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中有禪意的詩句,話語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于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墻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里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于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并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并傳了衣缽給他。然后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于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后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2. 有禪意點的詩句
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聲.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題壁詩,這首詩描寫了了清晨寺后禪院的清幽脫俗的美好景致,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繪出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語言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3. 求有點佛、禪意的現當代情詩
找了6首,雖未言佛,但空靈悠遠,頗具禪意,且均為一時名家,希望樓主會喜歡。
1,向天笑<<倒流的時光>>當你老了 當你老了,親愛的 我對你的思念也老了,跑不動了 坐在曾開滿荷花的湖邊 讓它沿著我們過去的足跡踽踽獨行 當你老了,親愛的 一事無成的我不敢前來探望你 只能等到中秋,在幾十年前的圓月下 再挽著你依舊秀麗的影子散散步 當你老了,親愛的 我會守2,向天笑<<遠方的思念>>到遠方去想念身邊的人 一 帶著你的體香,來到遠方 漫步在青青的草原上 感覺離天很近 抬頭就是天堂 低下頭來,我看見一根草 支撐起一座美麗的殿堂 供奉著若隱若現的神靈 讓自己點燃,像一炷燭光 二 草葉與草葉之間,表面獨立 在看不見的地方,永遠糾纏在3, 曹葆華<<她這一點頭>> 她這一點頭, 是一杯薔薇酒; 傾進了我的咽喉, 散一陣涼風的清幽; 我細玩滋味,意態悠悠, 像湖上青魚在雨后浮游。 她這一點頭, 是一只象牙舟; 載去了我的煩愁, 轉運來茉莉的芳秀; 我佇立臺階,情波蕩流, 剎那間瞧見美麗的宇宙。
4,古月《痕》遄飛的秋風中 一襲薄薄的青衫 遮不住憑欄后 流吟的俳句 霜煙過 嶙峋的身影 況且是異鄉 黃昏 臨窗 細讀鬢角的寂寞 泛起滿眶的潮雨 拈花間 是瓣落的戀語 筆落時 是抒情的相思 如是纏綿 痕深 深成一溝不見底的 愁5,當你老了 葉芝(愛爾蘭)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思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者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6,戴望舒: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 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4. 讀過哪些有禪意的詩詞
1.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大師《修行偈頌》
神秀是北宗禪的創始人。他將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樹與明鏡臺。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來清凈。只是由于執著,生起了相對間識,以致于經常為塵垢所染。……
2.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王維《終南別業》
王維的詩與畫極富禪機禪意,文學史上尊他為「詩佛」。「水窮處」是指登山時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見了。登山者索性坐下來,看見山嶺上云朵涌起。原來水上了天了,變成了云,云又可以變成雨,到時山澗又會有水了,何必絕望?……
3.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慧開禪師《頌平常心是道》
這幾句詩有著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禪宗講究頓悟,這首詩在某種程度上也給未開悟者呈現了以手指月的姿勢。閑事,也即煩心之事。……
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以對友人的慰勉和開釋胸懷總收全詞,既動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兩忘、萬物齊一的人生態度。…
5.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
生世多畏懼,命危于晨露。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妙色王求法偈》
大多數的男男女女,世間糾葛,總難離愛恨二字。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講的是佛道修行,講的是人的七情六欲,貪嗔癡念。
6.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其五》
陶淵明那天然、如璞玉一般的詩詞直抒胸臆,沒有一點矯揉造作的成分。“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種意境更是每一個現代人畢生追求但卻永遠無法達到。…
7.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一一
唐伯虎《桃花庵歌》節選
8.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一一
