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家思想的名言
1、和3差不多的意思,都講的是辯證看待事物。
2、反復循環的理念,老子的思想體現的不適很多。抱歉,沒有找到這個。
3、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淮南子·繆稱訓》
有道德的人不認為小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棄它,因為小小的好事積累起來就成了大的好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節選自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題解:這篇是老子的方法論,論證柔弱勝剛強的自然辯證關系。正在生長的東西都是柔弱的東西,而走下坡路的東西都是剛強至極走向反面的東西。這是從大自然萬物的生機來說明的。所以說從趨勢看,剛強是走向死亡的道路,柔弱是萬物生存的路途。比喻之人世,社會之于國家,弱勢的一方會漸漸處于優勢,太過剛強則會走向反面,就像那些自恃強大而用兵逞強的國家一樣,會走向反面。治理國家,手段太強硬會適得其反,柔弱的政治方法才會與社會共振和諧。
淮南子》泰族篇中有“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
2. 道家名言名句都有那些啊
1)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3)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篇》
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第二十五章
7)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列子·說符》
8)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于舌而先敝。---------《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9)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淮南子·繆稱訓》
10)人有盜而富者,富者未必盜;有廉而貧者,貧者未必廉。--------《淮南子·說林》
11)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淮南子·泰族》
12)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淮南子·說林訓》
13)同道者相愛,同藝者相嫉; 同與者相愛,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愛,同壯者相嫉----《亢倉子》庚桑子
14)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經》七十七章
15)多言多敗,多事多害。——《訓蒙增廣》
16)察見淵魚者不詳,智料隱匿者有殃。-------《列子·說符》
17)日極則仄,月滿則虧。物極則反,命曰環流。——《管子·白心》
18)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淮南子·繆稱訓》
3. 老子的主張和主要思想是什麼,他的名言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以“道”為本的天道觀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認為一切由道生出。
關于道,《老子》有多種解釋:其一,道的特征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第十四章又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其二,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
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其三,道是無。
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在這里生于“無”即是生于“道”,“道”就是“無”。
“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不居的。他觀察到天地間萬物萬事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例如有無、剛柔、強弱、禍福、興廢等等,它們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聯結的。
所以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還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表明了對立面雙方的同一性。
老子還認識到對立面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在向相反的一面轉化,他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承認轉化,但強調“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在軍事戰略戰術的運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戰術上,他主張“以奇用兵”,還要注意“將欲弱之,以固強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在戰略上,他提出“柔弱勝剛強”的指導思想,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攻堅的力量莫過于它。這種戰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驕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極大的片面性。
“虛靜”“玄鑒”的認識論老子否認人的認識來源于感覺經驗,“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他還宣揚“滌除玄鑒”的直觀方法,教人們洗心內照。
他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反對啟迪民智,要人們做到“絕圣棄智”,“絕學無憂”。他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張“常使民無知無欲”。
“小國寡民”的社會歷史觀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他向往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認為在這種社會中人民會“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表現出復古倒退的消極思想。
4. 搜一則能表現老子的辯證思想的格言
宇宙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價值觀 無、道、德 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
“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于“有”而終于“無”。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于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于萬物之外,不斷循環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
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摸、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只能用“道”來代表,亦可勉強稱為“大”。
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認為“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于“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家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養,避免犯過。 守柔 老子言“守柔”,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
“道”之所以能循環不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又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
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意謂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樸本性。
老子強調“守柔”,皆因認為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老子強調“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居后不爭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后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只有仁慈、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老子嘗謂:“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寡欲 老子謂人應“寡欲”,故謂:“罪莫大于可欲,禍其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
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于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欲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
故老子要求人“無欲”、“去欲”,故謂:“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謂:“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
善用人者為之下。”于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達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政治觀 無為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圣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達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善為下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于輕。
5. 中國古代哲學道家思想有關好學、學好的名句[正確22答]
中國近現代上有代表性的自由主義思想人物均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轉向了老子,找到了以老子代表的道家思想。
嚴復強調:“《老子》者,民!@#$^主之治之所用也。”魏源則視《道德經》為“救世之書”,曾國藩甚至提出“以老莊為體,禹墨為用”。
吳虞稱老莊為“反專!#%^制的消極革!@#&命派”。胡適特別推崇《淮南子》體現出的的治國理念,認為這一思想與現代民@¥&主政治不謀而合。
陳寅恪先生既鐘情于中國傳統又執著于自由之精神,他認為,中國民族之本位,乃道家之真精神,與西方學說相反而相成。發掘老子思想中被塵封的理性思想,從中國的傳統中找到了長期被忽略的寶貴資源,正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所應復興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