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解夢佬 0

1. 三國志周瑜傳

三國志周瑜傳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

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

瑜長壯有姿貌。初,孫堅與義兵討董卓,徙家于舒。

堅子策興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

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

諧也。”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

乃渡江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

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萬矣。因謂瑜曰:“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

卿還鎮丹楊。”瑜還。

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涂東歸,術聽之。

遂自居巢還吳。是歲,建安三年也。

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以瑜恩信著于廬江,出備牛渚,后領春谷長。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導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

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

復近尋陽,破劉勛,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 五年,策薨。

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余口,還備(官亭)。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

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

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

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瑜曰:“不然。

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臺,此天以君授孤也。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于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

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

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

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

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

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

仁分兵騎別攻圍寧。寧告急于瑜。

瑜用呂蒙計,留淩統以守其后,身與蒙上救寧。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戰。

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后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

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筑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是時劉璋為益州牧。

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

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于馬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

感動左右。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眾事費度,一為供給。

后著令曰:“故將軍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問。”初瑜見友于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

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2. 三國演義中周瑜的所有故事情節的概述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三國時期吳國將領,杰出的軍事家。

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胸襟廣闊,人稱周郎。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后圖進中原,不幸早逝。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并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袁術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后設法正式投奔孫策,與孫策一起南征北戰,為打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深受孫策信任。

孫策遇刺身亡后,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曹操消滅袁紹后,威逼孫權送兒子為人質,周瑜志向高遠,勸阻孫權送質。

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并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我軍的優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為三國歷史上最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荊州戰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

赤壁之戰后,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并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于巴陵,時年三十六歲。歷史上的周瑜胸襟廣闊,氣度寬宏。

老將程普因周瑜年輕,對他不服,多次當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計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感動得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和他成為好友。《三國演義》描寫的心胸狹窄的周瑜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藝術處理,不可當真,“三氣周瑜”當然就更是毫無歷史根據,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的。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時也能聽出曲中的謬誤,因此史書記載民謠云:“曲有誤,周郎顧”、“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三國演義》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結果他的計謀被諸葛亮一一識破,自己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氣得吐血身亡,臨到絕命之時仍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長嘆。

小說對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戰前后一連串的斗智、斗法寫得絲絲入扣,極為生動,從人物塑造的角度講是相當成功的,但從歷史的真實性講,則全屬子虛烏有,純粹是小說家的文藝創造。歷史上的周瑜,當然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氣周瑜”的任何蛛絲馬跡。

若從周瑜與孔明在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以及他們倆在赤壁之戰前后的政治地位、歷史作用看,真正的贏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華橫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實際上遠遠蓋過了初出茅蘆的孔明。

周瑜助孫吳創業江東之時 孔明尚在流寓、隱居之中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載,周瑜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今安徽舒城)人。他長得高大健壯,容貌俊秀,一表人才。

他出生于公元175年,比諸葛亮要年長六歲,他步入政治生涯的時間也比諸葛亮早得多。諸葛亮26歲才出山,周瑜20歲剛出頭就踏入戎馬行列了。

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孫策借故脫離表術歸取江東之時,周瑜即由丹楊(今安徽宣城)其叔父處率兵迎策,幫助孫策渡江東下,擊敗當時的楊州刺史劉繇,為孫策平定江東起了重要作用。當時周瑜年方21歲。

周瑜跟孫策同年,早先孫策父親孫堅起兵討董卓遷家至舒縣時,周瑜曾空出自家的一所大宅院讓給孫策居住,兩人交情十分深厚。所以當孫策歸取江東時周瑜前往相助,孫策對此非常高興,對周瑜說能得到你的幫助,事業一定能成功了。

孫策擊敗劉繇后已有數萬人馬,認為平定吳郡、會稽郡已不成問題,讓周瑜回去與叔父共同鎮守丹楊,不久袁術派他的堂弟來代替周瑜叔父做丹楊太守,周瑜便和他叔父來到了壽春(今安徽壽縣)。壽春是當時盤踞江淮的大軍閥袁術的老巢,袁術看中了周瑜,想要任命周瑜為部將。

周瑜認為袁術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借故離開壽春,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回到吳郡孫策身邊。孫策親自前去迎接,并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官職。

當時孫策本身也只是個將軍身份,這個中郎將是孫策私自署置的,其地位次于將軍。當時周瑜為24歲。

年紀輕輕的周瑜,一到東吳便被封為中郎將,吳郡的人都稱呼他為周郎。孫策因為周瑜是廬江郡人,在那里很有威望,于是派他到廬江郡駐守長江下游的重要渡口牛渚(位于今安徽當涂縣北,又名采石),后又兼任春谷(今安徽繁昌縣西南)縣長。

