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語中有比喻修辭的所有語句
《論語》中的比喻分為明喻和隱喻,下面我列的屬于明喻。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站在河岸上說,過去的就像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2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見《論語·為政》。
【解析】譬:比喻,比方。北辰:北極星。共(gōng貢):通“拱”,環繞。這幾句大意是:處理政事用恩德,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處于自己的位置不動,而群星自然環繞著它。這幾句用比喻說明:用恩德施政,有德于民,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就像眾星圍繞著北極星一樣。可用來說明當政者施德政就會得到人民的擁戴。
3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解析】所謂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陽月亮暫時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樣,但最終卻掩不了太陽月亮的光輝.君子有過錯也是同樣的道理.有過錯時,就像日食月食,暫時有污點,有陰影;一旦承認錯誤并改正錯誤,.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輝又煥發了出來,仍然不失為君子的風度.
4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解析】《論語.子張篇》我們老師是不可及的,好像天是不能通過階梯登上去一樣。
5《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解析】孔子說:"有些人外表非常嚴厲,內心卻十分怯懦,若拿小人來作比喻,就像是翻墻挖壁進入別人家里的盜賊。”
2. 《論語》中關于修身養性、學會做人的句子
1.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
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
2.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即是說做人要正直磊落。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3.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據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參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因為他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4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落的。"
這里用松柏比喻了那些堅貞不屈,潔身自好的人。告訴我們危難之際,才能見真英雄。是當時的一種社會現象。或(借“松柏之后凋”來比喻一種社會現象即面對著利害關系。特別是事變關頭,才能真正識別君子的操守,同時也指出為人須如松柏之堅韌剛強,要經得起時間環境的考驗。)
5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強行加于別人身上。”
評析本段:后為成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方面有積極意義,已成為警世格言。
3. 論語中運用比喻表現時間的句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文嘉《今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