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龍門石窟優美句子

解夢佬 0

1. 描寫龍門石窟的優美句子

1,《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唐代 張繼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

洛陽龍門石窟的一夕雨近晚漸漸歇止了,春天的節氣來臨,使汝穴不斷生風。官路上只聞得數聲鳥啼,令四周更顯靜肅,在塌毀的墻垣縫隙中,幾朵野花盛放,妝點著此處的空寂。

2,《游龍門奉先寺》唐代 杜甫

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譯文:那高聳的龍門石窟好象靠近了天上的星辰, 夜宿奉先寺,如臥云中,只覺得寒氣透衣。將要醒來之時,聽到佛寺晨鐘敲響, 那鐘聲扣人心弦,令人生發深刻地警悟。

3,《公無渡河》唐代 李白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咨嗟。

黃河之水從西而來,它決開昆侖,咆哮萬里,沖擊著龍門石窟。堯帝曾經為這滔天的洪水,發出過慨嘆。

4,《滿庭芳 游洛陽龍門石窟》近代 朱帆

伊洛長流,晉唐遠逝,但留石窟遺蹤。當年良匠,鑿石奪天工。

譯文:伊水和洛河源遠流長,晉唐兩朝早已滅亡,但是卻留下了龍門石窟這個遺跡。當年修筑這個石窟的工匠,真是巧奪天工。

5,《龍門石窟》當代 李映斌

長橋雄闕峙如關,伊水浮云游屐閑。

譯文:長橋上的石雕對峙聳立著,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我們乘船游覽著。

2. 描寫龍門石窟的優美句子

1,《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唐代 張繼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抄。

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 洛陽龍門石窟的一夕雨近晚漸漸歇止了,春天的節氣來臨,使汝穴不斷生風。

官路上只聞得數聲鳥啼,令四周更顯靜肅,在塌毀的墻垣縫隙中,幾朵野花盛放,妝點著此處的空寂。 2,《游龍門奉先寺》唐代 杜甫 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襲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譯文:那高聳bai的龍門石窟好象靠近了天上的星辰, 夜宿奉先寺,如臥云中,只覺得寒氣透衣。將要醒來之時,聽到佛寺晨鐘敲響, 那鐘聲扣人心弦,令人生發深刻地警悟。

3,《公無渡河》唐代 李白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咨嗟。

黃河之水從西而來,它決開昆侖,咆哮萬里,沖擊著龍門石窟。堯帝曾經為du這滔天的洪水,發出過慨嘆。

4,《滿庭芳 游洛陽龍門石窟》近代 朱帆 伊洛長流,晉唐遠逝,但留石窟遺蹤。當年良匠,鑿石奪天工。

譯文:伊水zhi和洛河源遠流長,晉唐兩朝早已滅亡,但是卻留下了龍門石窟這個遺跡。當年修dao筑這個石窟的工匠,真是巧奪天工。

5,《龍門石窟》當代 李映斌 長橋雄闕峙如關,伊水浮云游屐閑。 譯文:長橋上的石雕對峙聳立著,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我們乘船游覽著。

3. 龍門石窟的句子

龍門石窟有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火燒洞、蓮花洞、摩崖三佛、吐火羅僧龕、千手千眼觀音龕等等、等等。在眾多佛窟中,我最喜歡的是雄偉、壯觀、體態最大、型態最美、藝術價值最高的露天石刻奉先寺。奉先寺的主尊佛像為盧舍那,聽講解員說:大佛高1714厘米,頭部400厘米,僅耳朵就長達190厘米,比一個人還要高出一截。在佛經中,盧舍那的含意是“諸惡皆除,眾德悉備,凈色遍照法界”,是佛在顯示美德時那種理想的化身。盧舍那一泓秋水般深邃的雙目向下俯視,默默傳導著他的安祥與慈愛。盧舍那全身著衣的雕刻,只是隨衣掛線,僅寥寥數筆,顯得樸實無華,洗煉流暢。我仰望著大佛,他面容飽滿,眉目修長,身披輕紗,一雙睿智的雙目向胸下俯視,似乎在向人們傳送著慈愛和安祥。我對的我們祖先竟能開創出這麼高大、這麼精美的大佛,實實令人嘖嘖稱奇。但令人可惜的是,這樣一尊莊嚴、樸素、美麗的大佛小臂以下,幾乎崩塌殆盡。盡管如此,可在人們的眼里,依然泯滅不了盧舍那的美貌。反而讓人更感到了美的聯想,所以大佛盧舍那在世界的東方,永遠是一顆璀燦的藝術明珠。

