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青年馬克思語錄

解夢佬 0

1. 電影《青年馬克思》主要講了什麼

電影《青年馬克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43134思》該片講述了1844年,年輕的馬克思在巴黎與恩格斯相識,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合作撰寫《共產黨宣言》的故事。

1843年,君主專制下的歐洲饑荒肆虐、經濟蕭條,處處危機四伏。英國的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秩序,創造出新的無產階級。

秉持博愛共產理念,工人組織陸續成立。兩名德國青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將顛覆這些組織的烏托邦思想,改造他們的斗爭及全世界的未來。

馬克思自大學畢業后,憑著犀利文筆與非凡思路迅速躍升《萊茵報》總編。然而,因他撰文抨擊普魯士國王導致報紙被迫停刊,隨后,他帶妻子遷居巴黎。

在創辦《德法年鑒》期間,馬克思結識了家境富裕的德國同鄉恩格斯。 恩格斯在英國曼徹斯特經營紡織工廠,擁有卓越手腕與經濟知識。

他的出現,于金錢、于學識,都大大支持了馬克思的思想實踐。后來,兩人受托起草“正義者同盟”規章,一同完成了經典政治文獻《共產黨宣言》。

一位困苦拮據仍不改其志,一位含著金湯匙又滿懷抱負。時代青年的聚首,即將讓全世界風云變色。

擴展資料 《青年馬克思》是拉烏爾·佩克執導的傳記影片,由奧古斯特·迪赫、斯特凡·科納斯克、薇姬·克里普斯主演,于2017年2月12日在德國柏林電影節上映,2018年5月5日在中國上映 。 角色信息: (1)卡爾·馬克思,青年革命者。

在《萊茵報》因撰文抨擊普魯士被迫停刊后,他和妻女遷居巴黎,生活十分拮據。即便如此,他仍堅持斗爭。

在巴黎期間,他與恩格斯相識,雖然一開始稱對方是“門外漢”,但十分贊賞恩格斯所寫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二人成為革命同志并結下深厚友情。 (2)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富家公子,其父在英國擁有多家紡織廠。

但他作為父親工廠的代理人,對父親剝削工人階級的行為極其不滿。被民主主義的政治思想所吸引的他,深入工人階級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完成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以此為契機與馬克思成為朋友。

不僅與馬克思互為精神支柱,更為馬克思提供了經濟支援。 (3)燕妮·馮·韋斯特倫·馬克思,出身自德國名門望族,卻義無反顧地愛上了馬克思這個“無宗教信仰的猶太男孩”。

即便婚后的生活再艱苦,她也沒有向家里要一分錢。她具有非凡的思想境界,對馬克思的革命思想有著深刻的理解。

(4)瑪麗·伯恩斯,來自愛爾蘭的紗廠女工,愛憎分明,爭強好勝,積極投身于工人運動。在恩格斯父親的工廠工作時與恩格斯相識,后來與他結為夫婦。

幫助恩格斯與正義者同為盟取得聯系,對恩格斯的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青年馬克思》。

2. 電影《青年馬克思》為何受年輕觀眾追捧

優秀的影視作品不僅要生動,而且還能讓觀眾在享受視聽盛宴之余,獲得精神上的啟迪和鼓舞。北京理工大學學生王一川觀看了電影《青年馬克思》后了解到,馬克思歷經多次驅逐,顛沛流離,貧困潦倒,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但即使如此,他仍然在為那崇高的目標而不懈奮斗。“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讓我深受感動,馬克思是我們這一代正在奮斗的青年人的榜樣。”王一川說。

“當我們回顧馬克思一生踐行‘為人類而工作’的理想信念時,就能進一步理解‘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深刻含義。”第80集團軍某旅、火箭軍某訓練區、聯勤保障部隊某部結合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組織官兵在訓練間隙收看了紀錄片《不朽的馬克思》。看完該片后,年輕的官兵們深刻感到:“只有持續唱響新時代的強軍戰歌,不斷鑄牢強軍之魂、聚力強軍之要、夯實強軍之基,才能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

清華大學助理教授龍治銘曾在法國求學8年,在收看了節目《馬克思是對的》后,他深有感觸。他說:“作為青年學者,我們應該學習馬克思的治學精神,以更開闊的視野,更嚴謹的態度,充分汲取其他學科的先進成果,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更加深入研究中國問題,讓更多人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喜愛中國。”來源:光明日報