不久,孫策想奪取荊州,任命周瑜為中護軍(與中領軍同為重要軍事長官),兼江夏太守(實際上此時的江夏郡為劉表所有,孫策任命周瑜此職意在進討江夏取荊州)。周瑜隨孫策取荊州攻克皖縣(今安徽潛山縣),得到漢末大臣橋公(橋玄,官至太尉)兩個女兒。

橋公二女皆天姿國色,有傾城之貌。孫策自己娶了大橋,周瑜娶了小橋。

接著又攻下尋陽(今湖北黃梅縣西南),并進討江夏郡,但未能得手。在回兵之時向南平定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孫策從豫章郡中分出,治所在今江西吉安西南)兩郡,周瑜留下來鎮守廬陵郡的巴丘(今吉安市北的峽江縣)。

3. 請問三國中孫策和周瑜是什麼關系

這是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上記載:

1.初,孫堅興義兵討董卓,徒家于舒。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瑜從父尚為丹陽太守,瑜往省之。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

意思是:當初,孫堅組織義軍討伐董卓,將家遷到舒縣。孫堅的兒子孫策與周瑜同歲,兩人十分友好,周瑜把路南的一座大宅讓給孫策居住,還登堂拜見他的母親。生活中,兩家互通有無,互相幫助。周瑜的叔父周尚是當時丹陽太守,周瑜取探望他。這時,孫策準備東渡,到達歷陽,他讓人快馬給周瑜送去書信,周瑜帶兵馬迎接孫策。孫策十分高興的說:“我的到您就一切順利了。”

2.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喬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

意思是:不久,孫策想奪取荊州,就讓周瑜做了中護軍,兼任江夏太守。他跟隨孫策去攻打皖縣,攻克。這時,得到了喬公的兩個女兒,都長的容貌超凡。孫策自己娶了大喬,周瑜娶了小喬。

從第一個可以看出,孫策和周瑜以前是好友,并不是拜把子兄弟。之后是君臣關系

從第二個可以看出,在孫策娶了大喬和周瑜娶了小喬后可以看出他們是親戚了。

4. 急要三國志魯肅傳翻譯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公瑾雄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也。

生而失父,與祖母居。家富於財,性好施與。

爾時天下已亂,肅不治家事,大散財貨,摽賣田地,以賑窮弊結士為務,甚得鄉邑歡心。 魯肅字子敬,臨淮郡東城縣人。

出生時父親便過世了,而從小與他祖母一起居住。魯肅家境富庶,性好施予,是時天下大亂,魯肅非但不務家業,反而大散家財,把家里的田產像垃圾一樣賤賣出去(「摽」,揮去,棄也。

《公羊傳‧莊公十三年》:「已盟,曹子摽劔而去之」,摽劍即棄劍),而將所得的錢財專門用來賑濟貧困與結交天下豪杰,鄉里之人對魯肅的義舉各個歡喜不盡(今天如果有人在大馬路上灑鈔票,我想全市的人也會對他歡喜不盡)。 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并求資糧。

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定僑、札之分。袁術聞其名,就署東城長。

肅見術無綱紀,不足與立事,乃攜老弱將輕俠少年百馀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東渡,因與同行,留家曲阿。

會祖母亡,還葬東城。 周瑜當時擔任居巢縣長,聽聞魯肅樂善好施,便率領數百人前往拜訪,并試著要求一些資助,藉此觀察魯肅的器量。

當時魯肅家里有兩個倉庫(「囷」為圓形的倉庫),每間各有三千斛米,魯肅隨手一指就把其中一間送給周瑜了。周瑜以此愈發清楚魯肅果然是非常之人,遂與魯肅親近結交,定下了如當年子產與季札一見如故般的友誼(吳公子季札出使鄭國初見鄭國執政子產,兩人卻像是舊相識一般。

可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袁術聽聞魯肅的名聲,任命他為東城縣長。

魯肅見袁術行事毫無綱紀,非可委質之人,於是帶領家族的老弱婦孺并率領鄉里的游俠少年(就是小流氓)百馀人南至居巢投靠周瑜。周瑜東渡長江投奔孫策時,魯肅也與之同行,隨后便在曲阿住了下來。

后來適逢祖母亡故,魯肅遂返回東城安葬祖母。 魯肅指囷相贈一事,有些大陸朋友認為這根本是周瑜率眾打劫。

以事實而論,居巢縣長周瑜率領數百人浩浩蕩蕩到大富翁魯肅家請求一些金錢上的援助,看來確實很像不肖官員打秋風。不過我們真要明白英雄行事的高妙之處,就必須要用英雄的邏輯來理解英雄。

