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生活禪語錄

解夢佬 0

1. 佛語童心10條語錄經典臺詞

經典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經典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源自《地藏菩薩本愿經》,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受苦的魂靈, 不忍離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于佛教的大乘 經典三:一切皆為虛幻 這句出金剛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對于愛情: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遙遠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象,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局,卻依然在憧憬 對于生活:如果人不執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佛家的句:一切皆為虛幻 人生如夢隨風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經典四: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佛陀有這麼多經書,這麼多語錄就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于文字就是這個道理 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讓大家最自己去體會《涅盤經》云:「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經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 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并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 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系,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經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原文應是: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出自《華嚴經》: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 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 經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這句話,并不出自佛經,而是出自一個故事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 萬發緣生,皆系緣分! 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經典八: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大悲是無盡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淚來形容;大悟就是開大智慧,這個智慧不是言語能表達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興,內心的喜悅又怎麼是笑聲能表達的呢? 年齡越長,對于這句的體會就越深刻 經典九: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儒家把和諧導向社會理想,道家把和諧導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向內心世界 佛家認為,境由心生內心平和,見事皆和 禪宗有云: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經典十: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于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避風險,抵制誘惑否則就會痛苦繞身 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佛語有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2. 能給一點佛學或者禪學的語錄麼 要文言文那種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造塔功德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雜阿含經》第262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增一阿含經》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楞嚴經》卷6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佛說八大人覺經>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雜阿含經卷二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楞嚴經》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愿,生彼國土。-----阿彌陀經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楞嚴經》

當舍于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大寶積經第91卷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楞嚴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

3. 金剛經禪語錄金剛經經典禪語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原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佛家禪語: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睹人青眼少,問路白云頭。

佛家禪語:記住家和萬事興,無須終日口不停;愛護家庭如愛己,不妨坦白與忠誠;一點笑容最可愛,家里立時見光明;忍耐任由風雨過守得云開見月明 佛家禪語:“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是宋朝無門慧開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佛家禪語:禪師講經:小魚被熊捕到,求其放生,并稱幾年后自動送上門,熊說它不會為大而無望的機會拋掉既得利益。

人真切地過著現在才是擁有人生 佛家禪語:眾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荊棘,手被劃破。禪師:荊棘習慣依附別物,你卻依附它,當然自討苦吃,別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佛家禪語: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會覺得痛苦,何不把苦當磨練? 佛家禪語:一僧得意的對獨園和尚說:心、佛、眾生皆空,無悟、無施、無受。獨園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獨園:一切皆空,哪來如此大火? 佛家禪語:《傳心頌》: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佛家禪語: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癡致死,除三得道。

《法句經》釋義:貪婪淫亂使人衰老,憤怒使人患病,癡迷會奪去生命,消除三毒能得佛法真諦 佛家禪語:禪師講經:大鳥怕小鳥從窩里掉下來,每天都把窩移低一點,災難也因此發生,人們把小鳥都捉走了。過度的溺愛是害不是愛。

佛家禪語:慧者須臾頃,親近于智人,能速解達摩,如第三者嘗湯味。愚人不覺知,與自仇敵行;造作諸惡業,受定眾苦果。

佛家禪語:恐懼不會產生智慧,只有恬靜的心境才會盛開智慧的蓮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佛家禪語:蓮花因其功用之大而香飄四海,一生若能服務于大眾,那這一生定是幸福的。把自己的安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那是一種罪過。

佛家禪語:1、人生最大的成就是從失敗中站起來。2、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

二、行善。 佛家禪語:一佛名為“大無畏”,其渡人也,曰“施無畏”。

無畏有五,曰:無死畏,無惡名畏,無不活畏,無惡道畏,乃至無大眾威德畏。 佛家禪語:修行不僅要有誠心,更要有恒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時刻如是,平時不要講那麼多話,舌尖頂上顎,有口水時咽下,那是甘露水。

佛家禪語:地上種了菜,就不易長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惡。與人相處,應能成人之美,涵養容人之德。

佛家禪語:鄰里團結,家庭美滿,職業安定,環境優美,這是眾生應求的幸福。能慷慨地施舍,能誠心地服務,無怨無悔,這是最大的幸福。

佛家禪語:問:心是什麼?答:心是無形無相的我,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可以周遍宇宙。 佛家禪語:《頌投子答月圓未圓》:圓缺曾伸問老翁,石龜銜子引清風。

