老夫子說:過猶不及。

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麼,在現代生活里,我們該如何把握為人處事的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于丹教授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做過了頭,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否則得到的不是很好的下場。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

把握分寸做事,是一個明智的人應該做到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做不該你做的事情,只要有分寸地把握住自己的過失也就可以了。于丹教授告訴大家,要是有人對不起你了,你不要以德抱怨。

要以直抱怨,要以你的耿直和公正來對待他,不要讓他感到你是可欺的,要讓他對你刮目相看,覺得你不是隨便可欺的人。以前我們總認為,即使人家對不起你了,你還是對他好。

這樣長久下去,那個人總覺得你是可欺負的人,于是他便會變本加厲地欺負你,讓你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這樣長久下去,只能增長了那個人囂張的氣度,反而更加欺負你了。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人和事情,如果我們一味地遷就,一味地原諒、寬容,即使他到你的頭上來欺負,你還是忍受,還是對欺負你的人恭敬不已,那麼就加深了那個人欺負你的程度。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遇到這樣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們有一個為人處世的好方法。能有一個教會你做人處世的經驗。

對我們都是一個很好的借鑒.論語就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為人初始的好方法。對別人要保持沉默的關愛。

孔子說:忠告而善告之,不可責之。當人家不喜歡聽的時候,要趕快停下來,好朋友不要做過分的事情,好朋友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遠離危險,讓我們以歡樂對待生活的人.人在不同的一生中,能結交到好朋友是一個人的萬幸。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與其怨天憂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掌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她告訴我們:先修煉好自己,戒之在斗,不要聽信他人對你的鼓動,要結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結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為人處世是有哲學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麼,遇到什麼事情,不要過早地下結論,要多聽,多看,多聞,把人家走過的路,間接地警示自己。

那麼你的人生路就會走得很好,也會走得很順暢。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一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少苛刻別人,君子不抱怨別人,對自己每天都要檢點,那樣的人,才會做到慎言之.一個人尊從學問的人,才會讓自己成為有知識有教養,有能力,有抱負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論語心得》讀后感1500字讀完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論語》是一本記錄著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

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并未真正讀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圣賢之間的距離。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可是現在,于丹教授將一般人艱澀難懂的《論語》和現在這個繽紛的世界聯系起來,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

其中,她的許多獨到見解,仿佛讓人欣賞到了一個個曲徑通幽的勝地,宛如久閉的心門打開了一扇窗,絲絲縷縷的陽光透進來,心里明亮了許多;又如涓涓細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于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

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論語〉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下面,我從五。

4. 論語中句子的感想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誠然如此啊,人不怕不犯錯,怕的是有錯而不認錯,且不該錯,不敢正視自己,這就是錯啊,而且更是大錯,古人的智慧確實精妙,一語道盡個中三妙啊。述人心,而教子弟,不愧為儒家圣師。

又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又是告訴我們,時間流逝不停,猶如河水滔滔,不等人啊。

但你還在蹉跎之時,它已然遠去,不再相待了,所以,無論學習還是工作,讓我們珍惜今朝吧!又有,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則遠怨矣。這是教導我們不要輕易責備于人,而且要謙恭,厚德,這樣確實可以避免很多的怨恨啊。

從這三個例子可以看出,孔子不愧是一代圣人,看人看事,確有獨到之處啊。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學習和運用古人的智慧啊。

5. 讀論語中有關教育、義利觀的句子的心得

孟子積極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認為這種物利需求從根本上說是必然的,合理的。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盡心下)“民非水火不生活”(盡心上),美色和富貴呢,則皆是“人之所欲”(萬章上)。

他認為,對于生存著和需要生存著的人來說,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有些是人所共同的:“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公孫丑)“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告子上)“人之于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

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告子上)因而當政者要順著民眾的需求,使他們豐衣足食、安居,“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無憾也。

養生喪無憾,道之始也。”(梁惠上)。

6. 讀完論語的感受和期望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

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論語》里最常見的詞匯,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

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后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

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里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

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

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7. 【讀《論語》心得作文】

讀《論語》心得“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之所以能流傳千古,正是因為它教給了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理想之道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以及古人對它的推崇。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到理想時,并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

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于找到心中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成績更重要。心靈之道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如意的事情,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磨難。

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便是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些遺憾,將會導致什麼后果?一種遺憾,其實可以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又會是什麼呢?那就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生活。《論語》是道德和智慧的凝結,它是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坦率、正直、寬容的友人。

它是可以映射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休養的一面鏡子,是我們的引路燈,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

8. 讀論語心得

于丹教授說:“《論語》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辦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有時候很樸素。

《論語》不是板著面孔的一部書,它教給我們的辦法有時候透著一些變通,它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其實我們今天總在說什麼事情是該做的不該做的,什麼事情是好是壞,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定不簡單是好壞之分,只是你是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

其實有很多事情應該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個提倡一味喪失原則,一味要以一種仁愛之心去寬宥一切的人。”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可以說更近了,也可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系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孔老夫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麼,在現代生活里,我們該如何把握為人處事的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于丹教授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做過了頭,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否則得到的不是很好的下場。

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把握分寸做事,是一個明智的人應該做到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做不該你做的事情,只要有分寸地把握住自己的過失也就可以了。

于丹教授告訴大家,要是有人對不起你了,你不要以德抱怨。要以直抱怨,要以你的耿直和公正來對待他,不要讓他感到你是可欺的,要讓他對你刮目相看,覺得你不是隨便可欺的人。

以前我們總認為,即使人家對不起你了,你還是對他好。這樣長久下去,那個人總覺得你是可欺負的人,于是他便會變本加厲地欺負你,讓你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這樣長久下去,只能增長了那個人囂張的氣度,反而更加欺負你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人和事情,如果我們一味地遷就,一味地原諒、寬容,即使他到你的頭上來欺負,你還是忍受,還是對欺負你的人恭敬不已,那麼就加深了那個人欺負你的程度。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遇到這樣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們有一個為人處世的好方法。

能有一個教會你做人處世的經驗。對我們都是一個很好的借鑒.論語就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為人初始的好方法。

對別人要保持沉默的關愛。孔子說:忠告而善告之,不可責之。

當人家不喜歡聽的時候,要趕快停下來,好朋友不要做過分的事情,好朋友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遠離危險,讓我們以歡樂對待生活的人.人在不同的一生中,能結交到好朋友是一個人的萬幸。.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

與其怨天憂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掌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她告訴我們:先修煉好自己,戒之在斗,不要聽信他人對你的鼓動,要結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結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

為人處世是有哲學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麼,遇到什麼事情,不要過早地下結論,要多聽,多看,多聞,把人家走過的路,間接地警示自己。那麼你的人生路就會走得很好,也會走得很順暢。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一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少苛刻別人,君子不抱怨別人,對自己每天都要檢點,那樣的人,才會做到慎言之.一個人尊從學問的人,才會讓自己成為有知識有教養,有能力,有抱負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論語心得》讀后感1500字讀完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論語》是一本記錄著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并未真正讀懂。

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圣賢之間的距離。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

可是現在,于丹教授將一般人艱澀難懂的《論語》和現在這個繽紛的世界聯系起來,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其中,她的許多獨到見解,仿佛讓人欣賞到了一個個曲徑通幽的勝地,宛如久閉的心門打開了一扇窗,絲絲縷縷的陽光透進來,心里明亮了許多;又如涓涓細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于丹〈論語〉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

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談談《于丹〈論語〉心得》詮釋的“為人處事”:(一)為人之道。在物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