周瑜、魯肅都是當時首屈一指的一流人物,二人相會,必然一見傾心相知相惜,彼此間血可流、頭可斷,三千斛米又算什麼呢?用世俗的眼光來瞧周瑜魯肅,真是把英雄看小了,也把自己的格局看小了。不過我想那些大陸朋友的原意應該是故意曲解〈魯肅傳〉的文意以反諷時下太多不看重史料為反對而反對的淺俗人士才對。

劉子揚與肅友善,遺肅書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還迎老母,無事滯於東城。

近鄭寶者,今在巢湖,擁眾萬馀,處地肥饒,廬江閑人多依就之,況吾徒乎?觀其形勢,又可博集,時不可失,足下速之。」肅答然其計。

葬畢還曲阿,欲北行。會瑜已徙肅母到吳,肅具以狀語瑜。

時孫策已薨,權尚住吳,瑜謂肅曰:「昔馬援答光武云『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于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歷數。

終構帝基,以協天符,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吾方達此,足下不須以子揚之言介意也。

」肅從其言。瑜因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不可令去也。

劉曄(子揚是劉曄的字)與魯肅交情不錯,寫了一封信給魯肅道:「方今天下豪杰并起,憑著足下的才干,要在今日闖出一番事業實在太容易了。足下應該趕快將令堂從曲阿請回來,不要再窩在東城那種小地方了。

近來鄭寶於土地肥沃的巢湖起事,擁眾萬馀人,廬江之士大多依附於他,更何況我們呢?觀鄭寶行事可謂占據地利天時,又廣招賢士,足下應該隨我盡快投奔鄭寶,千萬不要錯失良機。」魯肅贊同劉曄的意見,因此等祖母的喪事辦完后,魯肅便回到曲阿打算把母親接往江北投奔鄭寶,沒想到周瑜已經把自己的母親請到孫氏的大本營吳郡去住了。

魯肅把劉曄勸自己投奔鄭寶的建議告諸周瑜,是時孫策已死,而孫權尚在吳郡統事,周瑜便對魯肅道:「過去馬援曾經回答光武帝:『當今之世,不只是主君尋找能干的臣子,臣子也在尋找能夠發揮自己才干的主君。』現下我主孫權親賢貴士,納才舉能,更何況我曾聽聞先哲的讖緯(先哲秘論就是讖緯。

讖緯大多是一種掛名古圣先賢所作記錄有關未來的預言書。東漢末年最有名的一句讖緯就是「代漢者當涂高也」)記載取代劉氏獲得天命者必興於東南之地。

我仔細地研究過天下大勢,發現這部讖緯所說的就在眼下我們所處的時代。因此我主孫權必能克成帝業以應天之符驗,此時此地正是烈士攀龍附鳳展現其才干的時候。

我將輔佐孫氏以實踐此一天命,還望足下能與我一齊努力,不必在意劉子揚的話呀!」魯肅於是聽從周瑜的意見留在江東,而周瑜則向孫權推薦魯肅的才能足以參佐時宜,而眼下當務之急應該廣求像魯肅這樣的人才以成就大業,不可任由這般人才輕易地離開江東。

5. 三國志 吳傳 呂蒙傳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

少南渡,依姊夫鄧當。當為孫策將,數討山越。

蒙年十五六,竊隨當擊賊,當顧見大驚,呵叱不能禁止。歸以告蒙母,母恚欲罰之,蒙曰:“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

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時當職吏以蒙年小輕之,曰:“彼堅子何能為?此欲以肉喂虎耳。”

他日與蒙會,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殺吏,出走,逃邑子鄭長家。

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間為言,策召見奇之,引置左右。數歲,鄧當死,張昭薦蒙代當,拜別部司馬。

權統事,料諸小將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蒙陰賒貰,為兵作絳衣行滕,及簡日,陳列赫然,兵人練習,權見之大悅,增其兵。

從討丹楊,所向有功,拜平北都尉,領廣德長。從征黃祖,祖令都督陳就逆以水軍出戰。

蒙勒前鋒,親梟就首,將士乘勝,進攻其城。祖聞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權曰:“事之克,由陳就先獲也。”以蒙為橫野中郎將,賜錢千萬。

是歲,又與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烏林,圍曹仁于南郡。益州將襲肅舉軍來附,瑜表以肅兵益蒙,蒙盛稱肅有膽用。

