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語中關于朋友的句子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呼?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第一)
譯:曾子說:“我每天都會幾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時是不是很誠實?有沒有溫習老師傳授的知識?”
2、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第五)
譯:孔子說:“甜言蜜語、滿臉堆笑、點頭哈腰,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懷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3、顏淵、季路待。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第五)
譯:顏淵、季路侍奉時。孔子說:“為什麼不說說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說:“愿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愿能做到不夸耀優點、不宣揚功勞。”子路說:“您的愿望呢?”孔子說:“但愿老人能享受安樂,少兒能得到關懷,朋友能夠信任我。”
4、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子罕》第九)
譯:孔子說:“一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
5、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第十六)
譯: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人的人,結交善于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2. 論語十則 中表現友誼的句子是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知識而又經常溫習功課,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趕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惱怒,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
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
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
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
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
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
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
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
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并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并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
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
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于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己)有害."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知識點:“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聰明智慧。(其他知不變) 誨的意思:教,傳授。
乎的意思:語音助詞。 由:指孔子的學生仲由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罕》)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3. 論語中這些句子是什麼意思
《論語》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根據當時孔子的言行記錄整理而成的儒家經典著作,約成書于戰國前。
現存《論語》20篇,約500節,萬余字。《論語》集中體現了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一部傳世之作。
二千多年來,人們不斷地研究《論語》,認識、發掘其思想,淵遠流長,經久不衰。這種研究一直延續到新的世紀。
國外有學者稱:“21世紀是儒家文化的世紀。”為什麼《論語》能幾千年經久不衰,魅力無限呢?關鍵在于《論語》這部經典自身體現的價值。
人們普遍認為,《論語》所反映的孔子學說,其影響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倫理道德等眾多領域,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大標識。有人認為,“《論語》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論語》是“中國兩千多年來主流文化的木之本、水之源、心之魂”。除此之外,后人對于《論語》的至深酷愛和潛心研究,不能不說是《論語》生命之樹常青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載,兩千多年來,《論語》研究的各種版本已達三千多種,浩如煙海。并且,《論語》研究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發展。
僅近幾年出版的研究《論語》的各類版本達幾十種之多。它們視角不一,各具千秋。
綜觀眾多《論語》研究版本,可分為五種類型,提供于此,供同學們選讀: 1.注釋式。按照《論語》的篇章結構,對《論語》按順序作出注釋、譯文。
通常版本完善,注釋詳盡,譯文通俗。唐滿先的《論語今譯》、來可泓的《論語》、徐志剛的《論語通譯》、楊伯峻、楊逢彬的《論語譯注》等均屬這類讀本。
李學勤主編的《論語注疏》,是對《論語》的點校整理,整理內容包括標點、文字處理、校勘和吸收研究成果。 2.評述式。
與注釋式所不同的是,注釋式是三段式,即原文、注釋、譯文,評述式則是在注釋式的基礎上,加了評述。《論語今讀》(李澤厚)是原文、譯、注、記。
作者說,“記”者,我的評論札記和解說也。《論語直譯》(來可泓)是原文、今評、注譯、評述。
關于“評述”,作者先將這一章的內容主旨用一句話加以概括,點明主題。然后,評述分析文章的文意。
作者認為,“這是用力最勤的地方”。郭竹平注譯的《論語》有“理解”一節。
童升編譯的《圣算知天命〈論語〉新解》有“評析”。古棣、戚文、周英著《孔子批判〈論語〉譯說》有“解說”。
《(原注)〈論語〉》有“賞析”。劉琦譯評的《論語》則在每篇尾作“評點”。
3.專題式。改變《論語》的篇章結構,確定一個主題,作出編排,加以評述。
《孔子論學》以孔子“所創造的教與學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為主線,從“教學育人”、“虛心好學”、“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修身自省”、“培植盛德”、“舉賢論人”和“師生關系”等八個方面“綜觀”。《半部論語治天下》以“治天下”的主題,歸納成“為學篇”、“治國篇”、“修身篇”、“交友篇”、“處世篇”、“義利篇”、“治國篇”、“孝親篇”、“教育篇”等八篇。
《〈論語〉與現代管理》認為《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的寶庫,從《論語》中提煉出與現代管理緊密結合的62個經營理念。《論語菁華》認為《論語》“全面反映了儒家初創時期的政治觀、道德觀和教育觀”。
該書按三個部分編寫:“政治主張”、“道德觀念”和“教育思想”。 4.組合式。
將《論語》與其他相關書合編出版。《儒學十三經》介紹“十三經是儒家奉為經典的十三部古書”,十三經中就有《論語》。
這是一部十三經的“導讀本”。還有“叢書”性的。
有三種組合,即三種書的組合。中華千古流傳書系中有一本《老莊語錄·孔子語錄·孟子語錄》,其中“孔子語錄”是《論語》的原文、譯文。
蔡志忠古典漫畫里有“大學”、“中庸”、“論語”三種。包括《論語·儒者的諍言》。
還有兩種組合。如《論語·孟子》《孔子說·孟子說》。
5.專著式。屬研究《論語》的專著。
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是關于《論語》的講演錄。書中對《論語》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詳細而又生動的講道。
“尤為新穎的是,作者將對原文的串講撮編為一個個歷史故事,蘊意深邃而妙趣橫生”。《論語趣談》作者著意“突出原著精華,保持一定的品格,又有可讀性,讓讀者不感到枯燥并引起一定的興趣”。
《我與〈論語〉——桃花源游記》是“作者通過刻苦自學,用十幾年的時間鉆研《論語》的心血之作”。《〈論語〉之謎》,對歷史文獻浩海留下的“懸案謎團”發掘、整理、分析,有益于增加知識,開闊眼界,豐富生活。
《宋史·趙普傳》載:趙普"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筐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
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趙普少年時當過小吏,沒有學術,也不喜歡讀書。
后來當了宰相,宋太祖經常勸他讀書。他一旦讀書以后,很感興趣,特別是晚年,手不釋卷。
他一回到家,就關起門來,打開箱子,拿出書來,一讀就是一整天。第二天去辦公,一切都處理得非常順利。
他死以后,家屬打開箱子一看,就只是《論語》二十篇。 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一《論語》載趙普對宋太宗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論語》),昔以其半。
4. 論語中含"友"的句子并注明出處,意思,發音等
給出含"友"的句子并注明出處,意思,發音簡單,個別拿不準時自己查下吧 :)
順及:一般圖書館都能找到《論語》的全文檢索資料,如是作學問,最好仔細些。
----------------
學而第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為政第二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里仁第四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公冶長第五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泰伯第八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處,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子罕第九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鄉黨第十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顏淵第十二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子路第十三
子路問曰: 「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衛靈公第十五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李氏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子張第十九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5. 論語中有哪些句子是的大概意思是 做好自己
求學篇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講解】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講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講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