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道家思想的名言

解夢佬 0

1. 道家思想的名言

1、和3差不多的意思,都講的是辯證看待事物。

2、反復循環的理念,老子的思想體現的不適很多。抱歉,沒有找到這個。

3、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淮南子·繆稱訓》

有道德的人不認為小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棄它,因為小小的好事積累起來就成了大的好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節選自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題解:這篇是老子的方法論,論證柔弱勝剛強的自然辯證關系。正在生長的東西都是柔弱的東西,而走下坡路的東西都是剛強至極走向反面的東西。這是從大自然萬物的生機來說明的。所以說從趨勢看,剛強是走向死亡的道路,柔弱是萬物生存的路途。比喻之人世,社會之于國家,弱勢的一方會漸漸處于優勢,太過剛強則會走向反面,就像那些自恃強大而用兵逞強的國家一樣,會走向反面。治理國家,手段太強硬會適得其反,柔弱的政治方法才會與社會共振和諧。

淮南子》泰族篇中有“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

2. 老子的名言有哪些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3. 關心老子的思想的名言

*人在生存每一瞬間,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被動工具。

——霍爾巴赫*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

——盧梭*習慣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導。 ——休謨*存在就是被感知。

——貝克萊*水是萬物之本源,萬物終歸于水。——泰勒斯 *萬物所由之而生的東西,萬物消滅后復歸于它。

——阿那克西曼德*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普羅泰戈拉 *認識錯誤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伊壁鳩魯*不能制約自己的人,不能稱之為自由的人 --畢達哥拉斯*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無論是這條河還是這個人都已經不同。”

——赫拉克利特*人生的本質在于運動,安謐寧靜就是死亡。——帕斯卡*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獸全靠自己。

——盧克萊修*目的總是為手段辯護。——馬基雅維利*如果我們過于爽快地承認失敗,就可能使自己發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于正確。

——卡爾·波普爾*知識是為了預見,預見是為了權力。——孔德*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萊布尼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當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返一無跡;不當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莊子*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驚奇是哲學家的感覺,哲學開始于驚奇。

——柏拉圖*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談論別人的隱私是最大的罪惡;不知自己過失是最大的病痛。 ——亞里士多德*給我物質,我就用它造出一個宇宙來。

——康德 *他人即地獄——薩特*使一切非理性的東西服從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規律去駕馭一切非理性的東西,這就是人的最終目的。——費希特*凡是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

——黑格爾*萬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適當的位置上。——奧古斯丁*凡是活著的就應當活下去。

——費爾巴哈*客觀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還沒有意識的詩篇——謝林*凡夫俗子只關心如何去打發時間,而略具才華的人卻考慮如何應用時間。 ——叔本華*我們喜歡別人的敬重并非因為敬重本身,而是因為人們的敬重所帶給我們的好處。

——愛爾維修*人類的生命,并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永恒。——尼采*真理是時間的產物,而不是權威的產物。

——培根*我思故我在。——笛卡兒*權利的相互轉讓就是人們所謂的契約。

——霍布斯*一切確定的皆否定。——斯賓諾莎*知識歸根結底由經驗而來。

——洛克*沒有物體,只有運動。——伯格森*一開始,問題就是要把純粹而緘默的體驗帶入到其意義的純粹表達之中。

——胡塞爾*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為思由在發生,屬于在。同時,思是在的,因為思屬于在,聽從在。

——海德格爾*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海德格爾*他人就是地獄。

——薩特*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荷爾德林*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

——維特根斯坦*人的意識屈從于物化結構。——盧卡奇*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馬克思*科學家在思想中給予我們以秩序;道德在行動中給予我們以秩序;藝術才在對可見、可觸、可聽的外觀的把握中給予我們以秩序。——卡西爾*物體的意義是通過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確定的。

——梅羅.龐蒂*憑什麼用“不結婚的男人”去定義“單身漢”。——奎因*雖然它們的屬性有賴于我們如何思考,但它們不依賴于我們所認為的這些屬性所是的東西。

——皮爾士*我不能給自己或是別人提供那種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樂。這種快樂對我來說毫無意義,我也不能圍繞它來安排自。