在奉先寺,盧舍那是主尊佛,他的左側是她的大弟子迦葉。迦葉的刻石造像高1030厘米,立于履蓮束腰臺上。現在的迦葉像已經十分殘破,但從殘存的面部依稀可見他飽經滄桑的神韻。

主尊佛盧舍那的右側,是釋加牟尼一位最小的弟子阿難。阿難刻像高1030厘米,赤著雙足,立于束腰臺上。阿難出家時只有十幾歲,是個小王子,養尊處優。出家后,盡管經過磨煉,還是擺脫不掉少年的稚氣。他頭光圓,面頰豐滿,眉目疏朗,睿智中依然透出著幾分稚樸與憨厚,讓人看了憐愛之情油然而生。在奉先寺的佛像中,阿難的刻像算是保存得完好的了。除了他的雙手殘破外,其神態、外貌都雕刻的栩栩如生。

在正面三尊佛像的兩側,還有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侍從待立。他們的面部豐滿圓潤,雙目俯視,雕刻精美細致。

除此而外,奉先寺的左右兩廂,各是一天王一力士,都是佛的護法神,雕刻的手法上同樣獨具匠心。天王頭束髻,戴寶冠,身披甲,面目威嚴,形象顯露出一個“武”字,力士兇悍怒目,令人望而生畏。這里的菩薩端莊、文雅,天王力士的威風凜凜,全讓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演義的淋漓盡致。

游覽完了龍門石窟西區,過了漫水橋,又看了東區的擂鼓臺南洞,擂鼓臺中洞,擂鼓臺北洞,千手千眼觀音佛龕,香山寺和白園等景點后,我站在高處,俯視著龍景區的翠柏遍山與伊河北水相映,宛如看到了一幅美麗的畫圈,我感到我們古代勞動人民太偉大了。它使我們詳細了解了各個方面的歷史,為我們這些后代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當我了解到龍門石窟的文物,遭到美、英、日、法、德等國的文物盜竊者,在我國的民族敗類的協助下成功的盜竊到世界各地,被他們私人收藏或陳列在他們的國家博物館里時,多麼希望我們中華民族那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能早日回到自己祖國。

4. 形容龍門石窟的句子

描寫龍門石窟的句子

1、龍門石窟距離洛陽市區大約十二公里,此處東邊是香山,西邊是龍門山,兩山對峙,一水中流,清澈的伊河緩緩地流向遠方。此處古稱"伊闕",后來隋煬帝楊廣游覽到邙山,登高望遠,看到伊闕,以為是真龍天子的皇宮大門,從此此處被稱為"龍門"。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這里不僅山清水秀,環境清幽,而且有北魏到唐朝所雕刻的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近十萬座佛像,堪稱萬象生輝,佛教寶庫。

2、游覽龍門石窟,你首先會驚嘆古人的智慧和毅力。如果沒有鬼斧神工的技藝,沒有胸有成竹的構思,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沒有普救眾生的氣魄,十萬座巨大的洞窟,十萬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佛像,而且要還歷經四百多年的滄桑歲月的磨礪,是不可能完成這樣偉大而艱巨的宏偉工程的。無論是奉先寺還是古陽洞無論是萬佛洞還是蓮花洞,無論是潛溪寺還是賓陽洞,無論是看經寺還是摩崖佛龕,每一座佛雕都包含著無限的激情,每一座佛像都浸透著能工巧匠們的青春和生命。特別是奉先寺里留下的巨大的唐代佛家菩薩雕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1.9米,體態豐腴,面相慈祥,雍容華貴,氣勢恢弘,既體現了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博大胸懷和崇高品德,又展現了唐代物質發達文化燦爛的大國風姿。有人評價說:這尊菩薩造像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這里是游人最為敬仰的地方,也是佛家經典性的標志性石刻,既具有深厚的宗教研究價值,又具有永久的文化藝術魅力。

5. 描述龍門石窟的句子

答:描述龍門石窟的句子:

游覽龍門石窟,你首先會驚嘆古人的智慧和毅力。如果沒有鬼斧神工的技藝,沒有胸有成竹的構思,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沒有普救眾生的氣魄,十萬座巨大的洞窟,十萬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佛像,而且要還歷經四百多年的滄桑歲月的磨礪,是不可能完成這樣偉大而艱巨的宏偉工程的。無論是奉先寺還是古陽洞無論是萬佛洞還是蓮花洞,無論是潛溪寺還是賓陽洞,無論是看經寺還是摩崖佛龕,每一座佛雕都包含著無限的激情,每一座佛像都浸透著能工巧匠們的青春和生命。特別是奉先寺里留下的巨大的唐代佛家菩薩雕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1.9米,體態豐腴,面相慈祥,雍容華貴,氣勢恢弘,既體現了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博大胸懷和崇高品德,又展現了唐代物質發達文化燦爛的大國風姿。有人評價說:這尊菩薩造像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這里是游人最為敬仰的地方,也是佛家經典性的標志性石刻,既具有深厚的宗教研究價值,又具有永久的文化藝術魅力。

6. 贊美龍門石窟的句子

龍門石窟距離洛陽市區大約十二公里,此處東邊是香山,西邊是龍門山,兩山對峙,一水中流,清澈的伊河緩緩地流向遠方。

此處古稱"伊闕",后來隋煬帝楊廣游覽到邙山,登高望遠,看到伊闕,以為是真龍天子的皇宮大門,從此此處被稱為"龍門"。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這里不僅山清水秀,環境清幽,而且有北魏到唐朝所雕刻的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近十萬座佛像,堪稱萬象生輝,佛教寶庫。

游覽龍門石窟,你首先會驚嘆古人的智慧和毅力。如果沒有鬼斧神工的技藝,沒有胸有成竹的構思,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沒有普救眾生的氣魄,十萬座巨大的洞窟,十萬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佛像,而且要還歷經四百多年的滄桑歲月的磨礪,是不可能完成這樣偉大而艱巨的宏偉工程的。

無論是奉先寺還是古陽洞無論是萬佛洞還是蓮花洞,無論是潛溪寺還是賓陽洞,無論是看經寺還是摩崖佛龕,每一座佛雕都包含著無限的激情,每一座佛像都浸透著能工巧匠們的青春和生命。特別是奉先寺里留下的巨大的唐代佛家菩薩雕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1.9米,體態豐腴,面相慈祥,雍容華貴,氣勢恢弘,既體現了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博大胸懷和崇高品德,又展現了唐代物質發達文化燦爛的大國風姿。

有人評價說:這尊菩薩造像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這里是游人最為敬仰的地方,也是佛家經典性的標志性石刻,既具有深厚的宗教研究價值,又具有永久的文化藝術魅力。

現在石窟保存完好的部分大都在龍門山上,而香山上的石窟大部分已經被歲月毀損,雖有零星遺址,已經無法修復,唯有大名鼎鼎的香山寺雖幾經沉浮,又幾經修復,如今依然香火旺盛,游人如織。另外白居易的白園也是香山著名的景觀。

這里的山威儀,這里的水秀麗,這里的佛光萬年普照,這里不僅讓你游山玩水,更讓你感悟人生。 伊闕距洛陽12公里,其山狀如龍門,山上窟龕猶如蜂巢,排列整齊,這就是著名的龍門石窟。

在這萬佛聚集的山上,時刻能夠聽到隱約的佛國音樂的旋律,特別是在唐代石窟的洞穴里,仿佛聽到眾多仙女起舞時那衣帶隨風飄舞的聲響。我十分驚訝地發現那石壁上的舞伎,好像剛剛停止舞蹈,但她們身后那些彈箏、彈琵琶、彈箜篌的樂女還喜不自禁地擺弄手中的樂器,還在靜等舞女又一輪新的群舞。

她們那瀟灑的神態,一下子將我們與古代的距離縮短,好像通過神秘的時間隧道,我們與古人開始交流,開始溝通…… 這座保存了我國從北魏(494年)到北宋,其間經歷隋、唐等七個朝代的人文、風俗、佛家故事的寶窟,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藝術技巧和高超的雕塑才能。不說別的,單從時間的跨度來看,其間經歷400年,王朝更迭頻繁,兵荒馬亂,任何一次變故,都可能造成雕塑工程的中斷,然而,這并沒有阻止工程的進展,它仍舊長期地不折不扣地進行著,并一代代地鑿山不止,這需要多大的毅力支撐,多麼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呵!這件恢宏的藝術工程,應該是世界少見的奇跡之一。

