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好詞好句

解夢佬 0

1. 論語里的好詞好句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2.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1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6.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2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40.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46.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4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4.過猶不及

5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2.當仁,不讓于師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67.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68.言必信,行必果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1.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77.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80.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我認為第1,3,5,8,9,10,18,22,25,31,32,38,41,67,68,69,79句這些都蠻好的。

2. 論語的好詞好句

其言而觀其行 --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禮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義。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于言而敏于行耳。”(《論語集注》)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文子,衛大夫。“文”是他的謚。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學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謚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論語集注》)又說:“古人謚法甚寬”,“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節此一惠,則敏學下問,亦是它好處”足見孔子“寬腸大度,所以責人也寬”(《朱子語類》卷二九)。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按字義,文,文采;質,質樸;彬彬,雜半之貌。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者當損有余,補不足,至于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有文。質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于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敬鬼神而遠之 --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朱熹注:“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論語集注》)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為:“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禮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結合上述孔子告樊遲語,可看出孔子持與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觀,并教樊遲從周道。孔子在承認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調先人事,后鬼神(《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態度相一致。

3. 論語中的好詞和好句

《論語》中不少詞句后來演化為或者直接轉化為通俗易懂、膾炙人口的成語,應當是好詞好句,這里摘錄一些供參考:“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知新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可忍,孰不可忍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巧言令色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文質彬彬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誨人不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必有我師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悖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4. 論語中的好段少于50字

求學篇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講解】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 【講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講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講解】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講解】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論語·為政》 【講解】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講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于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講解】(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講解】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講解】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后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任用)。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講解】懂得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它為樂。

立志篇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講解】讀書的人不可不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遙遠。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講解】三軍中可以奪取統帥,但是不可能強迫改變一個平民百姓的志向。

1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講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謝的。

品德篇15、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講解】仁,距離我遠嗎?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隨著心念到了。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講解】自身言行正當,即使不下命令,別人也會跟著行動;若自身言行不正當,即使三令五申,別人也不會跟著行動。17、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學而》 【講解】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心里不會有多少“仁德”(這種人不會有真正的愛人之心)。

18、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講解】有了過錯,別人都能看到;改了,人們都會敬仰他。

19、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講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20、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講解】 一個人的高尚的品質和外在的表現一致,然后才能成為君子。

21、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講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只有一種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環境都能發揮君子的作用)2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講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卻可用小事情考驗他。

2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殺身成仁) 【講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會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只會勇于犧牲來成全仁。

24、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講解】做不應該做的事從而做官發財,對我來說,好比是天空浮來浮去的過眼煙云。

25、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講解】聰明的人不會疑惑,實行仁德的人會憂愁,真正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2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講解】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

聰明智慧的人愛活躍,有仁德的人愛沉靜。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27、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講解】在實行仁德之事的時候對自己的老師也不要謙讓。

2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

5. 論語的好詞佳句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里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6. 論語心得好詞好句

1.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2.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3.關愛別人,就是仁慈;了解別人,就是智慧。

4.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

5.沒有遺憾約束的勇敢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6.勇敢有時候表現為一種理性制約下內心的自信與鎮定。

7.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

8.孔子不是提倡以德報怨的,他給的分寸就是以直報怨。

9.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人的中間,也應該保有。

10.少指責.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11.就在此際,從自我修養做起,做一個真君子。

12.小人就是沒有大眼界,搶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13.結交那些快樂的,能夠享受生命的,安平樂道的朋友。

14.你與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

15.我們不缺宏大理想,但是缺乏到達的那條切實的路。

16.成功的職業,不一定就是你心中的理想。

17.表面看來毫無價值的東西,會給人心一個淡定的起點。

18.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

19.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

20.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21.知天命就是內心有一種定力去應對外界。

22.耳順,就是悲天憫人,就是理解與包容。

23.只有建立內心的價值系統,才能把壓力變成生命的張力。

——摘自心得>>

7. 論語心得好詞好句

1.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2.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3.關愛別人,就是仁慈;了解別人,就是智慧。

