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在哪里

解夢佬 0

1. 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是指哪里

今爭議點在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和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之中。

池州秀山門外的杏花村,原只不過是幾間“淪為荒煙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無名氣可言。正是杜牧的詩名和他這首千古絕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飲譽天下。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號乳山)的七絕,抒出了千百年來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詩曰:“郡樓高出秀山門,古跡今時不可論。杜牧當年有名句,獨唱城外杏花村”(引自清《杏花村志》卷五)。

酒都杏花村,位于山西省汾陽市城北的307國道北側,有青銀高速公路過境,國家級東西鐵路干線太中銀鐵路在這里建有客貨兩用站和大型集裝箱貨場,交通非常便利。以汾酒聞名天下。

擴展資料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803-約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詩人。人們把他和杜甫并提,稱他為“小杜”,稱杜甫為“老杜”。“小杜”有才華,有抱負,寫詩喜歡評今論古,抒發軍事、政治見解。他有不少描寫山水風光的小詩,名朗秀麗,清新自然,深受讀者喜愛。

參考資料清明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_百度百科

2. 在杜牧《清明》詩中牧童遙指杏花村,這個杏花村在什麼地方

杏花村在江西省上饒市玉山冰溪鎮。

吳行固老先生認為,《玉山縣志》屬正史,由官府編纂,知縣主持,專職史官撰寫,報朝廷御覽后收存。所以真實可靠。

在《清康熙玉山縣志》上還記載: “杏花村在縣治西隅,其地臨溪多杏花,故名。舊有歌館酒樓,而舟楫多泊其下,古人詩曰: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正指此也。” 這一路原來有好多杏樹,以后就慢慢慢慢不種了。

吳行固非常堅定地說,縱觀全國各地有關“杏花村”的史料,作如此肯定敘述與具體地域描寫的,絕無僅有,獨一無二,所以玉山冰溪鎮的“杏花村”就是杜牧詩中的杏花村毋容置疑。 擴展資料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晚唐詩人杜牧的這首千古絕唱中的杏花村究竟所指何處,一千多年來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近日,畢業于江西師范大學的66歲玉山縣委辦公室退休干部吳行固說,他有充足的證據可以證明杜牧詩作中的杏花村位于玉山冰溪旁,而千年前的杏花村如今還留下了老杏樹、杏花橋、杏花門等古跡。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杏花村。

3. 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是指哪里

通常我們認為“杏花村”泛指酒肆。

一定要問在哪里的話,有好多“杏花村”呢。

一、在山東省水泊梁山黑風、南崖下的「杏花村」。據傳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問祖堂石窟」便在村上。還有「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常來此飲酒,素有「杏花飛霞」之稱。

二、在山西省汾陽縣城北三十里處的「杏花村」。村子小,人口少,除了耕作之外,都是釀酒(汾酒)的好手。唐代即馳名遠近,也靠名將郭子儀(出生地)的受人景仰,又說因杜牧的詩,而吸引多數人的注意。

三、在湖北省麻城縣古鎮岐亭附近的「杏花村」。當地酒店非常有名。流傳有民謠:「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杜牧被貶為黃州刺史時,常到此買酒澆愁。

四、在江蘇省徐州豐縣東二十里的「杏花村」。蘇東坡任徐州知府時,曾到此勸農,有詩句「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耕曾入杏花村。」(朱陳村在徐州豐縣),進一步傳說杜牧住在揚州很久,到過朱陳村。

五、在南京城西南陽鳳凰臺一帶的金陵「杏花村」。地臨郊外,層巒疊翠,河水匝繞,下為秦淮。由於風景旖旎,文人雅士喜歡痛飲盤桓。《金陵歷代名勝志》載有「杜牧沽酒處」,并附清人陳退庵詩云:「江南春雨夢無痕,沽酒旗亭白下門,一自樊川題句后,至今人說杏花村。」

六、在安徽省貴池縣城西郊的一座「杏花村」。為隋唐時產酒盛地,以「杏花大麴」(麴=麥曲)譽滿江南。《江南通志》記池州「杏花村在府秀山門外里許,因唐杜牧詩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得名。」清人周疆的〈筑杏花亭碑記〉也說:「自杜牧之清明詩后,村以杏花名。」

山西汾陽縣杏花村最可信吧。

4. 清明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便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詩來,但詩中所指的“杏花村”究竟在哪里呢?據專家們尋查考證,我國有80多個“杏花村”,其中最著名的有6個。

