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瑜伽舞韻優美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描寫優美舞姿的句子

《玉女舞霓裳》——唐·李太玄舞勢隨風散復收,歌聲似磬韻還幽。千回赴節填詞處,嬌眼如波入鬢流。

《曹十九舞綠鈿》——唐·元稹急管清弄頻,舞衣才攬結。含情獨搖手,雙袖參差列。騕褭柳牽絲,炫轉風回雪。凝眄嬌不移,往往度繁節。

《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唐·李群玉其一: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華筵九秋暮,飛袂拂云雨。翩如蘭苕翠,婉如游龍舉。越艷罷前溪,吳姬停白纻。其二: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低回蓮破浪,凌亂雪縈風。墜珥時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飛去逐驚鴻。

《陳·后庭舞》——唐·孫元晏嬿婉回風態若飛,麗華翹袖玉為姿。后庭一曲從教舞,舞破江山君未知。

《歌舞》——唐·李商隱遏云歌響清,回雪舞腰輕。只要君流眄,君傾國自傾。

《和詠舞詩》——南北朝·庾信洞房花燭明。燕余雙舞輕。頓履隨疎節。低鬟逐上聲。步轉行初進。衫飄曲未成。鸞回鏡欲滿。鶴顧市應傾。已曾天上學。詎是世中生。

《胡旋女—戒近習也》——唐·白居易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爭能爾不如。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

《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鋋歌(此曲本出北同城)》——唐·岑參美人舞如蓮花旋,世人有眼應未見。高堂滿地紅氍毹,試舞一曲天下無。此曲胡人傳入漢,諸客見之驚且嘆。慢臉嬌娥纖復秾,輕羅金縷花蔥蘢。回裾轉袖若飛雪,左鋋右鋋生旋風。琵琶橫笛和未匝,花門山頭黃云合。忽作出塞入塞聲,白草胡沙寒颯颯。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見后見回回新。始知諸曲不可比,采蓮落梅徒聒耳。世人學舞只是舞,恣態豈能得如此。

《舞》——唐·李嶠妙伎游金谷,佳人滿石城。霞衣席上轉,花岫雪前朝。儀鳳諧清曲,回鸞應雅聲。非君一愿重,誰賞素腰輕。

《舞》——唐·張祜荊臺呈妙舞,云雨半羅衣。裊裊腰疑折,褰褰袖欲飛。霧輕紅躑躅,風艷紫薔薇。強許傳新態,人間弟子稀。

《詠舞》——唐·蕭德言低身鏘玉佩,舉袖拂羅衣。對檐疑燕起,映雪似花飛。

《詠舞》——唐·楊希道(一作楊師道)二八如同雪,三春類早花。分行向燭轉,一種逐風斜。

《詠舞》——唐·虞世南繁弦奏淥水,長袖轉回鸞。一雙俱應節,還似鏡中看。

《詠舞詩》——南北朝·蕭衍腕弱復低舉。身輕由回縱。可謂寫自歡。方與心期共。

2. 形容瑜伽老師唯美句子

引自《洛神賦》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

3. 藏戲是如何形成的

藏戲流傳】 zàngxì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

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圣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為“仙女”。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

藏戲起源于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藏戲一般一演就是三五天,隨心所欲,沒有舞臺。與群中圍在一起,優哉游哉。

【藏戲的演出部分】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云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

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

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每年的“雪頓節”是藏戲班子紛紛演出的日子,故雪頓節有“藏戲節”之稱。

起 源 關于藏戲的起源問題,有人竟與八世紀時蓮花生在桑耶寺開創的“跳神”聯系在一起。其實,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八世紀,赤松德贊執政時期,桑耶寺落成之后,從天竺請來的高僧蓮花生,根據佛祖釋迦牟尼關于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學說中的瑜伽部、無上瑜伽部里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法會,驅鬼酬神,為寺院開光。蓮花生的傳記中說:“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洲’譯經完后,由長老手持經繞‘務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

從此沿襲至今。這是西藏各寺院跳神的來歷。

藏戲恰恰相反,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

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后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

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杰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

“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

但是,藏戲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后的事情。 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

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沒有什麼遮蓋(更不用說什麼布景和臺幕了),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的水泄不通。在近代歷史上,由于各地業余的、自發劇團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從而形成不同的流派。

解放前西藏著名的藏戲劇團有:江孜的江嘎爾、南木林的香巴、拉薩的覺木隆和昂仁的迥巴。現在,藏戲業余劇團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幾乎每個社隊都組織了一個戲班子,象拉薩郊區的墨竹工卡縣,就有二十來個業余藏戲隊。

