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比喻句類似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有比喻詞而不是比喻句的句子有哪些

有比喻詞而不是比喻句的句子有哪些?

一、表示比較的

1、她還像過去一樣愛打球。

2、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復樣高大美麗。

3、小明長得很像他爸爸。

4、老師像媽媽一樣關心我們。

二、表示舉例

1、像你這樣健壯的人應該去當運動員。

2、像雷鋒這樣的人值制得我們好好學習。

三、表示猜測:

1、她好像看出了我的心百事。

2、我好像在哪里見過你。

3、他臉色蒼白,好像是病了。

四、表示想像

1、天邊的白云,仿佛被涂上了五彩繽紛的顏料。

2、霧天的樹林仿佛披上了半透明的輕紗。

3、這塊大石頭好像是從天外飛來度的一樣,高大突兀,人問們把它叫做“飛來石”。

五、一些表達感覺的句子可以歸入通感,也不是比喻句(就比喻和通感這兩種修辭手法的爭論很多,讓人有無所適從之感。)

1、我的心像打翻了五味瓶。

2、我的腿像灌了鉛一樣沉重。

3、聽了老師的夸獎,我的心情像吃了蜜一樣,甜滋滋的答。

2. 教學研討:帶“像”的句子哪些不是比喻句

以下五種“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一)表示比較

1.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句中奶奶的形象,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的比較。

2.他還是像過去一樣喜歡打乒乓球。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二)表示舉例

1..“你騙誰,像你這樣的大官會沒有錢?”句中用“像”字表示把(方志敏)作為例子,說明凡是當官的就一定有錢。

2.“像您這樣的高個兒干不了這重活兒……”句中用“像”字表示把“我”作為例子,說明凡是“高個兒”都當不了挑山工。

(三)表示猜測

1.小麗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這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測,是為了加強語氣,說明估計的準確性。

2.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兒見過。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測、判斷,不是比喻。

( 四)表示聯想

1.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產生的聯想。

2.雞……咯咯地叫著,用嘴啄著木板,好像說:“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雞的“咯咯叫”、“啄木板”,聯想到是對小主人的說話。

(五)表示說明

1.獵人微笑著說:“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個客人,得像個主人……”句中用“像”來直接闡述某一道理。

2.狼狗連忙半閉著眼睛,說:“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句中用“像”來指出某種情況。

那麼,怎樣識別“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時具備了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兩個不同類的事物;二是這兩個事物要有相似點。如果同時具備了這兩個條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則,那就不是比喻句。

3. 打比方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啊

'這個句子是不是打比方的說法?” 這是《秋天的香山公園》里的一個句子。

我不假思索地答道:“這當然是打比方。”王老師又接著問:“那是不是比喻句呢?” “是呀,當然是比喻句,這不是把香山的楓葉比著彩蝶嗎?”我又肯定地回答。

我這樣解釋道:“我認為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而打比方是一種說明事物的方法。” “不是不是!比喻和打比方是不同的,一個完整的比喻包括本體、喻體和比喻詞三部分。

而打比方可以沒本體和喻體的。”教高二年級的熊老師反駁道。

回到家,我再在網上查了查,有一條我比較認同: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用具體、形象的、為人們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生疏的事物或深奧的道理,使自己的表達更加生動、明白。這兩種修辭方法都是重在兩個事物的相似方面。

比喻是一種修辭格式,一般由本體(所說的事物)、喻體(用來做比的事物)、喻詞(用來連接本體和喻體的詞語)三部分構成。比喻要求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它們必須有相似點。

“打比方”在使用中不象比喻那樣正規,在口語里我們使用的比較多。

4. 帶“好像”“似的”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嗎

比喻分為三類:明喻 暗喻 借喻 比喻有三個因素:本體 喻體 比喻詞 .比喻詞有:好像 似的 一樣 仿若 是 成為等等 用 好像 似的等詞是 明喻 例如:她的臉紅得跟蘋果似的用 是 成為 就是暗喻 例如: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有時候沒有比喻詞,那就是借喻.例如: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那麼構成比喻的條件是什麼呢.有兩個一:本體和喻體要有相似之處 例如 臉紅起來的顏色和紅蘋果是相似的二;本體和喻體不能是同類事物 本質上要有區別 例如,她長得像她媽媽 她和她媽媽屬于同類事物 夠不成比喻。

5. 為什麼句子中有“像”字卻不是比喻句

昨天,我們一家正在吃晚飯。突然,老公問我:“‘蜘蛛的腿像螞蟻的腿’是不是一個比喻句?”我略加思考后,回答:“是。因為句子中有一個‘像’字。”兒子馬

上笑了起來,說:“哈哈,這不是一個比喻句。”由于我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凡事不求甚解的態度,造成兒子昨天的作業本上出現了一個大大的紅“X”

真是對不起啊!