吳承恩《西游記》烏巢禪師偈子
字數限制,供參考。
5. 求禪意詩
秋夜獨坐 王維 獨坐悲雙鬢,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燈下草蟲鳴。 白發終難變, 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學無生。 王維中年奉佛,詩多禪意。
這詩題曰“秋夜獨坐”,就象僧徒坐禪。而詩中寫時邁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虛妄,悟佛義根本,是詩人現身說法的禪意哲理之作,情理都無可取,但在藝術表現上較為真切細微,傳神如化,歷來受到贊賞。
前二聯寫沉思和悲哀。這是一個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詩人獨坐在空堂上,潛心默想。
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禪,然而詩人卻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兩鬢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長生;此夜又將二更,時光一點點消逝,無法挽留。
一個人就是這樣地在歲月無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這冷酷的事實使他自覺無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他越發感到孤獨空虛,需要同情勉勵,啟發誘導。然而除了詩人自己,堂上只有燈燭,屋外聽見雨聲。
于是他從雨聲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見它們正被秋雨摧落;從燈燭的一線光亮中得到啟發,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鳴蟲也躲進堂屋來叫了。詩人的沉思,從人生轉到草木昆蟲的生存,雖屬異類,卻獲同情,但更覺得悲哀,發現這無知的草木昆蟲同有知的人一樣,都在無情的時光、歲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鳴。
詩人由此得到啟發誘導,自以為覺悟了。 后二聯便是寫覺悟和學佛。
詩人覺悟到的真理是萬物有生必有滅,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萬物都是短暫的。人,從出生到老死的過程不可改變。
詩人從自己嗟老的憂傷,想到了宣揚神仙長生不老的道教。詩人感嘆“黃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術之事,指明煉丹服藥祈求長生的虛妄,而認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
佛教講滅寂,要求人從心靈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謂“無生”。倘使果真如此,當然不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惱也都不再覺得了。
詩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去皈依佛門的。 整首詩寫出一個思想覺悟即禪悟的過程。
從情入理,以情證理。詩的前半篇表現詩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動,感受真切,情思細微,藝術上是頗為出色的;而后半篇則純屬說教,歸納推理,枯燥無味,缺陷也是比較明顯的。
春山夜月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唐代詩人于良史這首膾炙人口的五言律詩,風格清淡閑雅,描摹物態歷歷如繪、極富神韻,讀來令人唇齒留香、暢快不已。詩開篇兩句提綱挈領、統率全篇,既寫出了“多勝事”是“賞玩忘歸”之因,又巧妙地交代了全篇詩情產生的由頭,可謂一箭雙雕。
接下來的六句則是對“勝事”與“賞玩忘歸”的具體描述。詩人緊接著寫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可以說,此情此景,再沒有比這兩句更為恰到好處的描寫了:首先,從結構上看,“月”字緊承“賞玩夜忘歸”中的“夜”,“花”則緊承首句“春山多勝事”中的“春”,運筆如環,自然圓合。其次,這兩句詩寫山中勝事,物我交融,神完氣足;人物情態,栩栩如生。
既見出水清夜靜與月白花香,又從“掬水”、“弄花”的動作中顯出詩人的童心未泯與逸興悠長。所寫“勝事”雖只兩件,卻是點到為止、以一當十。
再次,“掬水月在手”,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弄花香滿衣”寫山花馥郁之氣染上衣襟,將花香一分為二。一合一分,上下對舉,從字句到意境無不使人倍覺詩意盎然、妙趣橫生。
最后,精于煉字。“掬”、“弄”二字,既寫景又寫人,既寫照又傳神,可謂是神來之筆。
詩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于是,唯興所適,不計路程遠近;離開時,面對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懷有依依惜別的深情。這即是詩人在寫出“勝事”的基礎上,接著鋪寫的“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詩意。
這兩句詩寫賞玩忘歸,“欲去”二字則為折入末兩句南望樓臺留下伏筆。“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正當詩人在欲去未去之際,夜風送來了鐘聲。翹首南望,只見遠方的樓臺鑲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處。
末兩句從近處轉向遠方,以聲音引出畫面,展現的雖是遠景,但仍將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致用愛憐的筆觸,輪廓分明地勾勒了出來,并與一、二、三句點題的“春山”“夜”、“月”遙相呼應。 縱觀全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乃詩之精髓所在,令人嘆為觀止。
綜上所述,可見三、四兩句是全詩精神所在的地方。這兩句在篇中,如石韞玉,似水懷珠,照亮四圍。
全詩既精雕細琢,又出語天成,自具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