流 派 解放前,每逢雪頓節,各地的藏戲班子需要到拉薩來支差,為達賴及地方政府的官員獻戲。這些來支差的藏戲班子成了各地業余戲班的骨干力量。

而各個地區的戲班,由于歷史、地理、語言、風格、造詣的差別,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有屬于舊派的白面具派,有屬于藍面具的新派,也有獨腳戲。

屬白面具的舊派,有窮結的賓頓巴、堆龍德慶的朗則娃,乃東的扎西雪巴等。因舊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

他們的戲動作和唱腔都比較簡單,影響巴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爾、覺木隆、香巴四大劇團,他們的演出開始時,由戴藍面具的演員出場,故稱藍面具派。

新派的表演藝術有較大發展,影響也比較大,慢慢就把舊派代替了。 程 式 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

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臺演出形式。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復雜的臉譜。

樂器也較簡單。打擊樂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

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于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

4. 優美的描寫女性的句子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傾城傾國、國色天香 手如柔荑 膚如凝脂 領如蝤蠐 齒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國色天香 貌若天仙 環肥燕瘦 窈窕淑女 秀麗端莊 艷若桃李 花枝招展 溫柔可人 活潑可愛 亭亭玉立 如花似玉 軟玉溫香 蘭質蕙心 秀外慧中 楚楚動人 明眸皓齒 天生麗質 <洛神賦>: 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瑰姿艷逸,儀靜體閑。 形容美貌: 畫中嬌。

姿色天然。占盡風流。

一貌傾城。般般入畫 皎若秋月。

秀色可餐。夭桃濃李。

艷色絕世。 月貌花容。

名嬡美姝。風風韻韻。

風流蘊藉。 芳菲嫵媚。

女中丈夫。出水芙蓉。

端麗冠絕。 方桃譬李。

百般難描。百年難遇。

沉魚落雁。 閉月羞花。

芙蓉出水。國色天香。

花顏月貌。 光艷逼人。

瑰姿艷逸。絕色難求。

絕色蓋世。 絕一代之麗。

絕代(色、世)佳人。耀如春華。

蓮花仙子。明艷端莊。

明媚妖嬈。面賽芙蓉。

貌似天仙。美不勝收。

濃桃艷李。傾國傾城。

瓊姿花貌。秋水伊人。

桃腮杏面。桃花玉面。

鶯慚燕妒。月里嫦娥。

香嬌玉嫩。妍姿俏麗。

艷美絕倫。艷絕一時。

艷美絕俗。香艷奪目。

艷若桃李。秀色可餐。

香草美人。雪膚花貌。

巫女洛神。天香(姿)國色。

天生麗質。六朝粉黛。

仙姿玉色。金枝玉葉。

白璧無暇。桃羞李讓。

春半桃花。 秀靨艷比花嬌。

玉顏艷春紅。 人面桃花,情致兩饒。

燦如春華,皎如秋月。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弱水三千,靚女如云。 普天壤其無儷,曠千載而特生。

群芳難逐,天香國艷。 巴東有巫山,窈窕神女顏 。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新月如佳人,瀲瀲初弄月 委委佗佗美也,皆佳麗美艷之貌 。