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我開始和兒子一起查閱資料。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對比喻的解釋是:“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某一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這里講了比喻的

含義和作用。再看黃伯榮《現代漢語》的說法:“描寫事物或說明道理時,用同它有相似點的別的事物或道理來打比方,這種辭格叫做比喻。”陳望道先生把比喻叫

譬喻,他在《修辭學發凡》中是這樣說的:“思想的事物同另外的事物有了類似點,說話和寫文章時就用那另外的事物來比擬這思想的對象的,名叫譬喻。”

比較上述三種說法,可以歸納出比喻的基本特征:比喻,就是用乙事物來比擬甲事物,兩事物之間必須有相似點,目的是為了使說話或作文更加鮮明生動。這里,乙事物(別的事物)就是喻體,甲事物(想要說的事物)即本體。

比喻就是通常說的打比方,其最典型的特征便是:

兩種不同的事物,且有共同點。

據此,我們可以得出區分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的基本方法:

第一,必須是兩種事物;第二,兩事物必須有相似點;

第三,要產生鮮明生動的效果。前兩點是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的關鍵。

(一)比喻句中,本體和喻體必須是兩種事物。

“兩種事物”的含義:第一,

涉及兩個對象;第二,

兩個對象屬性不同

例如:①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②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魯迅《拿來主義》)③他占有,挑選。看見魚翅,并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魯迅《拿來主義》)這三個例子代表了比喻的三種類型。例①是典型的明喻,本體是“葉子”,喻體是“裙”,它們的屬性不同,因此是“兩種事物”;例②用了暗喻手法,“尼采”是本體,“太陽”是喻體,也是屬性不同的兩種事物;例③屬于借喻,在形式上只有一個對象——喻體“魚翅”,隱去了本體“文化遺產之精華”,因此,本句也涉及到兩個對象,且屬性不同。④上排牙齒如同下排牙齒。(陳望道《修辭學發凡》)⑤火車的汽笛如同輪船汽笛一般發響了。(陳望道《修辭學發凡》)這是陳先生用來說明不是比喻的兩個例子。例④的“上排牙齒”和“下排牙齒”都屬于“牙齒”,例⑤的“火車的汽笛”和“輪船汽笛”實際上都是指聲音,因此這兩個例子所涉及的對象是同一事物,它們的屬性是相同的,不是比喻,是比較。

結論:如果所涉及的兩個對象是“同一事物”,就是屬性相同;如果涉及的兩個對象是“兩種事物”,就是屬性不同。

(二)比喻句中,“兩種事物”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只有本體和喻體之間具有相似之處,句子才能構成比喻。如前面例①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出水很高的葉子,“亭亭”比擬“高”,以舒展的“裙”(幅)比擬張開的“葉子”,形態上非常相似;例②用光熱無窮的太陽比擬尼采,相似點在“只給不取”。例④說上排牙齒與下排牙齒差不多,描述的是同一事物(對象),兩者之間只有“相等性”,沒有“相似點”(因而不能構成比喻)。

由此看來,由于螞蟻和蜘蛛都屬于同一種事物,螞蟻的腿和蜘蛛的腿描述的是同一對象。因而不是比喻句。"蜘蛛的腿像螞蟻的腿”

這種句子,形式上有“像”之類的“連接詞”,內容上會涉及兩個對象,如果不細心分辨,會誤以為是兩種事物,導致出錯。

哦!我和兒子恍然大悟。

兒子,媽媽認為每天都能獲取新知識是最快樂的事,你認為呢?兒子點點頭,表示認可。

跟隨兒子成長,媽媽需要不間斷的學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