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詩清明的杏花村在哪里

解夢佬 0

1.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朝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詩,在千百年來流傳不衰的同時,也留給后人一個深深的疑問,詩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現有爭議的關于“杏花村”歸屬地主要集中在三個地方(山西汾陽、安徽貴池、以及江蘇豐縣)。

翻遍歷史學家繆鉞編著的《杜牧年譜》,都沒有找到杜牧到過山西的足跡。杜牧在池州待了兩年,作為地方最高長官,還不至于冒雨跑到荒郊野外找酒喝。

如果此詩作于杜牧從湖北黃州轉任安徽池州的路上,即會昌四年的九月份,則在時間上與“清明時節”不符。杜牧曾三次經過江蘇豐縣,但豐縣一帶自古以來只有一個“張杏村”,且向來不產酒。

三處呼聲較高的“杏花村”,都因證據不足紛紛落榜。那麼,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到底是實是虛?在翻閱唐詩宋詞過程中,似乎找到了答案。

“杏花村”是唐宋詩詞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個字眼。如唐詩中有“薄煙楊柳路,微雨杏花村”、“雨干楊柳渡,山熱杏花村”、“晚風楊葉社,寒食杏花村”,宋詞中有“酒旗漁市,冷落杏花村”、“羅浮夢覺,步芳影、如宿杏花村”等等。

其中的“杏花村”,均泛指杏花盛開的村莊。 類似于“杏花村”的白描手法,比較常見的還有“黃葉村”、“綠楊村”、“菊花村”、“葦花村”、“夕陽村”等等。

細細品味,這些村名的意境并不比“杏花村”差,但因杜牧名氣太大,且詩中有“酒”字,所以關于“杏花村”商標、歸屬地的問題才會引起激烈爭論。 古人作詩填詞時,貴含蓄、忌直白,尤其是在涉及村名、地名的時候,往往以自然景觀、人文特色,甚至自己的某種意境來替代。

所以,杜牧詩中的“杏花村”,應該是詩人看到或想像中的一個開滿杏花的村莊。《四庫全書·杏花村志》中則點明:“杜牧……‘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蓋泛言風景之詞,必以一村以實之,則話句反為滯相矣!” 杜牧的詩,既豪放曠達,又深沉悲慨;既風華流美,又神韻疏朗。

這種獨特的詩文風貌,既彰顯了詩人不凡的功底,也反映了詩人矛盾的一生。杜牧胸懷抱負,自詡有“濟世之才”,但仕途上的不得志,卻讓他感到悲涼無奈。

《清明》一詩,表象寫景,實則抒情。“雨紛紛”、“斷魂”和“酒家”,道出了詩人一直不被重用的愁緒和低靡;用“杏花”收尾,卻反映了詩人對政治春天的憧憬和期待。

“遙指”二字極其傳神,點明那個理想的、縹緲的“杏花村”,原本只在詩人的心中。

2.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朝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詩,在千百年來流傳不衰的同時,也留給后人一個深深的疑問,詩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現有爭議的關于“杏花村”歸屬地主要集中在三個地方(山西汾陽、安徽貴池、以及江蘇豐縣)。

翻遍歷史學家繆鉞編著的《杜牧年譜》,都沒有找到杜牧到過山西的足跡。杜牧在池州待了兩年,作為地方最高長官,還不至于冒雨跑到荒郊野外找酒喝。如果此詩作于杜牧從湖北黃州轉任安徽池州的路上,即會昌四年的九月份,則在時間上與“清明時節”不符。杜牧曾三次經過江蘇豐縣,但豐縣一帶自古以來只有一個“張杏村”,且向來不產酒。

三處呼聲較高的“杏花村”,都因證據不足紛紛落榜。那麼,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到底是實是虛?在翻閱唐詩宋詞過程中,似乎找到了答案。“杏花村”是唐宋詩詞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個字眼。如唐詩中有“薄煙楊柳路,微雨杏花村”、“雨干楊柳渡,山熱杏花村”、“晚風楊葉社,寒食杏花村”,宋詞中有“酒旗漁市,冷落杏花村”、“羅浮夢覺,步芳影、如宿杏花村”等等。其中的“杏花村”,均泛指杏花盛開的村莊。

