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反映鑄劍過程的古詩詞
1、已鑄劍鋒成耒耜(宋·翁教授·《鄉飲酒唱和詩》) 2、鴉九鑄劍吳山中(唐·白居易·《鴉九劍》) 3、還疑鑄劍神刂(唐·王泠然·《夜光篇》) 4、鑄為雙劍倚蒼穹(唐·杜光庭·《題劍門》) 5、神仙鑄劍本無硎(宋·蘇轍·《和毛君州宅八詠 磨劍池》) 6、天工鑄劍挺鋒铓(宋·陳襄·《古劍謝李惟肖示所業》) 7、國工鑄良劍(宋·陳造·《感事十詩上李侍郎》) 8、劍須鑄知收(宋·洪咨夔·《送崔先生東歸》) 9、吳王鑄劍成(宋·胡仲參·《吳王試劍石》) 10、劍從豐水鑄(宋·華岳·《次李信州七十韻》) 11、鑄劍歸農器(宋·李虛己·《題義門胡氏華林書院三首》) 12、劍折鑄復良(宋·梅堯臣·《古意》) 13、神仙鑄劍本無硎(宋·蘇轍·《和毛君州宅八詠其七磨劍池》) 14、鑄得芙蓉劍(宋·田錫·《擬古》)。
2. 反映鑄劍過程的古詩詞
《古劍篇》
郭震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
良工鍛煉凡幾年, 鑄得寶劍名龍泉。
龍泉顏色如霜雪, 良工咨嗟嘆奇絕。
琉璃玉匣吐蓮花, 錯鏤金環映明月。
正逢天下無風塵, 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 文章片片綠龜鱗。
非直結交游俠子, 亦曾親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棄捐, 零落飄淪古獄邊。
雖復沉埋無所用, 猶能夜夜氣沖天。
詩人用古代造就的寶劍比喻當時淪沒的人才,貼切而易曉。從托物言志看,詩的開頭借干將鑄劍故事以喻自己素質優秀,陶冶不凡;其次贊美寶劍的形制和品格,以自顯其一表人材,風華并茂;再次稱道寶劍在太平年代雖乏用武之地,也曾為君子佩用,助英雄行俠,以顯示自己操守端正,行為俠義;最后用寶劍淪落的故事,以自信終究不會埋沒,吐露不平。顯然,作者這番夫子自道,理直氣壯地表明著:人才早已造就,存在,起過作用,可惜被埋沒了,必須正視這一現實,應當珍惜、辨識、發現人才,把埋沒的人才挖掘出來。這就是它的主題思想,也是它的社會意義。不難理解,在封建社會,面對至高至尊的皇帝陛下,敢于寫出這樣寓意顯豁、思想尖銳、態度嚴正的詩歌,其見識、膽略、豪氣是可貴可敬的。對于壓抑于下層的士子來說,更會深受感奮。這首詩的意義和影響由此,成功也由此。
3. 有關“鑄劍”的詩句有哪些
《古劍篇》郭震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
良工鍛煉凡幾年, 鑄得寶劍名龍泉。龍泉顏色如霜雪, 良工咨嗟嘆奇絕。
琉璃玉匣吐蓮花, 錯鏤金環映明月。正逢天下無風塵, 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 文章片片綠龜鱗。非直結交游俠子, 亦曾親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棄捐, 零落飄淪古獄邊。雖復沉埋無所用, 猶能夜夜氣沖天。
古劍”是指古代著名的龍泉寶劍。據傳是吳國干將和越國歐冶子二人,用昆吾所產精礦,冶煉多年而鑄成,備受時人贊賞。
但后來淪落埋沒在豐城的一個古牢獄的廢墟下,直到晉朝宰相張華夜觀天象,發現在斗宿、牛宿之間有紫氣上沖于天,后經雷煥判斷是“寶劍之精上徹于天”,這才重新被發掘出來。這首詩就是化用上述傳說,借歌詠龍泉劍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抒發不遇的感慨。
詩人用古代造就的寶劍比喻當時淪沒的人才,貼切而易曉。從托物言志看,詩的開頭借干將鑄劍故事以喻自己素質優秀,陶冶不凡;其次贊美寶劍的形制和品格,以自顯其一表人材,風華并茂;再次稱道寶劍在太平年代雖乏用武之地,也曾為君子佩用,助英雄行俠,以顯示自己操守端正,行為俠義;最后用寶劍淪落的故事,以自信終究不會埋沒,吐露不平。
顯然,作者這番夫子自道,理直氣壯地表明著:人才早已造就,存在,起過作用,可惜被埋沒了,必須正視這一現實,應當珍惜、辨識、發現人才,把埋沒的人才挖掘出來。這就是它的主題思想,也是它的社會意義。
不難理解,在封建社會,面對至高至尊的皇帝陛下,敢于寫出這樣寓意顯豁、思想尖銳、態度嚴正的詩歌,其見識、膽略、豪氣是可貴可敬的。對于壓抑于下層的士子來說,更會深受感奮。
這首詩的意義和影響由此,成功也由此。 詩句,讀作:shī jù 就是組成詩詞的句子。
詩句通常按照詩文的格式體例,限定每句字數的多少。中國最早的詩句為律詩結構,格律要求嚴格,比如先秦時期的詩一般每句四言律詩,見于《詩經》。
后發展為五言或七言律詩,見于唐詩。宋元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后,詩句內容逐漸擴充和演繹,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后期,詩句演變成沒有了字數的限制的自由體詩歌。
4. 反映鑄劍過程的古詩詞有哪些
1、已鑄劍鋒成耒耜(宋·翁教授·《鄉飲酒唱和詩》)
