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端午的優美句子

解夢佬 0

1. 描寫端午節的句子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2. 關于端午節優美句子

1、端午節的時候,老人們總會用五彩絲線編一些好看的手繩,給調皮的孩子系在手腕上,再小一些的孩子,還會掛上漂亮的小香囊,據說是辟邪驅毒的。

2、端午節的由來直到現在還是眾說紛紜,有紀念伍子胥說,亦有紀念孝女曹娥說等等。但一直被廣泛盛傳并最被廣泛認同的是紀念屈原說。

3、端午節的重頭戲當然是粽子,關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莫過于祭奠投身汨羅的偉大詩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應該帶著一股濃重的悲情色彩。

4、端午節含蓄蘊藉,內斂而不事張揚。它沒有磅礴的氣勢,也沒有宏大的場景,一切都是那麼平緩而舒坦。每家每戶獨自為節日的喜慶而忙碌。

5、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

6、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7、故鄉的端午節,浸透著一種濃濃的鄉親、親情。

8、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

9、老家過端午節,會像過年一樣地隆重。除了包粽子外,還要蒸糖三角煮咸鴨蛋……記憶中,那時條件好的人家還會到集市上稱幾斤肉,買上幾條魚,做上幾個下酒菜,犒勞一下剛剛忙碌完麥收的自己。

10、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11、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12、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列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13、哦,端午節又到了。我便歡天喜地的來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里,割了一捆回來,幾乎是每一個大門及房門口都掛上一副。一大清早,整個村子里,散發著濃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14、如此悲壯的偉人,如此悲壯的事跡。時過境遷數千年后的今天,我們都忘了這一切一切。我們所記得的,只是粽子,只是龍舟,只是剛被國家確立的法定節日。沒有多少人會記得幾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心如刀割,絕望地投江自盡。

3. 關于端午節,有哪些優美詩句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唐 杜甫《端午日賜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唐 劉禹錫《競渡曲》

靈均死波后,是節常浴蘭。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堯潘《端午日》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歐陽修《魚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宋 蘇軾《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

——宋 蘇軾《少年游 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4. 關于端午的好詞佳句

/view/2567.htm?fr=ala0_1_1 中下部位 端 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南宋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 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陽采擷(許文通) 玉粽襲香千舸競, 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 粉俏媳婦把景擷。

六幺令·天中節 宋 蘇軾 端午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滿江紅·端陽前作(不詳) 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

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 萬戶家中纏米粽,三閭廟外吟君賦。

祭圣賢,忠義蕩乾坤,傷君去。 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

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 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

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 菩薩蠻 宋 陳與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

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

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 宋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編輯本段相關諺語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

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

(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

(山東)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寶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5. 端午的美句

艾草的清新,粽子的甜香,氣味繚繞,讓您感受生活的美妙;人群的攢動,龍舟的賽跑,時間重要,讓你體驗緊張的奇妙。端午愿你玩的開心,吃的好,過的逍遙!

芭蕉綠了櫻桃紅,歲月太匆匆。一眨眼,又到了粽子飄香的時侯,我懷念起故鄉的端午節來。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過了好幾個。竟也習慣了沒有彩繩的節日。只是當看到同學手上帶著五顏六色的彩繩時,我雖然會不屑一顧,說那是小孩子的東西罷了。但心中,還是會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愛編織的端午的彩繩。

碧綠的艾葉里,包裹著幽香的粽子。幽香的粽子里,有絲絲的祝福。祝福你生活每一天,幸福美麗,快樂如昔。祝端午節快樂!

不管歷史如何嬗變,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自從屈原投入汩羅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國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靈魂將得到洗練和超度,割之不斷、揮之不去,進而升華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精神。

曾幾何時,屈原用血肉之軀表明一顆愛國真心;時至今日,后人用端午紀念一片赤誠忠心;龍舟大賽寄托懷念之心,粽子寓意崇敬之心,祝節日舒心!

6. 關于端午的句子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唐 杜甫《端午日賜衣》

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歐陽修《魚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宋 蘇軾《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

--宋 蘇軾《少年游 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7. 有關端午節的美文

端午節——一個詩人的傳說

端午節是春末夏初最盛大的一個節日。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習俗的起源。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如果這時你來到中國,會發現滿街都在出售一種奇特的食品,這種食品呈圓錐體,里面是糯米、紅棗等,外面由一張深綠色寬邊植物葉包扎而成,人們都叫它粽子。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因為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謗屈原。楚王繼而逐漸疏遠屈原,也不采納他的諫言,最后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憤,落拓江湖,懷石投汨羅江自盡。屈原死后數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為秦所滅。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百姓的心中。

據說屈原投江后,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撐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尸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里面丟。說是讓魚蝦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舊日的端午節還有兩種非常獨特的習俗。一是插艾蒿。據說滿城人一大早就奔赴四周的郊野采摘艾蒿。這種植物有驅溫解毒的作用,因此人們把它們掛在門口、插在頭上。二是喝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紅黃色的粉狀物,也有驅毒的作用。成年人和酒吃下,兒童則涂在額頭上,有的還寫上一個“王”字,這樣,夏日的署毒便不能為害了。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有些地區,則在端什節插菖蒲或艾草于門上。

六朝以來,人們便把這個節日和紀念屈原的活動聯系在一起。所以端午節是一個詩人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