山西杏花村 在汾陽縣東部,從南北朝以來,就以產“汾酒”著名,唐代最興旺時,全村有72家燒酒作坊。這里有歷代文人雅士盛贊佳釀的題詩碑刻。

山東杏花村 就在水滸傳英雄故地的梁山腳下,杏桃柿梨間植,村民散居其中。每當陽春時節,滿村杏花怒放,有“杏林飛霞”之稱。

江蘇杏花村 位于南京城西南隅新橋西信府河、鳳凰臺一帶。這里崗巒疊翠,綠水環繞,前臨大江,下靠秦淮,歷來為南京的風景名勝之地,又稱“金陵杏花村”。

江蘇徐州杏花村 在徐州豐縣,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朱陳村嫁娶圖》詩云:“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農曾入杏花村。”湖北杏花村 歷史上也是以產酒聞名天下,有人認為,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就是指湖北麻城縣岐亭附近的杏花村,當地有一首民謠道:“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中有美人。”

安徽杏花村 位于長江南岸的貴池縣城之西,向以產酒名聞遐邇。據傳,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常來這里飲酒。

因此,有人認為,這里才是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理由有二:一是從詩的內容來看,“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寫江南景色,與貴池天氣可謂完全相符;二是有志書記載,貴池地方志上說杏花村“十里杏花,十里酒肆”,酒家首推“黃公酒壚”,并稱牧童遙指的就是這一家酒店。

5. “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大陸有好多個「杏花村」,堅持自己是正牌(即杜牧詩中所指)的,計有下列六處———一、在山東省水泊梁山黑風、南崖下的「杏花村」.據傳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問祖堂石窟」便在村上.還有「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常來此飲酒,素有「杏花飛霞」之稱.二、在山西省汾陽縣城北三十里處的「杏花村」.村子小,人口少,除了耕作之外,都是釀酒(汾酒)的好手.唐代即馳名遠近,也靠名將郭子儀(出生地)的受人景仰,又說因杜牧的詩,而吸引多數人的注意.三、在湖北省麻城縣古鎮岐亭附近的「杏花村」.當地酒店非常有名.流傳有民謠:「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杜牧被貶為黃州刺史時,常到此買酒澆愁.四、在江蘇省徐州豐縣東二十里的「杏花村」.蘇東坡任徐州知府時,曾到此勸農,有詩句「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耕曾入杏花村.」(朱陳村在徐州豐縣),進一步傳說杜牧住在揚州很久,到過朱陳村.五、在南京城西南陽鳳凰臺一帶的金陵「杏花村」.地臨郊外,層巒疊翠,河水匝繞,下為秦淮.由於風景旖旎,文人雅士喜歡痛飲盤桓.《金陵歷代名勝志》載有「杜牧沽酒處」,并附清人陳退庵詩云:「江南春雨夢無痕,沽酒旗亭白下門,一自樊川題句后,至今人說杏花村.」六、在安徽省貴池縣城西郊的一座「杏花村」.為隋唐時產酒盛地,以「杏花大麴」(麴=麥曲)譽滿江南.《江南通志》記池州「杏花村在府秀山門外里許,因唐杜牧詩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得名.」清人周疆的〈筑杏花亭碑記〉也說:「自杜牧之清明詩后,村以杏花名.」山西汾陽,常有人提及這六處杏花村,雖然都可以和杜牧詩牽扯點關系,但如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只有一個,而非泛指栽有一些杏花的村落的話,當以山西省的汾陽縣、安徽省的貴池縣,比較有完整的史料佐證,又有遺跡可尋.先談汾陽的杏花村,原名「茂林堡」,西依呂梁山脈,東臨汾水,風光蠻好的.唐代才在堡側的子夏山麓,植杏成林,廣約幾百畝,春暖花開,色香彌漫,所以更名杏花村.不過后來杏花消失了,因為幾度被子夏山(相傳孔子之弟子子夏,嘗授徒於此)下來的洪水,不斷沖擊,累次為災,杏樹大多淹死了.當地的釀酒事業,由來已久.遠在南北朝(西元五五○年)時候,就有了釀酒的酒燒鍋,到了唐朝,尤其興旺,已有六、七十家燒鍋酒坊.地居交通要道,是一個著名的酒店鬧市,有所謂「甕頭青更色香兼,處處街道揭翠簾」,也正如〈古碑記〉曰:「佳釀之譽,宇內甚馳,凡王公士庶,逢月夜花晨,莫不以爭先一酌為快.」游客云集,不在話下,聽說李白、杜甫也都慕名而至,成為常客.飲譽的佳釀(即汾酒),清澈透明,色澤鮮美,氣香味甜,入口綿軟.余香長留舌底,令人心曠神怡.可是杏花村的酒為甚麼會這樣好呢?當然是有得天獨厚的好水,常人說「名酒產地,必有佳泉」.村中不少古井,勺上來的水沒有一點雜質,而且甘甜.另外,釀造的老師傅說有六大要訣:「人必得其精,糧必得其實,麴必得其時,器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濕,火必得其緩.」汾酒之名就是由此而來,出類拔萃,絕非偶然.民間一樣有歌謠:「汾縣府,汾陽縣,離城三十杏花村.杏花村里出美酒,杏花村里出美人.」猶有傳奇的故事,說很久很久以前,一位九十多歲的酒坊掌柜的,樂善好施.一年冬天,大雪紛飛,天候奇冷,來了兩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投店要喝酒.喝得酒意闌珊,不付酒錢,便揚長而去.許多座客為店主抱不平,店主毫無愕然,委婉的回答:「富人飲酒為行樂,窮人飲酒為御寒,何必去為難他呢?」豈知第二天兩人又來了,仍然衣不蔽體,渾身發抖,趕緊給他們兩大碗酒,喝了后,踉踉蹌蹌便走.第三天也是如此,但卻頹然醉倒了,迷迷糊糊.不得不留住腳步,扶上熱炕,照顧他們入睡.翌晨,想要離開,掌柜的順意扶持走出店門,門外有一口水井,貼近時,不料老人都哇的一聲,把腹中的宿酒,全嘔吐入井.幾天過后,神奇的事出現了,打出來的井水,已經變成了酒,而且芳香凜冽.主人恍然大悟,知道這兩位是神仙(有道是八仙中的張果老和呂洞賓),遂將這口井,取名為「神井」.井水洶洶,汲之不竭,生意也就越做越旺盛了.可惜,老掌柜去世,繼承父業的兒子是為富不仁、貪婪無饜的小人.數年后,老人又來到,不再被盛情招待,問生意如何,反而口出怨言,說是「井水變美酒,卻沒有留下酒糟來喂豬.」老人聽了,一言不發,即在井傍念咒,用袖一拂,井中的酒,頓時變成原來的水了,并且留下一首詩:「天高不算高,人心高一梢;井水當酒賣,還嫌豬無糟!」這是一個通俗風趣的神話,姑妄聽之,卻含有勸世(要行善積德,勿貪心不足)的意義和價值.安徽的池州,比較可靠如此述說汾酒出類拔萃,以及產地的風情風物,那麼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就在山西汾陽了嗎?不是,因為有人提出———根據史料記載,杜牧未曾到過汾州(今山西汾陽).所飲的酒,更未指明為汾酒.山西汾陽屬於華北,而詩中「清明時節雨紛紛」,算是江南多雨的現象,不是黃河以北地區的氣候.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自春季開始,北半球白晝漸長,南方暖氣團逐漸北移,在陽歷四月清明前后,正好移至大陸的江南地帶,與北方冷氣團交會,造。