2、鴉九鑄劍吳山中(唐·白居易·《鴉九劍》)
3、還疑鑄劍神刂(唐·王泠然·《夜光篇》)
4、鑄為雙劍倚蒼穹(唐·杜光庭·《題劍門》)
5、神仙鑄劍本無硎(宋·蘇轍·《和毛君州宅八詠 磨劍池》)
6、天工鑄劍挺鋒铓(宋·陳襄·《古劍謝李惟肖示所業》)
7、國工鑄良劍(宋·陳造·《感事十詩上李侍郎》)
8、劍須鑄知收(宋·洪咨夔·《送崔先生東歸》)
9、吳王鑄劍成(宋·胡仲參·《吳王試劍石》)
10、劍從豐水鑄(宋·華岳·《次李信州七十韻》)
11、鑄劍歸農器(宋·李虛己·《題義門胡氏華林書院三首》)
12、劍折鑄復良(宋·梅堯臣·《古意》)
13、神仙鑄劍本無硎(宋·蘇轍·《和毛君州宅八詠其七磨劍池》)
14、鑄得芙蓉劍(宋·田錫·《擬古》)
5. 魯迅在《鑄劍》中描寫眉間尺復仇途中的遭遇:“
相對于《吶喊》的開山之功(無論是政治意義還是文學意義的)和《彷徨》的低吟徘徊(所表現出的解析作者心路歷程的文本意義),魯迅的第三本小說集《故事新編》縮于一隅,似乎被我們遺忘了。而這個集子的創作時段覆蓋了前兩本小說集,并且遠遠超出,一直到魯迅去世的前兩年(1935);魯迅雖是寫古書上的事,可也自認為“并沒有將古人寫得更死”(《故事新編.序言》),于是其中的故事,大致可以讓我們窺見魯迅創作鼎盛時期政局的起伏跌宕、文壇的風云爭斗、報刊的唇槍舌劍。補天的女媧腿間出現古衣冠的小丈夫,射日的后羿暗刺高長虹數回,《理水》中“文化山”上的人等各有所指,如此不一而足。魯迅自己也不看好的“油滑”缺少拉開距離的幽默,多了過于熱心的諷刺,于是《故事新編》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雜文的窠臼。
這樣的看法并無不可,卻仍隔靴搔癢。《故事新編》躲在《吶喊》和《彷徨》的影子里--這兩個文集的題目就是一種彪炳于世的顯性文化姿態;而《新編》讓我們看到的卻是那個躲在s會館鈔古碑的魯迅,一個與古人遇合勝過跟今人交流的魯迅,一個在線裝古籍和現代啟蒙之間努力掙扎的魯迅,《新編》在“沒有將古人寫得更死”的同時還是最大程度地眷戀著那個已然失落的世界,魯迅在文化急遽震蕩時期的微妙心態也于焉浮現。所以,雖然魯迅早就想讓這類故事“算是一個開始,也就是一個收場”,可畢竟沒有結束,還共寫了八篇單獨成集出版。《故事新編》正堪成為“吶喊”和“彷徨”之文化主將內心深處幽曲之所的解讀文本。
二
本著這樣的視角,我們首先來看《鑄劍》的故事處理。
《鑄劍》的故事源自古書《列異傳》和《搜神記》。魯迅以白話寫文言,把很短的篇幅敷衍成長長的故事,晉人志怪原本的古樸詭譎已經消失,簡單的復仇原型中充滿對人物個性的闡釋和敘事本身的張力。
原本的故事,父子兩代的篇幅是大體均等的。而在《鑄劍》中,真正的鑄劍者在故事開始的時候業已死去,他的事跡是通過小說主人公眉間尺的母親之口交待的:
“大歡喜的光采,便從你父親的眼睛里四射出來;他取起劍,拂拭著,拂拭著。然而悲慘的皺紋,卻也從他的眉頭和嘴角出現了。他將那兩把劍分裝在兩個匣子里。
……
“'你不要悲哀。這是無法逃避的。眼淚決不能洗掉命運。我可是早有準備在這里了!'他的眼里忽然發出電火似的光芒,將一個劍匣放在我膝上。‘這是雄劍。’他說。‘你收著。明天,我只將這雌劍獻給大王去。倘若我一去竟不回來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再在人間了。你不是懷孕已經五六個月了麼?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撫養。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給他這雄劍,教他砍在大王的頸子上,給我報仇!’”
這是莊嚴的筆調,是魁梧的人格,是反抗者的頌歌。眉間尺的父親是真正的英雄,是作為其子的“史前史”而出現的,故事如此安排已不僅僅是敘事技法方面的問題了,魯迅的匠心在于拉開英雄和現實之間的距離,樹立一個理想寄寓之所,告訴我們真正的安身立命所在;《列異傳》和《搜神記》沒有這麼明確的目的,因為神跡在其中是不證自明的;而《鑄劍》中的父親則是魯迅親手發明的神話,是附魅傳統經過現代理性反思破滅之后新的(舊的?)夢想,神話的時代畢竟已經過去了:
“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都驟然失去了光輝,惟有青光充塞宇內。那劍便溶在這青光中,看去好像一無所有。”
魯迅也只能說“看去好像一無所有”。他筆下的英雄人格在現代題材里幾乎沒有出現過,涓生、呂緯甫、魏連殳都是失敗的知識分子、文化精英,帶著絕望的氣息,更遑論閏土和阿Q這些農民們;英雄只在古書里,是(故事“新”編的主人公)眉間尺(我們毋寧將他看作是“現在時”的)的父親;照理說,魯迅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就應該是最有資格和最堅定具備審父意識的人,但是魯迅實在不能夠堅定。雄劍溶在青光中看似全無,正隱約象征魯迅心底深處對文化、對國家命運虛無主義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