且慕化遠來,于義宜益不宜奪也。權善其言,還肅兵。

瑜使甘寧前據夷陵,曹仁分眾圍寧,寧困急,使使請救。諸將以兵少不足分,蒙謂瑜、普曰:“留凌公績,蒙與君行,解圍釋急,勢亦不久,蒙保公績能十日守也。”

又說瑜分遣三百人柴斷險道,賊走可得其馬。瑜從之。

軍到夷陵,即日交戰,所殺過半。敵夜遁去,行遇柴道,騎皆舍馬步走。

兵追蹙擊,獲馬三百匹,方船載還。于是將士形勢自倍,乃渡江立屯,與相攻擊,曹仁退走。

遂據南郡,撫定荊州。還,拜偏將軍,領尋陽令。

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

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

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結友而別。時蒙與成當、宋定、徐顧屯次比近,三將死,子弟幼弱,權悉以兵并蒙。

蒙固辭,陳啟顧等皆勤勞國事,子弟雖小,不可廢也。書三上,權乃聽。

蒙于是又為擇師,使輔導之,其操心率如此。 魏使廬江謝奇為蘄春典農,屯皖田鄉,數為邊寇。

蒙使人誘之,不從,則伺隙襲擊,奇遂縮退,其部伍孫子才、宋豪等,皆攜負老弱,詣蒙降。后從權拒曹公于濡須,數近奇計,又勸權夾水口立塢,所以備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

曹公遣朱光為廬江太守,屯皖,大開稻田,又令間人招誘鄱陽賊帥,使作內應。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眾必增,如是數歲,操態見矣,宜早除之。”

乃具陳其狀。于是權親征皖,引見諸將,問以計策。

蒙乃薦甘寧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銳繼之。侵晨進攻,蒙手執枹鼓,士卒皆騰踴自升,食時破之。

既而張遼至夾石,聞城已拔,乃退。權嘉其功,即拜廬江太守,所得人馬皆分與之,別賜尋陽屯田六百戶,官屬三十人。

蒙還尋陽,未期而盧陵賊起,諸將討擊不能禽,權曰:“鷙鳥累百,不如一鶚。”復令蒙討之。

蒙至,誅其首惡,余皆釋放,復為平民。 是時劉備令關羽鎮守,專有荊士,權命蒙西取長沙、零、桂三郡。

蒙移書二郡,望風歸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而備自蜀親至公安,遣羽爭三郡。

權時住陸口,使魯肅將萬人屯益陽拒羽,而飛書召蒙,使舍零陵,急還助肅。初,蒙既定長沙,當之零陵,過酃,載南陽鄧玄之,玄之者郝普之舊也,欲令誘普。

及被書當還,蒙秘之。夜召諸將,授以方略,晨當攻城。

顧謂玄之曰:“郝子太聞世間有忠義事,亦欲為之,而不知時也。左將軍在漢中,為夏侯淵所圍。

關羽在南郡,今至尊身自臨之。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為孫規所破。

此皆目前之事,君所親見也。彼方首尾倒懸,救死不給,豈有余力復營此哉?今吾士卒精銳,人思致命。

至尊遣兵,相繼于道。今子太以旦夕之命,待不可望之救。

猶牛蹄中魚,冀賴江漢,其不可恃亦明矣。若子太必能一士卒之心,保孤城之守,尚能稽延旦夕,以待所歸者,可也。

今吾計力度慮,而以攻此,曾不移日,而城必破,城破之后,身死何益于事,而令百歲老母,戴白受誅,豈不痛哉?度此家不得外問,謂援可恃,故至于此耳。君可見之,為陳禍福。”

玄之見普,具宣蒙意,普懼而聽之。玄之先出報蒙:“普尋后當至。”

蒙豫敕四將,各選百人,普出,便入守城門。須臾普出,蒙迎執其手,與俱下船。

語畢,出書示之。因拊手大笑。

普見書,知備在公安,而羽在益陽,慚恨入地。蒙留(孫河),委以后事,即日引軍赴益陽。

劉備請盟,權乃歸普等。割湘水,以零陵還之。

以尋陽、陽新為蒙奉邑。 師還,遂征合肥,既撤兵,為張遼等所襲,蒙與淩統以死扦衛。

后曹公又大出濡須,權以蒙為督,據前所立塢,置強弩萬張于其上,以拒曹公。曹公前鋒屯未就,蒙攻破之,曹公引退。

拜蒙左護軍、虎威將軍。 魯肅卒,蒙西屯陸口,肅軍人馬萬余盡以屬蒙。

又拜漢昌太守,食下雋、劉陽、漢昌、州陵。與關羽分土接境,知羽驍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