4.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5.沒有遺憾約束的勇敢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6.勇敢有時候表現為一種理性制約下內心的自信與鎮定。7.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

8.孔子不是提倡以德報怨的,他給的分寸就是以直報怨。9.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人的中間,也應該保有。

10.少指責.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11.就在此際,從自我修養做起,做一個真君子。

12.小人就是沒有大眼界,搶占眼前小便宜的人。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13.結交那些快樂的,能夠享受生命的,安平樂道的朋友。14.你與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

15.我們不缺宏大理想,但是缺乏到達的那條切實的路。16.成功的職業,不一定就是你心中的理想。

17.表面看來毫無價值的東西,會給人心一個淡定的起點。18.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

19.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20.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21.知天命就是內心有一種定力去應對外界。22.耳順,就是悲天憫人,就是理解與包容。

23.只有建立內心的價值系統,才能把壓力變成生命的張力。 ——摘自<<于丹<論語>心得>>。

8. 《論語》里十句好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公冶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衛靈公》)。

9. 論語的好詞語有哪些

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孔子《論語》第十四篇《憲問》愛他,能不讓他勤勞嗎?忠于他,能不勸告教誨他嗎?要是真愛一個人,比如愛自己的孩子,不能溺愛,太寵愛了就害了他,也就是平常人們說的嬌生慣養,溫室里的花經不得風雨?為了讓你所愛的人真正成才,要使他“勞”,這個勞并不一定是讓他去從事生產勞動,而要讓他知道、嘗受生活的辛苦艱難,接受苦難教育,培養他意志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勞:勤勞,勞苦,操勞。

此有進行勞動教育的含意。朱熹《四書集注》說:“愛而知勞之,則其為愛也深矣;忠而知誨之,則其為忠也大矣。”

《國語·魯語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真愛一個人,不能溺愛,太寵愛了就害了他,要使他“勞”。

使他知道人生的艱難困苦。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衰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論語名言語錄見《論語·季氏》。直:公正,正直。

諒:信實,誠實。便(pián駢)辟:奉迎諂媚。

善柔:善于當面恭維、奉承。便佞(nìng濘):善花言巧語而不正派。

這幾句大意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正直、誠實、博學,這三種^是益友;對人諂媚奉迎、當面恭維、花言巧語,這三種人是害友。作為擇友的標準以及識別好朋友壞朋友時可以作參考。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春秋·孔子《論語·述而》。

焉:于此,在那里。善:優點。

這幾句大意是:在三個人中,一定有值得我效法的老師在其中,應該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這是一個頗含哲理的名句。

孔子虛心好學,處處留意,事事有心,故能說出~這樣的名言。它說明,即使像孔子那樣的圣人,圃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客觀條件,也不能無所不通,完美無缺;也必須虛心向環境學習,己強的人為師,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已不斷進步。

這句話闡述的道理是極為探刻的,因此千百年來被人們書于座右,銘記于心,至今仍經常出現在書面文字和日常口語中。君子謀道不謀食。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費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親自去耕田種地,難保不餓肚子;努力學道,卻可以得到俸祿。

所以,君子只擔憂學不到道,不擔憂貧窮。不謀衣食并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通過謀道而水到渠成地獲得衣食。

道:大則安邦定國,濟世救民;小則安身立命,也可以理解為:事業。餒(něi):餓。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子《論語·里仁》孔子說:“道德上有修養的人明白大義,而那些心懷鬼胎的人只明白自己的利益。”

是指認為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計其利害。

喻:明白,通曉,這里指使什麼明白。利:利益。

于:用。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

其爭也君子。 論語好句摘抄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參加射箭比賽吧!即使是參加射箭比賽,也是先互相作揖、謙讓,然后上場,射完箭之后走下場來,又互相敬酒。

這才是君子之爭。 這就是孔子的競爭觀。

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