4. 老子的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說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稱,不是永恒的名稱。

中國人的真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這種態度不利于科學的發展。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來源于人的永不滿足的探索與創造精神,倘若象小農社會“小富即安”,滿足于“三分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進取精神沒了,那麼民族的前景也就堪憂了。 3、“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會,人權、個人財產權皆不受保護,災禍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勸戒世人韜光養晦,功成身退。 4、“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它一方面表現了國人的不競爭心理,另一方面不爭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現了國人的狡猾謀略。

5、“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國的學問多是“玄學”,不是科學。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此話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謹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榮耀的一面,但自己寧守卑辱的一面。

中國人以柔克剛,太富有計謀了。 7、“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人治社會,注定了人際關系復雜,注定了修身處世學問深厚。

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人治社會一切無保障,為了保護自己,不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國人就應當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9、“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老子此話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難遇到。

因此,圣人往往是穿著粗衣,卻懷揣著美玉,有貨不能為人所識。的確,老子提出以柔克剛、無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無為而治思想僅為統治者暴政過后的與民休息政策的依據。

10、“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即挫掉銳氣,超脫糾紛,含斂光耀,混同塵俗。昏昏噩噩的中國社會把人的生氣、個性、菱角和創造性全要磨滅、消解。

11、“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中國人有點小聰明,于是統治者竭盡心智折騰老百姓,何知摒棄個人智能,發揮法治、市場的作用? 1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統治人民,就先用言辭表達對人民的謙虛;要領導人民,就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可見,封建統治者總是在利用人民、欺騙人民。

13、“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中國乃戰爭之國,伏尸千里,流血成河,成為每一朝代興起、每一次接班人之爭的必然。中國人幾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權平穩過渡的辦法,這是我們的智力的缺陷。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中國歷來兵權最重要,“槍桿子里出政權”,而不是“選票箱里出政權”。有了槍桿子,統治者則應自覺克制不濫殺,恬淡為上,因為沒有法制約束。

15、“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此類似于市場經濟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歷代統治者只知擾民,只知私欲膨脹,老百姓怎麼能富裕、樸素呢? 16、“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中國人于瑣事有防患于未然的本領,但于防止政治侵害、腐敗,保護自己的人權方面卻沒有這樣的智慧。 17、“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大國的道理,與炸一條小魚的道理一樣貴靜,不可折騰。

“文革”中有人卻說,天下大亂,越亂越好,怪哉。 1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治社會一切隨人的喜怒哀樂變化無常,禍福不測。

19、“無名,天地之始(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根本)”––––––有人說,“無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潛在的物質,“有名”是原始的物質,大爆炸后形成萬物。中國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論。

不過,中國的學問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狀的,幾千年都沒有發展。 2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算美,這是壞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為善,這是惡事)–––––––老子憧憬的是人們不辯美丑、善惡的渾沌之世,這是倒退的思想。

21“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說,圣賢高人處事應當以無為為要領,教化人民應當以不言為準則)––––––––無為成為絕對的準則,就不對了。人文科學新定律:現代社會既要無為(市場經濟),又要有為(實行法治)。

22、“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養了萬物,但不居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國人的保身之道。

說明人治社會是多麼的兇險和莫測。 2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推重有賢才的人,免得人民競爭;不。

5. 請翻譯以下道家名言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

故恒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

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

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恒: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

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引語]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

它的涵義博大精深,可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也可從文學的方面去理解,還可從美學原理去探求,更應從哲學體系的辯證法去思維…… 哲學家們在解釋“道”這一范疇時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同時也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泉源。不過在“道”的解釋中,學者們也有大致相同的認識,即認為它是運動變化的,而非僵化靜止的;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變化。

總之,在這一章里,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并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評析] 在這一章里,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范疇——“道”。

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這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古及今,它引起許多學者的濃厚興趣。在歷史上,韓非子生活的時代距離老子比較近,而且他是第一個為《道德經》作注的學者。