3. 青年馬克思百團大戰影評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在公司團委的組織之下,我們青年團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來到千金影院觀看了抗戰大片——《百團大戰》。

影片開始講述了百團大戰的背景:國民黨在抗戰正面戰場上節節敗退(本片以張自忠將軍的抗戰失敗體現),日軍步步緊逼,同時中國共產黨也被日軍重重包圍,日軍企圖以鐵路、公路等交通線為依托,對華北地區的抗日力量連續發動大規模掃蕩,并在荒原挖溝筑堡試圖阻礙抗日力量的進攻,實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據點為鎖"的"囚籠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漸縮小抗日力量,中國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我黨為了粉碎敵人的"囚籠政策",鼓舞中國人民的抗日士氣,在彭德懷和左權的指揮下發動了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節奏很快,一場接一場的戰役,硝煙四起,給人高度的緊張感。以下幾個畫面給了我深刻的印象: 一,搶鐵道閘。

八路軍為了用火車撞毀日軍的鐵軌車,須將火車扳至與鐵軌車同一軌道上,我軍戰士一個接一個的沖上去扳閘門,一個接一個的犧牲了,但戰士們沒有一個害怕的,毫不猶豫的往上沖,最后雖然成功了,但在鐵道閘下犧牲的戰士尸體已堆積如山。正是中國人民的這種保衛家園,寧死不屈的精神,正是他們的不屈不饒,浴血奮戰,才有了我們后來的抗戰勝利。

二,老百姓的后方援助。八路軍在抗戰途中,一路得到老百姓的援助,就連80幾歲的老奶奶都在后方拉鞋底,搞紡織,為戰場上的將士送去溫暖。

自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國共產黨的抗戰勝利,與廣大百姓的援助是密不可分的。 三,毛主席穿著打補丁的戰服。

影片中有一個畫面是毛主席穿著一件打補丁的衣服,嘴里含著一個陳舊的煙斗站在大西北的窯洞口,與畫面中蔣介石穿著華麗的國民軍服,站在豪華的歐式別墅里形成鮮明的對比。引人深思的是:為什麼國民軍擁有那麼優厚的資源和財產,卻失敗了?其實艱苦的條件并不能打擊人的斗志,只要團結一心,斗志昂揚,光明就在前方。

四,彭德懷和戰士一起戰斗。 在影片最后一場戰役中,彭德懷拿著望遠鏡在戰場指揮作戰,左權勸了多次,他都不愿意離開,他說"戰士們在哪,我就在哪,我得和戰士們在一起".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就是永遠和戰士們同吃同住,沒有階級之分,深得戰士之心。

五,毛主席說彭德懷也該瞇一會了。毛主席在彭德懷打了一場仗之后,需要發一個電報給彭總,他叮囑下屬"一定要12點之后才發,彭德懷也該睡一覺了".領導永遠站在下屬的立場思考問題,考慮下屬的感受,才使得下屬永遠忠誠于您。

顯示出我黨領導人的智慧和胸懷。 六,繳獲的裝甲車成為廢品。

影片中在一場戰役中我軍繳獲了一輛裝甲車,請示團長怎麼辦?團長說"沒有子彈,這東西就是一堆廢鐵,炸了吧!"可見當時中國武器的落后,但是我們用小步槍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可見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光明終將到來。 影片的結尾講了《百團大戰》的歷史意義: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它打出了敵后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

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更好的認識和平的珍貴。我們應始終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經過了70年,中國現在已經國富民強,科技發達,擁有了先進的武器和武裝設備。但"和平與發展"一直是時代的主題,也始終是我國一直堅持的發展方向。

我國一直堅信"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4. 青年馬克思的理想是什麼

青年馬克思的理想是目標始終如一、追求真理、對幸福的理解是斗爭。

馬克思畢生的使命,就是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馬克思是堅決的、熱情的、頑強的,正如馬克思自己所說的:“我必須不辭艱苦地始終追隨我的目的。”

這個目的就是真理。 馬克思是德國的思想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和社會學家。

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擴展資料: 馬克思語錄 1、思考一切。

2、如果斗爭是在極順利的成功機會的條件下才著手進行,那麼創造世界歷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3、書是我的奴隸,應該服從我的意志,供我使用。

4、不學無術,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無所幫助,也不會帶來利益。 5、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

科學是奧妙無窮的。 6、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里任何怯懦都無濟于事。

7、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艱險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