類似于“杏花村”的白描手法,比較常見的還有“黃葉村”、“綠楊村”、“菊花村”、“葦花村”、“夕陽村”等等。細細品味,這些村名的意境并不比“杏花村”差,但因杜牧名氣太大,且詩中有“酒”字,所以關于“杏花村”商標、歸屬地的問題才會引起激烈爭論。

古人作詩填詞時,貴含蓄、忌直白,尤其是在涉及村名、地名的時候,往往以自然景觀、人文特色,甚至自己的某種意境來替代。所以,杜牧詩中的“杏花村”,應該是詩人看到或想像中的一個開滿杏花的村莊。《四庫全書·杏花村志》中則點明:“杜牧……‘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蓋泛言風景之詞,必以一村以實之,則話句反為滯相矣!”

杜牧的詩,既豪放曠達,又深沉悲慨;既風華流美,又神韻疏朗。這種獨特的詩文風貌,既彰顯了詩人不凡的功底,也反映了詩人矛盾的一生。杜牧胸懷抱負,自詡有“濟世之才”,但仕途上的不得志,卻讓他感到悲涼無奈。《清明》一詩,表象寫景,實則抒情。“雨紛紛”、“斷魂”和“酒家”,道出了詩人一直不被重用的愁緒和低靡;用“杏花”收尾,卻反映了詩人對政治春天的憧憬和期待。“遙指”二字極其傳神,點明那個理想的、縹緲的“杏花村”,原本只在詩人的心中。

3.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

二○○四年清明節前后,安徽青年詩人芮武邀我去安徽池州參加一個筆會。

我先在安慶下火車,然后打了一輛出租車,搭乘輪渡過長江,對岸就是池州了。 輪船把十幾輛汽車載運到對岸,只花了二十分鐘。

出租車司機跟我聊天,問我是否來過池州。我說沒來過。

他見我戴副眼鏡,像個讀書人,大概為了拉近距離,就提了個文雅的問題:“你一定聽說過杜牧吧?” “是唐朝的那個詩人嗎?”我沒想到司機也知道杜牧。 “對呀,就是寫‘清明時節雨紛紛’的那個。

而且告訴你吧,那首詩就是為咱池州寫的。” “照你這麼說,杏花村在池州?”說實話,在此之前,我還一直以為杏花村在山西呢,因為汾酒里有一種品牌就叫杏花村。

“杏花村在池州城西。那兒有一口古井,杜牧喝的酒就是這井水釀造的。”

司機見我對此很有興趣,又說,“我拉你去看一眼吧,反正是順道。” 我沒有表示反對,肚子里的那點文學情懷已經被調動起來了。

此時正逢清明時節,皖南大地開滿一片又一片金燦燦的油菜花,恰巧又剛下過一場春雨,我仿佛成了遠道而來的杜牧的化身,而出租車司機,成了當代指路的牧童,他要領我去杏花村呢。那個著名的村落,恐怕也正在杏花的掩映下等著我呢。

我來之前還納悶這個旅游筆會干嘛要選擇偏僻的池州召開,聽司機這一介紹,全明白了。 我顧不上先去大九華賓館投宿,而徑直參觀了一番當地人修建的杏花村古井文化園(屬于杏花村復建工程的一部分),了解到杜牧確實曾在晚唐會昌四年至六年(公元844-846年)出任池州刺史,那段時間還寫出大量詩篇,其中的《清明》就是這位地方官春游城西杏花村所得:“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向牧童打聽哪兒有酒賣,一首千古絕唱已屏住呼吸隱藏在杏花叢中等著他來摘取。

他不僅應該感激牧童,更要感謝美酒。酒是唐朝詩人們靈感的催化劑,浩如煙海的全唐詩,有一大半都散發著酒的香氣。

唐朝文學藝術的興旺,似乎應歸功于詩與酒的聯姻。 與李白相比,杜牧至少還算比較清醒的詩人,但他畢竟做過“十年一覺揚州夢”。

他來池州,是在夢醒之前,還是夢醒之后呢?他冒著迷蒙細雨走向杏花村,他的名字,就注定將跟李白一樣,不僅載入中國的詩史,還將載入酒史,連山西的酒廠都要借助他的詩句打廣告呢。 我喝過山西的杏花村酒,味道確實不錯。

