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周瑜傳攻略

解夢佬 0

1. 三國志周瑜傳

三國志周瑜傳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

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

瑜長壯有姿貌。初,孫堅與義兵討董卓,徙家于舒。

堅子策興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

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

諧也。”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

乃渡江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

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萬矣。因謂瑜曰:“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

卿還鎮丹楊。”瑜還。

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涂東歸,術聽之。

遂自居巢還吳。是歲,建安三年也。

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以瑜恩信著于廬江,出備牛渚,后領春谷長。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導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

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

復近尋陽,破劉勛,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 五年,策薨。

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余口,還備(官亭)。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

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

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

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瑜曰:“不然。

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臺,此天以君授孤也。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于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

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

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

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

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

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

仁分兵騎別攻圍寧。寧告急于瑜。

瑜用呂蒙計,留淩統以守其后,身與蒙上救寧。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戰。

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后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

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筑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是時劉璋為益州牧。

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

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于馬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

感動左右。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眾事費度,一為供給。

后著令曰:“故將軍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問。”初瑜見友于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

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2. 三國志——周瑜傳 譯文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微舒城)人。

三國時期吳國著名將領、戰略家,在孫氏開基立業,創立鼎足三分格局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

其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長壯有姿貌”。

周瑜志向遠大,自幼刻苦讀書,尤喜兵法。他生逢亂世,時局不靖,烽火連延,戰端四起,于是總想廓清天下。

周瑜與孫策是摯友。當年孫堅兵討董卓時,家小移居舒縣。

孫策和周瑜同歲,交往甚密。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有無通共。

周瑜和孫策在此廣交江南名士,很有聲譽。 孫堅死后,孫策繼承父志,統率部卒。

周瑜從父周尚為丹陽太守,周瑜去看望,時孫策入歷陽(今安徽和縣西北),將要東渡,寫信給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孫策,給他以大力支持。

孫策十分喜悅,說:“我得到了你,如魚得水也” 。于是,二人協同作戰,先克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今安徽和縣東,當利水入江處)、當利,接著揮師渡江,進攻秣陵(今江蘇江寧秣陵關),打敗了笮融、薛禮,轉而攻占湖孰(今江蘇江寧湖熟鎮)、江乘,進入曲阿(今江蘇丹陽),逼走劉繇。

時孫策部眾已發展到幾萬人。他對周瑜說:“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

卿還鎮丹陽”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陽。不久,袁術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隨周尚到了壽春(今安徽壽縣)。

袁術發現周瑜有才,便欲收羅周瑜為已將。周瑜看出袁術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所以只請求做居巢縣長,欲借機回江東,袁術同意了周瑜的請求。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經居巢回到吳郡(今江蘇蘇州)。孫策聞周瑜歸來,親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將,調撥給他士兵兩千人,戰騎五十匹。

此外,孫策還賜給周瑜鼓吹樂隊,替周瑜修建住所,賞賜之厚,無人能與比并。孫策還在發布的命令中說:“周公瑾雄姿英發,才能絕倫,和我有總角之好,骨肉之情。

在丹陽時,他率領兵眾,調發船糧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論功酬德,今天的賞賜還遠不能回報他在關鍵時刻給我的支持呢!”周瑜時年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因廬江一帶,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義,于是孫策命他出守牛渚、后來又兼任春谷長。

不久,孫策欲取荊州,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隨軍征討。周瑜、孫策攻破皖城,得到橋公兩個女兒,皆國色天姿。

孫策自娶大橋,周瑜娶小橋。孫策對周瑜說:“橋公之女,雖經戰亂流離之苦,但得我們二人作女婿,也足可慶幸了。”

接著進攻尋陽,敗劉勛,然后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周瑜留下來鎮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臨終把軍國大事托付孫權。時孫權只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

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個州郡,他們只注意個人安危去就,并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關鍵時刻,首先出面支持孫權的是張昭、周瑜、呂范、程普等人。

周瑜從外地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吳郡孫權身邊任中護軍。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禮對待孫權,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其他人自然不敢有異議異動。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后,兵威日盛,志得意滿,以為天下可運于掌。于是,在建安七年(202年),下書責令孫權,讓他把兒子送到自己這里來做人質。

孫權亦是人英,當然不愿如此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會商。臣下眾說紛紜,張昭、秦松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孫權本意雖不想送人質,但由于沒有得到強有力的支持,也有點舉棋不定。于是,他只帶周瑜一人到母親面前議定此事。