關于什麼是道,在《解老》中,韓非子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也。

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

故曰道,理之者也。”這表明,韓非子是從唯物的方面來理解老子的“道”的。

在《史記》中,司馬遷把老子與韓非子列入同傳(還附有莊子、申不害),即認為韓、莊、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漢代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同樣認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論的。

但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情形有了變化。一些學者體會老子哲學所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妙義,肯定宇宙的本體只有一個“無”,號稱玄學。

隨后佛學傳入中國并漸漸興盛起來,玄與佛合流,因而對“道”的解釋,便倒向唯心論方面。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同樣吸取了佛學與玄學思想,對老子的“道”,仍舊作了唯心主義解釋。

總之,“道”是唯物還是唯心論,學者們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讀] “道”的革命性和權威性 “道”這個哲學概念,首經老子提出。

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老子》一書中頻頻出現,它有時似乎在顯示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巨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亙古蠻荒的狀態;或展示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生機,如此等等。 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的由來。

老子對“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誠信,這完全有別于那個時代視“天”和“上帝”為絕對權威的思想觀念。“道”,對老子來說,僅僅是為了徹底擺脫宗教統治而提出的一個新的根據,它比“上帝”更具權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刻的體察,這是源于他對自然界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和一種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而至。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源于一種生物學上的意義,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無論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質方面,從古迄今,都表現為一種近乎原始的依賴性,有如嬰兒之對母體。古人有云:“人窮則反本。”

這個所謂的“本”,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也就是指“自然”,這個人類和萬物的母親。屈原長詩《天問》為什麼會提出許多對宇宙天體、歷史、神話和人世方面的疑問?當他對政治前途和黑暗現實感到失望時,很自然地會產生一種對自然的返歸心態和求助愿望。

6. 老子有什麼名言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史記》載為楚國苦縣 河南鹿邑太清人,漢族人。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后被莊周發展。道家后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7. 老子思想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德經》的全部內容,主要是發揮“道”和“德”兩個名詞的涵義。老子強調“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這兩個名詞也就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對于“道”(包括“德”)的描述,多層次地剖析了宇宙、國家、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各項內涵。老子之“道”運用到社會方面就是他的政治思想;運用到人體內部就是他的修養之法。后世的許多思想家,諸如莊子、列子、葛洪等人的著作均走不出老子的思想。

老子從他的認識論出發,認為治理國家應該“無為而治”。又說“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并非什麼都不干,而是要無所為而為,也就是凡事要順乎自然。正如佛家提出的“所知障”一樣,老子也認為知識多了就要妨礙“為道”,所謂“為學日增,為道日減”,為學多了只會使事情復雜,現代社會的發展似乎越來越證明這一點。所以老子不重視為學,反而重視為道。老子指出:“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又說“絕學無憂”。所謂“為道”,就是通過冥想直接認識處于混沌狀態的“道”,如此就可減少思慮、欲望和感覺經驗,使之越少越好,即“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為道”的方法究竟如何呢?老子告訴我們:“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這種法門被道家稱為“觀止”。“觀止”的法門,向來被認為是屬于“玄學”的范圍,對此眾說紛紜,至今仍無定論。不出戶而知天下事一說,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是說不通的,然而從氣功和特異功能角度來看,卻是可以做到的。

老子主張無為,反對有為,認為有為是從無為墮落而來。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又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他認為“道”和“德”是屬于無為的范疇,仁以下是屬于有為的范疇。

老子的無為而治也稱為圣人之治。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又說:“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所尊奉的東西,如他所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向來治理天下,或者以“人”治,或者以“法”治,或者“人”“法”并治。老子主張“人”治,并給統治者提出了很高的道德標準,其實最難做到的是“不敢為天下先”。也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實在太少了。

從無為而治的觀點出發,老子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理想世界。如其所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只可惜人類社會的發展并不象老子想象中的那樣,所以說這是大勢所趨。然而老子以反向思維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其中的很多觀點成為現代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如“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等成為現代人尊奉的關于為人處世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