6. 在《清明》這首詩里,“杏花村”到底是什麼地方

可能的地方一、在山東省水泊梁山黑風、南崖下的「杏花村」。

據傳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問祖堂石窟」便在村上。還有「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常來此飲酒,素有「杏花飛霞」之稱。

二、在山西省汾陽縣城北三十里處的「杏花村」。村子小,人口少,除了耕作之外,都是釀酒(汾酒)的好手。

唐代即馳名遠近,也靠名將郭子儀(出生地)的受人景仰,又說因杜牧的詩,而吸引多數人的注意。三、在湖北省麻城縣古鎮岐亭附近的「杏花村」。

當地酒店非常有名。流傳有民謠:「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

」杜牧被貶為黃州刺史時,常到此買酒澆愁。四、在江蘇省徐州豐縣東二十里的「杏花村」。

蘇東坡任徐州知府時,曾到此勸農,有詩句「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耕曾入杏花村。」(朱陳村在徐州豐縣),進一步傳說杜牧住在揚州很久,到過朱陳村。

五、在南京城西南陽鳳凰臺一帶的金陵「杏花村」。地臨郊外,層巒疊翠,河水匝繞,下為秦淮。

由於風景旖旎,文人雅士喜歡痛飲盤桓。《金陵歷代名勝志》載有「杜牧沽酒處」,并附清人陳退庵詩云:「江南春雨夢無痕,沽酒旗亭白下門,一自樊川題句后,至今人說杏花村。

」六、在安徽省貴池縣城西郊的一座「杏花村」。為隋唐時產酒盛地,以「杏花大麴」(麴=麥曲)譽滿江南。

《江南通志》記池州「杏花村在府秀山門外里許,因唐杜牧詩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得名。」清人周疆的〈筑杏花亭碑記〉也說:「自杜牧之清明詩后,村以杏花名。