我站在石窟前,不禁對藝術生命的執著追求,對古代工匠無與倫比的想像能力以及他們的藝術獻身精神,表示無限的崇敬。那些來自佛國印度的形象,在流傳到我國之后,經過無數民間藝術家的創作和演變,逐漸形成具有中國風格的藝術形象。

由此可以體會我國古代工匠的創造性勞動之偉大。這些造型不一、各俱特色的佛像,它們那動人姿態和個性化的特征,無一不讓千年后的我們感到無比的親切。

特別是它們慈祥端莊的面容,使我們想起自己的母親,那些近乎慈愛的女性形象,端坐在碩大的蓮花座上,顯出一種絕妙的人性組合—讓人產生一種敬畏而又親切的感覺,這種感覺又衍生出無限的親和力。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營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

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

兩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云岡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樸。

在北魏時期雕鑿的眾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這幾個洞窟最有代表價值。其中古陽洞集中了北魏遷都洛陽初期的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舉國崇佛的歷史情態。

這些形制瑰異、琳瑯滿目的石刻藝術品,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域外文明交匯融合的珍貴記錄。 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

而唐代人們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

7. 描寫龍門石窟的段落

截至2014年,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80余座。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范,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龍門全山造像11萬余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是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

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愿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

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擴展資料:主要景點 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后,后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龍門夜景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凈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為唐代代表洞窟。

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臺三洞)、高平郡王洞等。龍門石窟全景 奉先寺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因為它隸屬于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 稱“奉先寺”。

此窟建開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畢,長寬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這里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

這座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

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詳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圣潔。

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榮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6] 奉先寺的九軀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這是大約在宋、金時代,人們為了保護大像龕,依龕修建了木結構屋檐式建筑,這些建筑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因而后來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典范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征。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龍門石窟。

8. 形容龍門石窟的詩句

1、龍門石窟 作者:江蘇啞石 現代 兩千三百余尊石佛,止步于崖壁上的窟龕。

佛的智慧在于,給人空出段自行化解的距離。跪拜和祈禱依然擁擠,佛的悲苦在于,用于點化的手指消失于,光陰的黑洞,另有一些石質的頭顱和胳臂下落不明。

肢體完整的佛,也有解不開的困局,正以緘默守住時間的秘密。眾神殘缺的部分,并不為人關注。

人的虔誠在于,堅信從佛的慈悲中,領回的自己都是嶄新如初的。2、龍門石窟 作者:蜀乾爾 現代 龍門石窟,你也鑿一窟,他也鑿一窟,兩山對峙,無奈伊水中流。

東山千瘡百孔,西山愛莫能助。寒儒問,貧道說,到底誰升仙成佛。

連跳過龍門的鯉魚,都一哭二哭三哭,一步三回頭,是誰還在寄魂于物,夢想千秋不朽。3、龍門石窟 作者:趙仙泉 現代 戰爭的風云在這里消隱,佛的安詳點化出山水的清靜,帝王們在爭奪天下的緊張中,靈魂卻從龍庭飄到龍門,尋找通向來世的途徑。

五百年的堅韌,歷代王朝的接力,創造了令世人驚嘆的傳奇。世代恩怨都在佛的微笑中化解,滾滾紅塵依然生生不息。

當如潮的游人涌向石窟,探詢一尊尊石像的秘密,有誰想起那些能工巧匠,或許當年只是在雕刻一種愿望,為辛苦的百姓祈禱幸福吉祥!4、洛陽龍門石窟 作者:習吉 現代 彈盡身上千里流沙,恭敬地站在龍門石雕佛像前,擦干滿臉的汗水,悄悄地問蒼茫大地,問千年青史,這是文明世界,人間虔誠祈禱福祉的圣地嗎?翻開歲月的煙雨風云,浩瀚的典籍托出唐皇則天神影,絢麗絲綢彩帶精雕美玉如意,昭示神靈佛窟的文化薈萃。輕輕的腳步把洛陽踏響,聚集的文人騷客驚訝地解讀,千年壯舉,千年輝煌,太陽瞬間把石佛照的很亮,陽光也來歡樂的閱讀佛的詩章。

神圣的殿堂,典雅端莊慈眉善目的佛,雄踞中原神奇的土壤,佛光普照古國東方。外國游客蜂擁參禪敬仰,千山歡呼,萬水歌唱,泱泱華夏,幸福吉祥。

擴展資料 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后,后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龍門夜景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

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凈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為唐代代表洞窟。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臺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的人為的盜鑿破壞十分嚴重。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使石窟蒙難。