周瑜立場堅定,堅決反對送人質,他給孫權分析利害說:“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之側時,地方不夠百里。他的后輩既賢且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據荊揚之地,直到南海。

子孫代代相傳,延續九百多年。現在將軍您繼承父兄的余威舊業,統御六郡,兵精糧足,戰士們士氣旺盛。

而且,鑄山為銅,煮海為鹽,人心安定,士風強勁,可以說所向無敵,為什麼要送質于人呢?人質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呼應,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時,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數仆從、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創建功業稱孤道寡相提并論呢?為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先靜觀曹操的動向和變化。

如果曹操能遵行道義,整飭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那麼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將軍您只要靜待天命即可,為何要送質于人呢?” 周瑜這番話,說到了孫權心里。孫權的母親也認為該這樣做,她對孫權說:“公瑾的話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個月,我一向把他當兒子對待,你該把他當成兄長才是。”

孫權便沒給曹操送人質。周瑜越來越得孫權的信賴,而他也越發竭誠盡智,為孫氏集團的崛起奔波勞碌,不辭辛勞,說得上忠貞不二。

《江表傳》記載,曹操曾派人去游說,想使周瑜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蔣干。蔣干儀容過人,很有才氣,善于辯說,江淮人士,無人能比。

這次受命后,他頭戴葛巾。

3. 三國志

三國志-周瑜傳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

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

瑜長壯有姿貌。初,孫堅興義兵討董卓,徙家於舒。

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

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

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乃渡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萬矣。

因謂瑜曰:“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楊。”

瑜還。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

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涂東歸,術聽之。遂自居巢還吳。

是歲,建安三年也。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

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廬江,出備牛渚,后領春谷長。

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

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復進尋陽,破劉勛,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

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馀口,還備(官亭)〔宮亭〕。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

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

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

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瑜曰:“不然。操雖讬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埸,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

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

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仁分兵騎別攻圍寧。

寧告急於瑜。瑜用呂蒙計,留凌統以守其后,身與蒙上救寧。

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戰。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

后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

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筑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

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眾事費度,一為供給。

后著令曰:“故將軍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問。”初瑜見友於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

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瑜兩男一女。

女配太子登。

4. 三國周瑜傳文言文原文

三國志周瑜傳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

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

瑜長壯有姿貌。初,孫堅與義兵討董卓,徙家于舒。

堅子策興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

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

諧也。”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

乃渡江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

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萬矣。因謂瑜曰:“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

卿還鎮丹楊。”瑜還。

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涂東歸,術聽之。

遂自居巢還吳。是歲,建安三年也。

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以瑜恩信著于廬江,出備牛渚,后領春谷長。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導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

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

復近尋陽,破劉勛,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 五年,策薨。

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余口,還備(官亭)。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

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

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

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瑜曰:“不然。

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臺,此天以君授孤也。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于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

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

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

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

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

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

仁分兵騎別攻圍寧。寧告急于瑜。

瑜用呂蒙計,留淩統以守其后,身與蒙上救寧。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戰。

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后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

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筑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是時劉璋為益州牧。

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

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于馬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

感動左右。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眾事費度,一為供給。

后著令曰:“故將軍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問。”初瑜見友于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

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

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瑜兩男一女,女配太子登。

男循。

5. 在《三國演義》里,周瑜是個怎樣的人

以正史三國志為主證據,以其他在史學界有崇高威望的正史為輔,野史和三國演義不予考慮,也請想回貼辯論的朋友引用史料時慎重。

關于這一點我要特別強調,因為野史可靠信較低,后人附會以及美化的地方很多。 1 軍事:周瑜 9分。

諸葛亮 5分。 點評: 周瑜:赤壁之戰已經不須多說,這場名垂千古的戰役放到中國歷史上也是少見的以弱勝強的經典之戰,面對精通軍事的強敵曹操和曹操的30萬大軍,周瑜在整個戰役中表現出了完美的治軍,謀略,用人,臨陣指揮,戰前預見等等綜合軍事能力,周瑜一手培養出來的3萬水軍軍團的強大作戰能力也極大地擴大了戰果,正是這一系列缺一不可的優秀軍事素質的全面綜合作用,才有了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