我也跟許多人一樣,誤以為杜牧是在山西寫下《清明》的。直到今天才知道,杏花村至少有兩個,而安徽的這一個,才是最正宗的,它是杜牧那首詩的發源地。

我在園內找到了那口唐代古井,又稱“黃公井”、“香泉井”。杜牧寫《清明》時喝的酒,就是一位姓黃的老漢釀造的,他當時是這口井的主人。

清撣輔側恍乇喝岔桶唱垃光緒時《貴池縣志》記載:“杏花村香泉井,相傳香泉似酒,汲之不竭。”我俯身井圈低頭看了看,井水至今未枯。

可別小瞧了這口不起眼的老井,里面不僅有酒,還有詩啊。 杜牧是杏花村的一位偉大的過客,他僅僅留下一首詩,就使一個村莊出名了。

緊挨著黃公井,現建有一座釀酒坊,使整個院落都彌漫著酒香。旁邊還有黃公酒壚,銷售新出爐的黃公酒。

我踱進去喝了一杯,又買了兩小壇,準備帶回北方送給一位善飲的詩友。 唉,酒不醉人人自醉嘛!我通過一杯酒而夢回唐朝,對唐朝充滿了遐想。

杏花村本地也出過名人。清代貴池杏花村人郎遂,歷經十一年編輯出《杏花村志》十二卷,是唯一一部被收入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獻《四庫全書》的村志,因而杏花村是全國唯一以村建志的村,又被稱為“天下第一詩村”。

《杏花村志》中不僅對杏花村的歷史、風俗、景物進行詳盡描繪,還收錄自唐至清歷代詩人描寫杏花村的古詩文千余篇。 在杏花村,我不禁想到這樣的問題:究竟酒是詩的媒人?抑或詩是酒的媒人? 杜牧,是使杏花村聲名遠播的一個大媒人。

4.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在那】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晚唐著名詩人杜牧特寫的七絕《清明》,膾炙人口,歷來受人稱道.但詩中的“杏花村”卻眾說紛紜,或云在山西的汾陽,或云在安徽的池州貴池.其實,這“杏花村”卻是在齊安(今湖北黃州)的麻城縣古鎮歧亭之旁.歧亭處于洛陽至黃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來的古城,據光緒三年編輯的《麻城縣志》載,這里于宋文帝元熹中置赤亭縣,梁置歧亭縣(為十八蠻縣之一),“古赤這后為歧亭,在光黃之交,為守淮重鎮.”還載《唐書地理志》云:“麻城屬黃州齊安州.”又《讀史方輿紀要》云:“歧亭在縣西七十里,齊梁間為歧亭縣,變是蠻縣之一,今為歧亭鎮.明嘉靖中初高郡丞于此.”《黃州府志》載:“武德三年,以縣置亭州.又析置陽城縣.八年州廢,歸陽城縣.元和三年(按:應是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歸入黃岡.建中三年(按:應是元和三年,即公元809年)復置.宋因之.元屬黃州路.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折姜家畈地置黃安縣治.”由此可見,古鎮歧亭歷來是政治、經濟、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現在,仍扼守漢麻公路,處于麻城、新洲(原屬黃岡)、黃陂、紅安四縣交界處.《黃州府志》還載:“杏花村在歧亭鎮北五里處,因是交通要道,杜牧過此賦詩,是很自然的事情.。

5.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在那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晚唐著名詩人杜牧特寫的七絕《清明》,膾炙人口,歷來受人稱道。

但詩中的“杏花村”卻眾說紛紜,或云在山西的汾陽,或云在安徽的池州貴池。其實,這“杏花村”卻是在齊安(今湖北黃州)的麻城縣古鎮歧亭之旁。

歧亭處于洛陽至黃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來的古城,據光緒三年編輯的《麻城縣志》載,這里于宋文帝元熹中置赤亭縣,梁置歧亭縣(為十八蠻縣之一),“古赤這后為歧亭,在光黃之交,為守淮重鎮。”還載《唐書地理志》云:“麻城屬黃州齊安州。”

又《讀史方輿紀要》云:“歧亭在縣西七十里,齊梁間為歧亭縣,變是蠻縣之一,今為歧亭鎮。明嘉靖中初高郡丞于此。”

