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表達樂觀態度的句子

解夢佬 0

1. 孔子曾說過 有關樂觀積極向上 的話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罔”,迷惘。

“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

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

孔子首倡學思并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后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名言。

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于言而敏于行耳。”(《論語集注》)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名言。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義,文,文采;質,質樸;彬彬,雜半之貌。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

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于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

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名言。孔子在承認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調先人事,后鬼神(《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態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名言。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體現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于“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標準,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準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關心他人之生存與發展,從又一側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與“好古”,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度。所謂“不作”,朱熹認為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于作矣”(同上)。

然后世學者認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名言。

其句意謂:默默將所見所聞記于心間,發憤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學生不知疲倦。孔子于此所舉三事:其一,重在言識(記憶),不在言默,所謂“多聞,質而守之”(《禮記·緇衣》),“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其二、三,則表達了孔子于求知學問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熱忱,同時也是孔子從認識和方法對“學”與“教(教誨)”的合理總結。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意謂:以不義手段占有的財富與官位,對于我如同天際的浮云。

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于“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云之不足取。

同時亦表明其于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與襟懷。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

其句意謂:發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

《禮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其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有為,對所創立學說的實現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