」山西汾陽,常有人提及這六處杏花村,雖然都可以和杜牧詩牽扯點關系,但如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只有一個,而非泛指栽有一些杏花的村落的話,當以山西省的汾陽縣、安徽省的貴池縣,比較有完整的史料佐證,又有遺跡可尋。先談汾陽的杏花村,原名「茂林堡」,西依呂梁山脈,東臨汾水,風光蠻好的。

唐代才在堡側的子夏山麓,植杏成林,廣約幾百畝,春暖花開,色香彌漫,所以更名杏花村。不過后來杏花消失了,因為幾度被子夏山(相傳孔子之弟子子夏,嘗授徒於此)下來的洪水,不斷沖擊,累次為災,杏樹大多淹死了。

當地的釀酒事業,由來已久。遠在南北朝(西元五五○年)時候,就有了釀酒的酒燒鍋,到了唐朝,尤其興旺,已有六、七十家燒鍋酒坊。

地居交通要道,是一個著名的酒店鬧市,有所謂「甕頭青更色香兼,處處街道揭翠簾」,也正如〈古碑記〉曰:「佳釀之譽,宇內甚馳,凡王公士庶,逢月夜花晨,莫不以爭先一酌為快。」游客云集,不在話下,聽說李白、杜甫也都慕名而至,成為常客。

飲譽的佳釀(即汾酒),清澈透明,色澤鮮美,氣香味甜,入口綿軟。余香長留舌底,令人心曠神怡。

可是杏花村的酒為甚麼會這樣好呢?當然是有得天獨厚的好水,常人說「名酒產地,必有佳泉」。村中不少古井,勺上來的水沒有一點雜質,而且甘甜。

另外,釀造的老師傅說有六大要訣:「人必得其精,糧必得其實,麴必得其時,器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濕,火必得其緩。」汾酒之名就是由此而來,出類拔萃,絕非偶然。

民間一樣有歌謠:「汾縣府,汾陽縣,離城三十杏花村。杏花村里出美酒,杏花村里出美人。

」猶有傳奇的故事,說很久很久以前,一位九十多歲的酒坊掌柜的,樂善好施。一年冬天,大雪紛飛,天候奇冷,來了兩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投店要喝酒。

喝得酒意闌珊,不付酒錢,便揚長而去。許多座客為店主抱不平,店主毫無愕然,委婉的回答:「富人飲酒為行樂,窮人飲酒為御寒,何必去為難他呢?」豈知第二天兩人又來了,仍然衣不蔽體,渾身發抖,趕緊給他們兩大碗酒,喝了后,踉踉蹌蹌便走。

第三天也是如此,但卻頹然醉倒了,迷迷糊糊。不得不留住腳步,扶上熱炕,照顧他們入睡。

翌晨,想要離開,掌柜的順意扶持走出店門,門外有一口水井,貼近時,不料老人都哇的一聲,把腹中的宿酒,全嘔吐入井。幾天過后,神奇的事出現了,打出來的井水,已經變成了酒,而且芳香凜冽。

主人恍然大悟,知道這兩位是神仙(有道是八仙中的張果老和呂洞賓),遂將這口井,取名為「神井」。井水洶洶,汲之不竭,生意也就越做越旺盛了。

可惜,老掌柜去世,繼承父業的兒子是為富不仁、貪婪無饜的小人。數年后,老人又來到,不再被盛情招待,問生意如何,反而口出怨言,說是「井水變美酒,卻沒有留下酒糟來喂豬。

」老人聽了,一言不發,即在井傍念咒,用袖一拂,井中的酒,頓時變成原來的水了,并且留下一首詩:「天高不算高,人心高一梢;井水當酒賣,還嫌豬無糟!」這是一個通俗風趣的神話,姑妄聽之,卻含有勸世(要行善積德,勿貪心不足)的意義和價值。安徽的池州,比較可靠如此述說汾酒出類拔萃,以及產地的風情風物,那麼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就在山西汾陽了嗎?不是,因為有人提出———根據史料記載,杜牧未曾到過汾州(今山西汾陽)。

所飲的酒,更未指明為汾酒。山西汾陽屬於華北,而詩中「清明時節雨紛紛」,算是江南多雨的現象,不是黃河以北地區的氣候。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自春季開始,北半球白晝漸長,南方暖氣團逐漸北移,在陽歷四月清明前后,正好移至大陸的江南地帶,與北方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