《黃州府志》載:“武德三年,以縣置亭州。又析置陽城縣。

八年州廢,歸陽城縣。元和三年(按:應是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歸入黃岡。

建中三年(按:應是元和三年,即公元809年)復置。宋因之。

元屬黃州路。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折姜家畈地置黃安縣治。”

由此可見,古鎮歧亭歷來是政治、經濟、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現在,仍扼守漢麻公路,處于麻城、新洲(原屬黃岡)、黃陂、紅安四縣交界處。

《黃州府志》還載:“杏花村在歧亭鎮北五里處,因是交通要道,杜牧過此賦詩,是很自然的事情。

6. 清明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便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詩來,但詩中所指的“杏花村”究竟在哪里呢?據專家們尋查考證,我國有80多個“杏花村”,其中最著名的有6個。

山西杏花村 在汾陽縣東部,從南北朝以來,就以產“汾酒”著名,唐代最興旺時,全村有72家燒酒作坊。這里有歷代文人雅士盛贊佳釀的題詩碑刻。

山東杏花村 就在水滸傳英雄故地的梁山腳下,杏桃柿梨間植,村民散居其中。每當陽春時節,滿村杏花怒放,有“杏林飛霞”之稱。

江蘇杏花村 位于南京城西南隅新橋西信府河、鳳凰臺一帶。這里崗巒疊翠,綠水環繞,前臨大江,下靠秦淮,歷來為南京的風景名勝之地,又稱“金陵杏花村”。

江蘇徐州杏花村 在徐州豐縣,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朱陳村嫁娶圖》詩云:“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農曾入杏花村。”

湖北杏花村 歷史上也是以產酒聞名天下,有人認為,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就是指湖北麻城縣岐亭附近的杏花村,當地有一首民謠道:“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中有美人。”

安徽杏花村 位于長江南岸的貴池縣城之西,向以產酒名聞遐邇。據傳,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常來這里飲酒。因此,有人認為,這里才是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理由有二:一是從詩的內容來看,“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寫江南景色,與貴池天氣可謂完全相符;二是有志書記載,貴池地方志上說杏花村“十里杏花,十里酒肆”,酒家首推“黃公酒壚”,并稱牧童遙指的就是這一家酒店。

7. 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杏花村"在哪里

一 據專家學者考證,即晚唐詩人杜牧《清明》詩中所寫的杏花村。

這是一座文化名村,風景幽美,楊柳依依,小橋流水,樵歌牧唱,分外誘人。隨著歷代文人的吟詠,早已聞名遐邇。北宋蘇軾貶謫黃州路經此處,意外地見到了隱居于此的友人陳季常。從此,他三次來杏花村飲酒賦詩,尤其是他撰寫的《方山子傳》,將此處記入其中,膾炙人口,流傳千古。明清詩人也多有詩賦。清乾隆皇帝曾御賜巨匾“杏花古剎”于村廟。

杏花村處在106國道和京廣—京九漢麻聯絡線旁,民風淳樸,好客多禮,村民住房仍保持著古代建筑的風格。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晚唐著名詩人枚特寫的七絕《清明》,膾炙人口,歷來受人稱道。但詩中的“杏花村”卻眾說紛紜,或云在山西的汾陽,或云在安徽的貴池。其實,這“杏花村”卻是在齊安(湖北黃州)的麻城縣古鎮歧亭之旁。

歧亭處于洛陽至黃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來的古城,據光緒三年編輯的《麻城縣志》載,這里于宋文帝元熹中置赤亭縣,梁置歧亭縣(為十八蠻縣之一),“古赤這后為歧亭,在光黃之交,為守淮重鎮。”還載《唐書地理志》云:“麻城屬黃州齊安州。”又《讀史方輿紀要》云:“歧亭在縣西七十里,齊梁間為歧亭縣,變是蠻縣之一,今為歧亭鎮。明嘉靖中初高郡丞于此。”《黃州府志》載:“武德三年,以縣置亭州。又析置陽城縣。八年州廢,歸陽城縣。元和三年(按:應是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歸入黃岡。建中三年(按:應是元和三年,即公元809年)復置。宋因之。元屬黃州路。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折姜家畈地置黃安縣治。”由此可見,古鎮歧亭歷來是政治、經濟、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現在,仍扼守漢麻公路,處于麻城、新洲(原屬黃岡)、黃陂、紅安四縣交界處。《黃州府志》還載:“杏花村在歧亭鎮北五里處,因是交通要道,杜牧過此賦詩,是很自然的事情。