咋朝木馬潭中過,踏出金烏半夜紅。--投子義青。

佛家禪語:禪有四行: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打破執著,是“無所求行”,讓自己從苦海解脫出來,用法凈之理作指導,是“稱法行”。 佛家禪語:僧人: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禪意?禪師:蘆花兩岸雪,江水一天秋。

阿彌陀佛。

4. 每日一悟(禪)人生哲理語錄

這是根據365句佛語,我的“悟”整理出來的,節選自《針對365句佛語,我的“悟”。》前十個。因為太多,無法全部轉給你。

1、發現自己的錯誤,這就是開悟;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成就。發現了所有的錯誤,這就是徹悟;改正了所有的錯誤,這就是圓滿。 點評:而發現錯誤不改正,那是放任,而覺得難以改正,那是借口,也是迷。悟不單單是知道錯誤,也是積累智慧的過程,人不能一味追求圓滿,只要能積極上進,那就是圓滿! 2、因貪嗔癡而發生的一言一行,包括每一個起心動念,一切都是惡。在不貪、不嗔恨、不愚癡的狀態下,一言一行,包括每一個起心動念,一切都是善。 點評:人們做事隨情,隨心,隨思想,好壞也只是一念間,而人迷惑,行為也必有迷惑的地方,所以,即使有做對的地方,也是憑著自己的天性!而清凈思想,沒有欲望與雜念,更不會迷惑,都是以善為主導的行為,是排除了所有惡念! 3、多看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多看別人的優點,才能學到別人的功德。 點評:很多時候人是看不到自己的,而看不到自己,就是迷了,如果人要清醒了,也就不會執迷了。人們在生活中更愿意那麼平穩的過日子,什麼對與錯,自己不是太愿意觸及,是隨自己心情做事的,這樣也就會管不住自己了,以麻木對待自己,人是走不出來的,而煩惱往往也由此產生了。知道對錯很容易,而改進自己是要修行為的過程的;沒有修為,即使你看得到,人也永遠不會改變,而這就是人執著的原因。 4、把自己放在最高處時,實際上你在最低處;把自己放在最低處時,實際上你在最高處。 點評:當你自己覺得自己很好,那麼看別人也就不會放低姿態。姿態高了,自己飄然,也就看不到別人了,只有自己,那麼也就沒有什麼姿態了,更沒有境界。而把自己看得很低,那麼你會多學習別人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不足,你會更努力,思想不斷進步,你再提高你的境界。 5、我們學佛修行的過程就是懺悔的過程,直至我們圓滿、成佛那天才不要懺悔,之前一直都要懺悔。點評:懺悔不是在嘴上,而是在內心中,只有從心上去懺悔,你才會改進,否則,別說成佛,就是做人也是應付了事。 6、我們都不愿意感受痛苦,但是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痛苦的因;我們都想得到快樂,但是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快樂的因。我們所想與所作所為都是背道而馳的,這就叫顛倒。 點評:人在執迷的生活中,哪里分得清,都是一直沿著執迷的路走下去。。。 7、觀想不是著相。不執著于空,也不執著于相,這才叫不著相。相不是障礙,執著才是障礙。 點評:一切歸于心,心自然、清凈,就是觀自在!8、念佛一定能管用,一定能往生,但是我們嘴里念的是佛,心里念的是魔,都是私心雜念。這樣“念佛”實際上就是念魔,表面上修行,實際上在造業。點評:念從心中起,心沒有佛,也只有魔了。 9、讓眾生高興,這就是善事;讓父母高興,這就是孝順。 點評:多為別人著想,就少了許多自我,這樣,自己有善德,也會多了很多快樂。為父母是應該的,自己就是父母養的,無論處在哪一個角度,你也必須孝順,何況人還要有感恩的思想呢? 10、精進不是一種刻意、一種勉強,而是內心里的一種歡喜、一種迫切,渴望能學、能修、能得到,每時每刻都不會忘掉。點評:精進是自然行為,只有你能夠修行、醒悟,你才可以具備精進的條件,而只是想著,那麼你永遠也不會精進。有渴望是積極的態度,但沒有修行與醒悟行為,一切都是浮云了。