清末和民國初年的游記史料記載了當時石窟造像被盜嚴重。此外,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修建龍門西山下道路時也炸毀了大量的山麓佛龕。

由于戰亂管理空虛,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龍門石窟造像受到了瘋狂的盜鑿,許多頭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國的文物商人收購。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是寶藏。

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愿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

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

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參考資料:搜狗百科——龍門石窟。

9. 用幾句話描寫龍門石窟的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是國家AAAAA級景區,位于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為: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位于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

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0. 描寫龍門石窟的古詩句有哪些

1、龍門山色

劈破層巒一水來,儼然雙闕向城開。

千龕佛像唐雕鑿,萬世神功禹削裁。

[作者]呂維祺,明河南新安人,字介孺,號豫石,萬歷進士,曾任吏部主事,后退居洛陽。

[注釋]禹削裁:相傳 “伊闕”、“龍門”是大禹治水時所鑿,故稱萬世神功。唐雕鑿:此系比喻之辭,因龍門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493年) 前后,以后魏、北齊、隋、唐、北宋等各代均繼續有營造,非唐朝一代之功。

2、無題

崢嶸兩山門,共挹一水秀。

灘聲千鼓輦,石壁萬龕竇。

金銀佛寺古,夜籟笙竽奏。

惟當效樂天,早晚棄冠綬。

[作者] 蘇過,北宋文學家,字叔黨,蘇軾幼子,時人稱小坡。蘇軾連年遭貶,蘇過均隨行,蘇軾死后,他定居于潁昌 (今河南許昌) 斜川,自號斜川居士。

[注釋] 崢嶸:山勢高峻。挹:拱衛的意思。鼓輦:軍隊的鼓樂儀仗。《禮》:“君子聽鼓輦之聲,則思將帥之臣。”竇:孔穴,指佛龕洞穴。樂天:即白居易,樂天為其字。冠綬:作官人的帽和印紐絲帶。棄冠綬,即棄官歸隱。

3、龍門游眺

鑿山導伊流,中斷若天辟。

都門遙相望,佳氣生朝夕。

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

日落望都城,人間何役役。

[作者] 韋應物,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韋待價曾孫,出身京兆韋氏逍遙公房。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注釋] 鑿山二句:寫龍門兩山隔伊水雄峙的情景,想起了它的悠久歷史和古老傳說:《水經注》云,“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歷其間北流,故謂之伊闕矣”,并說兩山中斷就像天斧辟開一樣。

都門二句:寫隋唐時洛陽城正南的定鼎門和龍門山遙遙相望,而龍門一帶朝夕彌散著佳氣云霧。精舍二句:描寫龍門的寺廟和石窟,佛寺依山而建,樓層相疊,佛龕因壁而鑿,數以千計。人間句:為人們終日為生活而奔忙發出感嘆。

4、游龍門奉先寺

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作者] 杜甫,唐開元二十四年 (735年)舉進士,不第,離開長安,游齊趙,路過洛陽時題詠。

[注釋] 奉先寺:唐代龍門著名的十寺之一。為唐高宗時雕鑿,武則天曾資助脂粉錢2萬貫,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最精妙的洞窟,其中主佛盧舍那佛像高17.

4米,頭高4米,耳長1.

8米,是迄今保存的龍門佛像中最大的一尊。

招提:首句“招提”,指寺僧,言自己與他一起游覽,后句“招提”,是指佛教寺院,為佛教用語,此處指奉先寺。虛籟:

籟,泛指聲音;

虛籟,就是風。

天闕句:指兩山對峙的龍門,高聳得好似逼近了天上的星辰。象緯,星象經緯,指日月星辰。云臥句:寫奉先寺的高寒,宿奉先寺如宿云中,故說:“衣裳冷”。

5、龍門懷古

元魏史余遺萬佛,龍門壁上歷千秋。

環屏洛邑連峰抱,遙指黃河入海流。

人佇碧空風瑟瑟,夢回幽窟思悠悠。

緬懷無限蒼茫意,清濁傾壺醉倚樓。

[作者] 愛新覺羅·溥杰,作于1964年秋。愛新覺羅·溥杰(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乳名譽格,字俊之,號秉藩,滿族,清朝宗室,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同母弟。溥杰生于北京醇親王府,是家中的次男,父親是第二代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母親瓜爾佳氏·幼蘭。

[注釋] 元魏:龍門石窟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開始營造;孝文帝姓元,故稱元魏。佇:佇立,長時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