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家思想的名言
1、和3差不多的意思,都講的是辯證看待事物。
2、反復循環的理念,老子的思想體現的不適很多。抱歉,沒有找到這個。
3、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淮南子·繆稱訓》
有道德的人不認為小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棄它,因為小小的好事積累起來就成了大的好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節選自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題解:這篇是老子的方法論,論證柔弱勝剛強的自然辯證關系。正在生長的東西都是柔弱的東西,而走下坡路的東西都是剛強至極走向反面的東西。這是從大自然萬物的生機來說明的。所以說從趨勢看,剛強是走向死亡的道路,柔弱是萬物生存的路途。比喻之人世,社會之于國家,弱勢的一方會漸漸處于優勢,太過剛強則會走向反面,就像那些自恃強大而用兵逞強的國家一樣,會走向反面。治理國家,手段太強硬會適得其反,柔弱的政治方法才會與社會共振和諧。
淮南子》泰族篇中有“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
2. 關心老子的思想的名言
*人在生存每一瞬間,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被動工具。
——霍爾巴赫*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
——盧梭*習慣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導。 ——休謨*存在就是被感知。
——貝克萊*水是萬物之本源,萬物終歸于水。——泰勒斯 *萬物所由之而生的東西,萬物消滅后復歸于它。
——阿那克西曼德*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普羅泰戈拉 *認識錯誤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伊壁鳩魯*不能制約自己的人,不能稱之為自由的人 --畢達哥拉斯*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無論是這條河還是這個人都已經不同。”
——赫拉克利特*人生的本質在于運動,安謐寧靜就是死亡。——帕斯卡*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獸全靠自己。
——盧克萊修*目的總是為手段辯護。——馬基雅維利*如果我們過于爽快地承認失敗,就可能使自己發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于正確。
——卡爾·波普爾*知識是為了預見,預見是為了權力。——孔德*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萊布尼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當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返一無跡;不當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莊子*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驚奇是哲學家的感覺,哲學開始于驚奇。
——柏拉圖*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談論別人的隱私是最大的罪惡;不知自己過失是最大的病痛。 ——亞里士多德*給我物質,我就用它造出一個宇宙來。
——康德 *他人即地獄——薩特*使一切非理性的東西服從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規律去駕馭一切非理性的東西,這就是人的最終目的。——費希特*凡是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
——黑格爾*萬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適當的位置上。——奧古斯丁*凡是活著的就應當活下去。
——費爾巴哈*客觀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還沒有意識的詩篇——謝林*凡夫俗子只關心如何去打發時間,而略具才華的人卻考慮如何應用時間。 ——叔本華*我們喜歡別人的敬重并非因為敬重本身,而是因為人們的敬重所帶給我們的好處。
——愛爾維修*人類的生命,并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永恒。——尼采*真理是時間的產物,而不是權威的產物。
——培根*我思故我在。——笛卡兒*權利的相互轉讓就是人們所謂的契約。
——霍布斯*一切確定的皆否定。——斯賓諾莎*知識歸根結底由經驗而來。
——洛克*沒有物體,只有運動。——伯格森*一開始,問題就是要把純粹而緘默的體驗帶入到其意義的純粹表達之中。
——胡塞爾*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為思由在發生,屬于在。同時,思是在的,因為思屬于在,聽從在。
——海德格爾*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海德格爾*他人就是地獄。
——薩特*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荷爾德林*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
——維特根斯坦*人的意識屈從于物化結構。——盧卡奇*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馬克思*科學家在思想中給予我們以秩序;道德在行動中給予我們以秩序;藝術才在對可見、可觸、可聽的外觀的把握中給予我們以秩序。——卡西爾*物體的意義是通過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確定的。
——梅羅.龐蒂*憑什麼用“不結婚的男人”去定義“單身漢”。——奎因*雖然它們的屬性有賴于我們如何思考,但它們不依賴于我們所認為的這些屬性所是的東西。
——皮爾士*我不能給自己或是別人提供那種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樂。這種快樂對我來說毫無意義,我也不能圍繞它來安排自。
3. 中國古代哲學道家思想有關好學、學好的名句[正確22答]
中國近現代上有代表性的自由主義思想人物均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轉向了老子,找到了以老子代表的道家思想。
嚴復強調:“《老子》者,民!@#$^主之治之所用也。”魏源則視《道德經》為“救世之書”,曾國藩甚至提出“以老莊為體,禹墨為用”。
吳虞稱老莊為“反專!#%^制的消極革!@#&命派”。胡適特別推崇《淮南子》體現出的的治國理念,認為這一思想與現代民@¥&主政治不謀而合。
陳寅恪先生既鐘情于中國傳統又執著于自由之精神,他認為,中國民族之本位,乃道家之真精神,與西方學說相反而相成。發掘老子思想中被塵封的理性思想,從中國的傳統中找到了長期被忽略的寶貴資源,正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所應復興的對象。
4. 老子的主張和主要思想是什麼,他的名言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以“道”為本的天道觀
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認為一切由道生出。關于道,《老子》有多種解釋:其一,道的特征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其二,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其三,道是無。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在這里生于“無”即是生于“道”,“道”就是“無”。
“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法思想
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不居的。他觀察到天地間萬物萬事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例如有無、剛柔、強弱、禍福、興廢等等,它們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聯結的。所以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還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表明了對立面雙方的同一性。老子還認識到對立面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在向相反的一面轉化,他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承認轉化,但強調“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在軍事戰略戰術的運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戰術上,他主張“以奇用兵”,還要注意“將欲弱之,以固強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在戰略上,他提出“柔弱勝剛強”的指導思想,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攻堅的力量莫過于它。這種戰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驕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極大的片面性。
“虛靜”“玄鑒”的認識論
老子否認人的認識來源于感覺經驗,“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他還宣揚“滌除玄鑒”的直觀方法,教人們洗心內照。他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反對啟迪民智,要人們做到“絕圣棄智”,“絕學無憂”。他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張“常使民無知無欲”。
“小國寡民”的社會歷史觀
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他向往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認為在這種社會中人民會“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表現出復古倒退的消極思想。
5. 老子的名言有哪些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