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溺愛孩子的名句

解夢佬 0

1. 不要溺愛孩子的名言

1、溺愛享樂釀苦果;勤勞素樸造賢才。—《格言對聯》

2、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林則徐

譯文:子孫若是像我一樣,那麼留他們錢財干什麼呢?賢能而多財,只會損害他們的志向。子孫要是不如我,留他們錢財做什麼呢?愚笨而錢多,只能增加他們的過錯。

3、過分溺愛帶來的是孩子的無情。——盧勤

4、溺愛者不明,貪得者無厭——朱熹

譯文:過分寵愛一個人,就會看不到他的不足;過分貪婪,欲望永遠得不到滿足。

5、教育隨生命開始。在我們察覺個性已建立之前,后來的教誨已很難將它移動及改變。——利斯

2. 父母不能溺愛孩子的名言

(英)利斯

●教育隨生命開始。在我們察覺個性已建立之前,后來的教誨已很難將它移動及改變。

(英)莎士比亞

●子女之教育,一般人常有謬誤:對女兒之教育專注意其身體,忽略其精神;而對兒子則忙于修飾其精神,而忽略其身體。

(英)休謨

●溫和地訓練兒童,使他們養成受了痛苦而不畏縮的習慣,這是一種可以使他們精神鎮定、并且為他們日后的生活奠定勇敢與果斷的基礎方法。

(英)洛克

●野性難馴的馬兒,只要合適地加以訓練,是可以成為駿馬的。

(捷克)夸美紐斯

●友善伴隨著孩子,他看見灑向人間的都是愛。

(英)勞€€諾爾蒂

●寬恕觸及兒童自尊心的最敏感的角落,使兒童心靈中產生要改正錯誤的意志力。

(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受罰最重的孩子,長大了很少有成為最好的人的。

(英)斯賓塞

●男孩子生性自由,不善服從;對待他們,當以誠懇和率直的態度,幫助他們建立起勇氣。

(法)蒙田

●把完善的教育遺留給子女,乃是最好的遺產。

(英)司各特

●如果有人問我,教育孩子需要哪一種資格,我會說那需要異乎尋常的耐心和適量的愛心。

(英)伊羅絲

●教育孩童首重激發興趣和愛心,否則只是填鴨式的灌輸,毫無意義可言。

(法)蒙田

●愛迪生幼年的故事,給了我兩個深刻的印象:一是科學要從小孩學起,二是科學的幼苗要像愛迪生的母親一樣愛護才能保全。

陶行知《致育才之友書》

●家庭中正常關系的失調,是以后產生精神和情緒的各種病態的肥沃的土壤。

(美)杜威《經驗與教育》

●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

(法)盧梭《愛彌兒

●多少熟悉一些生理學的基本原理和心理學的初步知識,對于帶好孩子是不可缺少的。

(英)斯賓塞《教育論》

●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在這段時間中還不采取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它們就會發芽滋長,及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時候,它們已經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遠也把它們拔不掉了。

盧梭《愛彌爾》

●某些教育應當從兒童在搖籃的時候開始。

斯賓塞《教育論》

●體力勞動對于小孩子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的、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情感,那末認識世界(包括學習)就是不可能的。

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給教育的建議》

●教育隨生命開始,在我們察覺個性已建立之前,后來的教誨已很難將它移動及改變。

(英)莎士比亞

●人在生后三年所學的事,比成年后在大學所學的量更多。

(德)保羅

●母親是兒童最好的教師,她給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學校教育加起來還多。

(前蘇聯)克魯普斯卡婭

●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數過不改也徒傷情,獎長易勸也且全恩。

(清)顏元

●棍棒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心靈更為懦弱,更為固執。

【名人】 捷爾任斯基

【名言】 父母溺愛和嬌慣孩子,滿足他們的任性要求,他們長成就會墮落,成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愛不應該是盲目的……

3. 【溺愛所危害的名句要說父母太過溺愛兒女的

漫談“溺愛”的危害曾幾何時,吃苦夏令營,“磨難教育”這些聞所未聞的教育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這實際上就是讓孩子們承受磨難,補上吃苦這一課.任何東西一旦需要額外的補助,那就說明了一種情況:生活中遇到的太少了.從獨生子女,到由此產生的溺愛;從溺愛,到由此產生的危害.這些我們都已聽得太多,許多家長也漸漸注意起來,于是產生了“磨難教育”.我想問的是:這種“突擊式”的教育方式究竟有多大作用呢?在進行“磨難教育”時,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從一開始的不適應變得能夠吃苦,看到了孩子們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變得能夠戰勝困難,可是,我們同樣看到了,父母親在磨難教育結束后更加偉大的“愛”:孩子吃苦了,理應慰勞慰勞,于是孩子得到了“小皇帝”般的待遇;孩子戰勝困難了,理應獎勵獎勵,于是又得到更多的零用錢.生活又回到了從前,而這次“磨難教育”所留下的可能僅僅是一篇日記或幾張照片.我還想問的是:如果在平時就不給孩子許多額外的“愛”,參加這種教育活動還有什麼意義?活動畢竟是活動,它無法代替生活,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預知性.試問一個已經知道結果的“磨難教育”,怎能和生活中的“望盡天涯路”式的困難相比呢?對孩子來說,他小的時侯也許會覺得父母對他很好,但當他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之后,他會覺得父母對他很好,但他逐漸長大,有了完全獨立的思想之后,他會覺得父母的干涉是對他的一種禁錮,他想沖破這道禁錮,于是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由此看來,溺愛在兩個階段是危害最大的:一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時期,二是孩子漸漸獨立的時期.尤其是前者,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影響.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最根本的也是唯一方法,就是改變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堅強的性格,讓孩子自己面對對生活中的小困難,小挫折,自己去解決,才可能更好的面對走上社會后的大困難.否則就很容易被困難擊垮.一句老話,做父母的都是為孩子好的,總是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的愛,但這種愛要以對孩子的成長有利為標準,切不可使 “愛”成為“溺愛”,切不可由父母包辦代替,否則,不但孩子難以承受,同時,也讓孩子在獨立面對社會時,不知所措.不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被社會淘汰.最后套用黑格爾的話,假如你將所有困難都關在門外,那麼成功也將被你關在門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