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季羨林敬仰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表現季羨林寫作特點的句子

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風格平實、誠摯,是不曲不隱的本色寫作。讀其文,可見其人。

季老的文字平白淺近,沒有華麗詞藻,沒有駢四驪六,甚至不表露深愛和沉痛。

昔年黃遵憲倡導“我以我手寫吾口”,季先生則是“我以我手寫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對生活的感悟卻醇厚如酒,質勝于文,不舍本逐末以辭害義。文字只是傳情達意的工具,得魚可忘筌,見月當忽指。

季先生并不強作才子姿態,口吐蓮花滿紙錦繡,他并不想借文章匡時濟世。他的生活平靜如水,純凈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然而平白樸素之中,有對造化的感恩,對弱小的憐憫,對悲苦的達觀,博愛慈悲一往情深。

2. 懷念季羨林的文章寫感處最深的句子

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 “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母親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直到許多年后,母親還常常出現在夢中;留學德國,故國母親的一草一木也常會浮上心頭.請從文中找出描寫這個意思的幾句話讀一讀. 后來我到德國留學,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后來到了德國,來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 作者旅居在外,對生身母親、對祖國母親的懷念與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兩位母親不斷出現在作者的夢中.母親,多麼熟悉的字眼,多麼親切的稱呼,我們曾無數次呼喚著母親,無數次沐浴著母親的愛.讓我們一起輕輕地喊一聲——母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都對自己的母親有著一份獨特的愛.著名學者季羨林的文章里,對母親也有著獨特的解釋. 是母親養育了作者,作者也與母親的命運息息相連.這樣一個時刻將母親裝在心中的讓人起敬的學者、作家,在自己的學術領域內,取得了崇高的地位,為祖國母親贏得了巨大的榮譽.祖國母親怎麼能不稱之為“寶”呢? 季老說教材編寫者對入選文章進行修改是必要的.就《懷念母親》,他只說了幾句話,同一篇文章,寫兩個母親,比較有意思,也比較容易接受.小學生要懂得熱愛祖國,懂得對自己的父母盡孝心. 《懷念母親》一文是季老的回憶錄《留德十年》中的一篇.《留德十年》從1934年,青年季羨林大學畢業期待赴德留學終于成行寫起,一直寫到1946年歸國返鄉為止.數十篇文章,洋洋十數萬言,寫盡了十一年羈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體,各自獨立;連在一起則以時間為序,整體呈現了先生十多年的經歷.在這些文章中,《懷念母親》顯得有些特別,它沒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樣以寫事或寫人為中心,而是在敘述文字中夾雜了相當比例的日記、文章片段,頭緒比較多.它的主要內容,對母親(生身母親、祖國母親)的懷念是年輕的季羨林歐洲十一年中不間斷的情感.寫羈旅生活中對生母、故國的深切懷念,既沒有像其他文章那樣以敘事或寫人為中心,也沒有恣意抒情,這在季老是有原因的.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說,“我特別強調‘實事求是’四字,因為寫自傳不是搞文學創作,讓自己的幻想縱橫馳騁.我寫自傳,只寫事實.”為了遵從這樣一個寫作原則,寫《懷念母親》時,季老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當時的感情”,幾次引用當年的日記和文章片斷,來“保存自己當時的感情”.這樣一種組織語言材料的方式,是服從于整本書作為回憶錄的性質的. 讀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解讀文本.季老的散文《賦得永久的悔》,回憶幼時的生活和表達對母親早逝而自己無從迎養的愧疚、悔恨,對解讀《懷念母親》很有幫助.此外,《懷念母親》中有兩段文字摘自季老寫于1936年的《尋夢》.《留德十年》附錄中有《尋夢》全文,不但有助于解讀《懷念母親》,而且此文寫得情深意切,讀后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懷念母親》一文初讀平淡無奇,甚至感覺跳躍性比較大.讀過一些相關的作品,了解了寫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靈,再回頭去讀,漸漸讀出了味道.季老學貫中西,文通古今,對如何寫散文有自己的獨有看法.他曾說,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實,“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現在,為了自傳“只寫事實”,他在寫此文時盡力取“真”而去“情”,使文章讀來顯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后,隱藏了更深的“情”.季老一生埋首躬耕于古文字這片堅硬的土地,開掘出一部部豐厚的典籍,他偶爾到散文這片田里散散步,便留下不少性靈文字.季老一生寧靜淡泊,從他的散文中,我們卻又讀出了一個善感而多情的季羨林.他曾為一莖古藤被砍斷而暗自垂淚(《幽徑悲劇》),他曾為身邊小動物病亡而“內心顫抖”(《老貓》),他曾為異國他鄉偶然相識的少年魂牽夢縈(《塔什干的一個男孩子》)……母親早逝使少小離家的他今生無法膝前盡孝,這成為他“永久的悔”;去國離鄉時親老、妻少、子幼,本以為兩年即可回國,卻因為戰亂被阻留異國他鄉——對生身母親、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怎不是他異國十一年中內心深處熾烈的情感?也許,這時候正可以用上那句話:平平淡淡才是真. 學習季老的《懷念母親》這篇文章,是很有意義的.如何更好地把握這篇文章的特點當然很重要.這篇文章入選教材之后,有多處改動.并不是編者自認為有多高明,原文在《留德十年》中,與前后各篇文章之間有聯系,把它選出來作為獨立的一篇文章要小學生學習,有必要盡量減少這種聯系帶來的閱讀障礙,此其一;其二,為了便于小學生理解、接受,修改后的文章頭緒也簡化了些.但是,即使作了改動。

3. 季羨林的經典語句都有

經典語錄: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

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時光流失,一轉眼,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算。有人說,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對眾生的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

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亦長壽之道。

自己生存,也讓別的動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

“要說真話,不講假話。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話都說出來,但說出來的話一定是真話。”

“我快一百歲了,活這麼久值得。因為盡管國家有這樣那樣不可避免的問題,但現在總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我的家鄉在山東。泰山的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最后兩句話是——‘國之魂魄,民之肝膽,屹立東方,億萬斯年’。人民的靈魂,百姓的脊梁,中華民族大有前途。”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西方采取的是強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東方則主張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學家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你們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運融合在一起才有價值,離開民族大業的個人追求,總是渺小的。

做人要老實,學外語也要老實。學外語沒有什麼萬能的竅門。俗語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就是竅門。

4. 求贊美季羨林的話——感情真摯

我所認識的季先生,很難說是哪一類型。他是一位篤實敦厚,人們樂于親近的博大長者,搖起筆來卻娓娓動聽,光華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帶從容不迫的齊魯風格和涵蓋氣象,從來不矜奇、不炫博,腳踏實地,做起學問來,一定要“竭澤而漁”,這四個字正是表現他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用來作為度人的金針,亦是再好沒有的。

——饒宗頤

季羨林以一身而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三種難能之中,我以為,最難能的還是樸厚,因為,在我見過的諸多知名學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這樣的就難于找到第二位。

——張中行

希望LZ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