5. 禪學的經典語錄

1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原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2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3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

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無染無所著,無想無依止。體性不可量,見者威稱嘆。

----- 大方廣佛華嚴經

4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5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6 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

7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8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9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10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11 一微塵中入三昧,成就一切微塵定。 而彼微塵亦不增,于一普見難思剎。 ---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品

12 無染無所著,無想無依止。體性不可量,見者威稱嘆。 ----- 大方廣佛華嚴經

13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14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15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波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16 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17 出入云閑滿太虛,元來真相一塵無。

重重請問西來意,唯指庭前一柏樹. ----趙州禪師

18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19 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需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20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

21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_extended="true">_extended="true">

22 心無物欲,即是秋空霽海;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

23 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

24 有忍乃有濟,無愛亦無憂

25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爾留趾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6. 關于佛語禪機的詩句格言

十大經典佛語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

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

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

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7. 雪小禪語錄

怕的是云淡風輕,聽到幾年不聯系的舊人,忽一日打電話來,你忽然問:誰?請問你是誰?連從前最熟悉的聲音都疏離了,這才知道,也許愛的,只是自己的青蔥歲月。

緣在天定,份在人為,我相信事在人為。

當夕夏默默在足球常上看著郁悶的沈家白時,他卻以為那個女孩在鳳凰。。

當夕夏拿起紅圍巾想看看上面漏掉的一針時,沈家白不明原因憤怒的時候。。

當夕夏在海邊遇到等章小蒲的沈家白時,沈家白卻不認得眼前這個女子的時候。。。

當。。。

哎,怎麼說來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與地的距離,也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在你的眼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相比之下更喜歡春天,向名字一樣,給人希望,陽光。

他才是最最合適夕夏這個憂郁薄涼女孩的人。

8. 佛學新經典語錄第一條

1、學佛就是學做人,真正學佛的慈悲、學佛的智慧 2、佛法就是我們生活的方法,輕松、自在、完美的活法叫佛法。 3、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別人,放下我執我愛,慈悲一切眾生,才是佛法的真諦 4、面對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煩惱,這叫看破。你要知道,沒有恒常,沒有長久。順境,要安心,逆境還是要安心。 5、要放下,但不是放棄,不舍棄一個眾生,這叫慈悲,放下一切眾生,這叫智慧。6、當你把自己放在最低處時,實際上你是在最高處。當把自己放在最高處時,實際上你是在最低處。 7、真正的慈悲在于愛別人,不是愛自己。8、念佛、持咒,嘴上念,心里不念,有什麼用呢?修行的圓滿不在于表相的改變,不在于形式,主要是心的改變。 9、愚者為自己,因此煩惱、痛苦。智者為別人,因此幸福、快樂。 10、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沒有什麼事比修行更重要的事了,除非你不想解脫。11、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行不夠,別人的毛病都是你挑出來的,你不挑哪有那麼多毛病。 12、不要總是牽掛,放不下,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福報,盡到你的責任和義務就行了。13、別人傷害你,愉快的承受,無怨無恨,才能了結怨恨,不再繼續結怨。14、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15、什麼是善惡?一切為自己就是惡,處處為別人就是善。 16、福報不是求來的,是修來的。痛苦煩惱不是別人給你的,是你自己找來的。17、心的轉變是最重要的,每個人都想解脫,希望活得快樂,死的安心,一切功夫都要下在心上,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念時念心,觀時觀心,這就是修行。 18、智慧是沒有煩惱的,慈悲是沒有敵人的。 19、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有了真正的佛法,就有了辦法。只要認真修,堅持修,就一定會解脫,一定能成佛 20、只有得到暇滿的人身才能解脫,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千萬不要虛度此生。 21、真正的快樂不是你擁有的多,而是你計較的少。 22、欲望越高,失望越大。不要怕失去,真正地放下了就什麼都有了,一切如夢如幻,有什麼可執著的。

23、一切境都是由內心呈現的,不要跟著跑,跟著境轉就是奴才,沒有自

由,把握住自己的心,讓一切境隨心轉,這叫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