膚色: 薄粉敷面。半妝美人。

盛顏仙姿 。微施粉澤。

杏面桃腮。顏如渥丹。

玉面淡拂。丹鉛其面。

傅粉施朱 。 點額壽陽。

弄粉調朱。面(美)如冠玉。

粉白黛綠。 脂粉污顏色。

小白長紅越女腮。 細潤如脂,粉光若膩 。

不施粉黛而顏色如朝霞映雪 。 眉毛: 點染曲眉。

螓首蛾眉。紅粉青蛾。

紫芝眉宇。 淡掃蛾眉。

眉似新月。眉清目秀。

粉白黛黑。 修眉聯娟。

掃眉才女。眉目傳情。

眉目如畫。 朗目疏眉。

柳眉如煙。粉白黛綠。

紺黛羞春華眉。 麗質仙娥生月殿。

婉轉雙蛾遠山色。 懶起畫蛾眉,花面相交映 。

眉將柳而爭綠,面共桃而競紅。 黛眉開嬌橫遠岫,綠鬢淳濃染春煙。

眸球烏靈閃亮長眉連娟,微睇綿藐 。 經珠不動凝兩眉,鉛華銷盡見天真 。

眼睛: 暗送秋波。清眸流盼。

含情凝睇。明眸皓齒。

眸含秋水。雙目澄澈。

雙瞳剪水。霧里看花。

星眸微嗔。杏眼明仁。

月眉星眼。明眸善睞 。

臨去秋波那一轉 。 粉腮紅潤,秀眸惺忪。

回眸一笑,百媚叢生 。 千朝回盼,萬載流芳。

水中望月,云邊探竹。 顧盼生輝,撩人心懷 。

牙齒: 貝齒。齒如含(齊、編)貝。

皓齒星眸。素齒朱唇。

嘴唇: 唇色朱櫻一點。 絳唇映日。

唇齒: 唇紅齒白。 朱唇榴齒,的礫燦練。

丹唇列素齒,翠彩發蛾眉。 頭發: 風髻霧鬢 。

云髻峨峨。斜抱云和 。

雙鬢隔香紅。 紺發濃于沐。

鬢云欲度香腮雪。 仰撫云髻,俯弄芳榮。

笑容: 笑遺光。嫣然巧笑。

一顰一笑。笑比褒姒。

回顧千萬,一笑千金 。 微暈紅潮一線,拂向桃腮紅 兩頰笑渦霞光蕩漾。

繡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香氣: 紅袖添香。

暗香襲人。芳馨滿體 。

芳香襲人。 粉妝玉琢。

玉體香肌。蘭熏桂馥。

相攜踏青,繡履遺香。 香簟爽眠,幽韻撩人。

美人在時花滿堂,至今三載聞余香。 顏如玉,氣如蘭。

羅帷綺箔脂粉香 。 美人葺居,沉香亭北,百花檻欄,自是天葩故里。

肌膚: 冰肌瑩徹。柔弱無骨。

珠圓玉潤。圓潤如玉。

皓如凝脂。肌若凝脂,氣若幽蘭 。

冰肌玉膚,滑膩似酥 。 —肌妙膚,弱骨纖形 。

肌理細膩骨肉勻。 玉體迎風玉骨冰肌。

柔心弱骨神清骨秀,香肌玉體玉骨冰肌 。 腰肢: 婀娜小蠻 。

潘鬢沈腰。肩若削成,腰若約素 。

回身舉步,恰似柳搖花笑潤初妍 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 手足: 纖纖玉手。

手可生花。 凌波玉足 。

修耳隆鼻 。修項秀頸。

手如柔荑,顏如舜華 。 腕白肌紅,細圓無節 折纖腰以微步,呈皓腕于輕紗 。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擢纖纖之素手,雪皓腕而露形 燈前目,被底足,帳中音 體態: 小巧玲瓏。嬌小玲瓏。

空谷幽蘭。楚楚動人。

靜如處女。儀靜體閑。

婷婷玉立。窈窕淑女。

如花似玉。優雅閑適。

掩映生姿。柔情綽態。

窈窕無雙。風流爾雅。

豐姿綽約。嬌嫩豐盈。

豐盈窈窕。豐姿冶麗。

豐標不凡。千嬌百媚。

媚態如風。增嬌盈媚。

姣麗蠱媚。艷冶柔媚。

妍姿妖艷。環肥燕瘦。

粉藻其姿。 濃淡適中,修短合度。

柔橈輕曼,嫵媚纖弱。 冶容多姿鬢,芳香已盈路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 。

班姬續史之姿,謝庭詠雪之態 。 長顰減翠,瘦綠消紅(美人病之態) 。

梨花帶雨,蟬露秋枝(美人泣之態) 睡態醉態: 朦朧惺忪。醉顏微酡。

腮暈潮紅,羞娥凝綠。 春光外泄。

酒微醺,妝半卸。 金針倒拈,繡屏斜倚(美人懶之態) 輕云出岫。

鬢云亂灑,酥胸半掩(美人睡態) 。 鏡中貌,月下影,隔簾形,睡初醒。

行動: 盈盈走來。豐姿盡展。

舞態生風。倚欄待月。

英姿颯爽 婀娜多姿。柔美飄逸。

款步姍。

5. 藏戲的資料

藏戲流傳】

zàngxì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圣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為“仙女”。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于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藏戲一般一演就是三五天,隨心所欲,沒有舞臺。與群中圍在一起,優哉游哉。

【藏戲的演出部分】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云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每年的“雪頓節”是藏戲班子紛紛演出的日子,故雪頓節有“藏戲節”之稱。

參考資料:?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