杜牧是否到過這里呢?有詩有證。請看《題木蘭廟》:“彎弓片戰作男兒,夢里曾強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這是杜牧任黃州刺史時登木蘭山(當時屬齊安郡,今為武漢黃陂縣)為木蘭廟所題的詩。杜牧從黃州到木蘭山,必定此過杏花會。杜牧清明而遇雨,想借酒消憂解乏,正是這里,宋代蘇軾謫遷黃州,也曾路過這里,與隱居在杏花村的舊友陳季常邂逅。

杏花村是有“酒家”的,這里流傳的民諺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據《麻城縣志前編》(卷之三)載,這里的酒是與眾不同的“水酒”(又名“黃酒”)“純以糯米釀者,其曲內無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凈余滓,入瓷甕固封貯之,經年色黃,味尤美。”這種醇酒方法流傳至今,是麻城特有美酒。據《復齋漫錄》記載,就在杜牧到杏花村之后的二三年左右,宋代詞人謝無逸也路過里,并于杏花村驛避上題《江城子》一首:“杏花村里酒旗風,煙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橫,楊柳陰濃……”這與“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景色,是何其相似啊!

二 唐朝詩人杜牧在《清明》詩中寫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今人們對杏花村在何處頗有爭議。但宋代詩人蘇東坡,在任徐州知州后曾寫下:“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農曾入杏花村”的詩句,對豐縣的杏花村作了注明。明《豐縣志》載:杏花村按《古今詩話》:徐州古豐縣有杏花村,東去二十里。據民國時任教于史店(今華山鎮史店村)的尹子卿先生在講杜牧詩杏花村時講,杏花村即本村,村中老人講,明末村中仍有酒簾高懸,酒館羅布。盛時有99家酒罏 ,村中央一條南北大路,系當年99家酒罏云集之區。1580年任豐縣令的莊誠曾寫道:“斷魂昔日尋沽處,異代而今尚有碑。勝地古來猶有跡,行人今去幾多時。年年二月過春雨,日日斜陽照酒旗。好問東風乘一便,牧童歌里泛清卮。”村中杏花一直繁茂,直到民國末年,每值春二三月,杏花盛開,新雨過后,妖艷欲滴,仍令人心醉不已,平添幾許春光。

8. 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是指哪里

通常我們認為“杏花村”泛指酒肆。

一定要問在哪里的話,有好多“杏花村”呢。

一、在山東省水泊梁山黑風、南崖下的「杏花村」。據傳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問祖堂石窟」便在村上。還有「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常來此飲酒,素有「杏花飛霞」之稱。

二、在山西省汾陽縣城北三十里處的「杏花村」。村子小,人口少,除了耕作之外,都是釀酒(汾酒)的好手。唐代即馳名遠近,也靠名將郭子儀(出生地)的受人景仰,又說因杜牧的詩,而吸引多數人的注意。

三、在湖北省麻城縣古鎮岐亭附近的「杏花村」。當地酒店非常有名。流傳有民謠:「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杜牧被貶為黃州刺史時,常到此買酒澆愁。

四、在江蘇省徐州豐縣東二十里的「杏花村」。蘇東坡任徐州知府時,曾到此勸農,有詩句「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耕曾入杏花村。」(朱陳村在徐州豐縣),進一步傳說杜牧住在揚州很久,到過朱陳村。

五、在南京城西南陽鳳凰臺一帶的金陵「杏花村」。地臨郊外,層巒疊翠,河水匝繞,下為秦淮。由於風景旖旎,文人雅士喜歡痛飲盤桓。《金陵歷代名勝志》載有「杜牧沽酒處」,并附清人陳退庵詩云:「江南春雨夢無痕,沽酒旗亭白下門,一自樊川題句后,至今人說杏花村。」

六、在安徽省貴池縣城西郊的一座「杏花村」。為隋唐時產酒盛地,以「杏花大麴」(麴=麥曲)譽滿江南。《江南通志》記池州「杏花村在府秀山門外里許,因唐杜牧詩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得名。」清人周疆的〈筑杏花亭碑記〉也說:「自杜牧之清明詩后,村以杏花名。」

山西汾陽縣杏花村最可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