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牧清明詩中“杏花村”的意思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
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_古詩文網作者: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品名稱:清明創作年代:唐代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作者:杜牧詞句注釋⑴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
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⑵紛紛:形容多。
⑶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
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⑷借問:請問。
⑸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
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2] 白話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創作背景編輯此詩首見于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注明出唐詩,后依次見于《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托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
《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
2. 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是指哪里
今爭議點在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和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之中。
池州秀山門外的杏花村,原只不過是幾間“淪為荒煙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無名氣可言。正是杜牧的詩名和他這首千古絕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飲譽天下。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號乳山)的七絕,抒出了千百年來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詩曰:“郡樓高出秀山門,古跡今時不可論。杜牧當年有名句,獨唱城外杏花村”(引自清《杏花村志》卷五)。
酒都杏花村,位于山西省汾陽市城北的307國道北側,有青銀高速公路過境,國家級東西鐵路干線太中銀鐵路在這里建有客貨兩用站和大型集裝箱貨場,交通非常便利。以汾酒聞名天下。
擴展資料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803-約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詩人。人們把他和杜甫并提,稱他為“小杜”,稱杜甫為“老杜”。“小杜”有才華,有抱負,寫詩喜歡評今論古,抒發軍事、政治見解。他有不少描寫山水風光的小詩,名朗秀麗,清新自然,深受讀者喜愛。
參考資料清明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_百度百科
3. 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是指哪里
通常我們認為“杏花村”泛指酒肆。
一定要問在哪里的話,有好多“杏花村”呢。
一、在山東省水泊梁山黑風、南崖下的「杏花村」。據傳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問祖堂石窟」便在村上。還有「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常來此飲酒,素有「杏花飛霞」之稱。
二、在山西省汾陽縣城北三十里處的「杏花村」。村子小,人口少,除了耕作之外,都是釀酒(汾酒)的好手。唐代即馳名遠近,也靠名將郭子儀(出生地)的受人景仰,又說因杜牧的詩,而吸引多數人的注意。
三、在湖北省麻城縣古鎮岐亭附近的「杏花村」。當地酒店非常有名。流傳有民謠:「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杜牧被貶為黃州刺史時,常到此買酒澆愁。
四、在江蘇省徐州豐縣東二十里的「杏花村」。蘇東坡任徐州知府時,曾到此勸農,有詩句「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耕曾入杏花村。」(朱陳村在徐州豐縣),進一步傳說杜牧住在揚州很久,到過朱陳村。
五、在南京城西南陽鳳凰臺一帶的金陵「杏花村」。地臨郊外,層巒疊翠,河水匝繞,下為秦淮。由於風景旖旎,文人雅士喜歡痛飲盤桓。《金陵歷代名勝志》載有「杜牧沽酒處」,并附清人陳退庵詩云:「江南春雨夢無痕,沽酒旗亭白下門,一自樊川題句后,至今人說杏花村。」
六、在安徽省貴池縣城西郊的一座「杏花村」。為隋唐時產酒盛地,以「杏花大麴」(麴=麥曲)譽滿江南。《江南通志》記池州「杏花村在府秀山門外里許,因唐杜牧詩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得名。」清人周疆的〈筑杏花亭碑記〉也說:「自杜牧之清明詩后,村以杏花名。」
山西汾陽縣杏花村最可信吧。
4. 在杜牧《清明》詩中牧童遙指杏花村,這個杏花村在什麼地方
杏花村在江西省上饒市玉山冰溪鎮。
吳行固老先生認為,《玉山縣志》屬正史,由官府編纂,知縣主持,專職史官撰寫,報朝廷御覽后收存。所以真實可靠。
在《清康熙玉山縣志》上還記載: “杏花村在縣治西隅,其地臨溪多杏花,故名。舊有歌館酒樓,而舟楫多泊其下,古人詩曰: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正指此也。” 這一路原來有好多杏樹,以后就慢慢慢慢不種了。
吳行固非常堅定地說,縱觀全國各地有關“杏花村”的史料,作如此肯定敘述與具體地域描寫的,絕無僅有,獨一無二,所以玉山冰溪鎮的“杏花村”就是杜牧詩中的杏花村毋容置疑。 擴展資料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晚唐詩人杜牧的這首千古絕唱中的杏花村究竟所指何處,一千多年來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近日,畢業于江西師范大學的66歲玉山縣委辦公室退休干部吳行固說,他有充足的證據可以證明杜牧詩作中的杏花村位于玉山冰溪旁,而千年前的杏花村如今還留下了老杏樹、杏花橋、杏花門等古跡。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杏花村。
5.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803-約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詩人.人們把他和杜甫并提,稱他為“小杜”,稱杜甫為“老杜”.“小杜”有才華,有抱負,寫詩喜歡評今論古,抒發軍事、政治見解.他有不少描寫山水風光的小詩,名朗秀麗,清新自然,深受讀者喜愛. ①清明――我國傳統的掃墓節日,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斷魂――形容愁苦極深,好像神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③借部――請問.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里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這首小詩,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活靈尖現的雨中問路圖.小牧童的熱情指引,自然會叫詩人道謝連聲;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詩人心頭喚起許多暖意。
6. 杜牧清明詩中“杏花村”的意思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_古詩文網
作者: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品名稱:清明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者:杜牧
詞句注釋
⑴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⑵紛紛:形容多。
⑶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⑷借問:請問。
⑸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2]
白話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創作背景
編輯
此詩首見于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注明出唐詩,后依次見于《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托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
7.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誰能幫我解釋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 ,這一天 ,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游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 .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濕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明了上句詩人問路的對象 ,“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凄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后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后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8. 唐代杜牧《清明》詩中提到的杏花村究竟為現今眾多杏花村中的哪一個
山西杏花村 在汾陽縣東部,自北朝以來,就以產“汾酒”著名。
個人認為是這個。不過還有其他學者的爭論,列舉如下: 山東杏花村 位于水滸英雄故地的梁山腳下,此處杏、桃、柿、梨間植,綿延十余里,村民散居其中,這便是《水滸傳》中的“十里杏花村”。
徐州杏花村 在江蘇徐州豐縣,宋朝大文學家蘇軾有《朱陳村嫁娶圖》詩作一首,詩云:“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農曾入杏花村。” 湖北杏花村 歷史上也以產酒聞名。
有人認為“杜詩”中的“杏花村”,就是指湖北麻城杏花村,理由是杜牧曾任黃州刺史,亦有可能到麻城飲酒。 南京杏花村 位于南京城西南隅新橋西信府河、鳳凰臺一帶,此處崗巒疊翠,綠色環繞,前臨大江,下為秦淮,歷來是風景名勝之地,又稱“金陵杏花村”。
安徽杏花村 位于貴池縣城之西,素以產酒聞名。據傳,杜牧任池州刺史時,常來飲酒。
而且,“清明時節雨紛紛”寫的是江南景色,與安徽貴池天氣相符,所以此處最有可能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