赤壁之戰后攻南郡,南郡兵多將廣,戰略要地,周瑜又勝。 此外,周瑜與孫策多年南征北戰,為打下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百戰百勝——————攻橫江、當利,皆拔之。

渡江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

從攻皖,拔之。 復近尋陽,破劉勛,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

總的來說,給予9分。 諸葛亮:三國演義為諸葛亮虛構了大量戰績,但其實赤壁之戰,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定漢中,取蜀,空城計。

等等所謂戰績都是羅貫中幫諸葛亮打的。

正史上的諸葛亮一生打仗不多,勝利的戰役更少,其最有名的就是北伐攻魏,也就是三國演義里的”六出祁山“,但每次都以諸葛亮撤退失敗告終。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正史“三國志”里也早有評價:“理民之干,優于將略,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其短處。 對這個評價,有亮迷提出軍事預見,軍事理論為依據辯駁,但須知一切理論最終都要為實踐服務,諸葛亮的所有軍事理論,用到現實中效果卻都并不盡如人意,五次北伐攻魏,都是興師動眾勞民傷財而去,最后卻都失敗而返,以被司馬懿活活拖死而終。

中間雖然有一些小規模戰爭的勝利,但對整個天下局勢產生不了決定性的影響,更不能對魏國造成什麼大的打擊。而在本國方面,卻因為連年征戰勞民傷財,反而加速了蜀國的提前滅亡,不能不說是極大的失敗。

這與周瑜定江東,赤壁一戰天下三分的影響完全不能相比。 另外,我國偉大的軍事家毛澤東也認為諸葛亮北伐失敗主要還是在于戰略失誤,而非其他各種客觀原因,“司馬懿更大的智略還在于不戰,使亮自敗”,也就是說諸葛亮是被司馬懿故意拖死的。

從這一點看,諸葛亮顯然不能算一個出色的軍事統帥,比不上司馬懿也比不上周瑜。對毛主席的評論有興趣或有疑問,可以自己去研究。

總的來說,諸葛亮雖然敗多勝少,但在軍事上還是有一定才華和表現的,應算一個雖非優秀但卻合格的軍事統帥,故給予5分。 2 戰略:周瑜:9分,諸葛亮,5分。

評價:周瑜的謀略,一是體現在赤壁戰前的分析,一是體現在他予孫權書里的取蜀之見。 赤壁戰前,周瑜的分析極為到位,”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極其犀利有眼光,赤壁之戰的勝利也說明了這一點。 周瑜的取蜀之見也極有眼光,周瑜傳記載: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分析非常到位。 有反對取蜀的人認為周瑜此法不能成功,因為前有曹操后有劉備,虎視耽耽。

但前文中已說明,曹操內憂外患,已無余力對付孫權,而劉備在后方雖然極不情愿讓孫權得蜀,但他們最大的敵人依然是曹操,劉備既無實力也無勇氣跟孫權撕破聯盟在背后偷襲孫權,因為這麼做的后果必定是兩敗俱傷,便宜曹操。而周瑜能征善戰,軍團作戰實力強大,劉璋暗弱,軍事和政治能力都極其平庸,又正忙著和張魯作戰,周瑜無論采取偷襲還是正面進攻,勝算都很大。

因此周瑜說"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非常有把握。甚至可以說這把握比赤壁之戰還大。

當年赤壁之戰劉備聽說周瑜只有3萬人要打曹軍30萬覺得他在吹牛,但事后證明周瑜沒有吹牛,取蜀方略更是如此。 諸葛亮:能體現諸葛亮謀略的只有一個隆中對,征漢中和取蜀攻略則是由劉備,法正等人完成。

隆中對先天不良,存在著很多問題,毛澤東作為軍事大家,曾經評點說:“其始誤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認為造成蜀漢滅亡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國兵法強調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勢,戰勝兵力分散之敵。

這也是毛澤東慣用的策略。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兵力不得集中,國勢分散,戰而無功,最終滅亡。

3 用人:周瑜8分,諸葛亮3分。 評價:周瑜氣度寬宏,雅量高致,他為東吳推薦了魯肅等很多人才,每次推薦時都要說對方的才干十倍于自己。

并且每次作戰前,周瑜都會全盤謀劃,集思廣益,聽取下屬的意見,這。

6. 三國志周瑜傳舌戰群儒

《三國志·周瑜傳》載: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

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

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瑜曰:“不然。操雖讬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埸,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