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摘抄寫中秋月亮的文段,感悟200字以上,重要的是感
適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見一輪圓月,但不是我們常說的一輪皎潔的圓月,天空中有層層清云,如煙似霧,彌蒙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云的紅娘,牽于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賓奪主,又有萬般嬌態。
有人說,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圓月如西子之明眸。這似明眸的圓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實為不妥,諺語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說。云生月隱,神秘、迷離。此中秋圓月雖不及西子之善睞明眸,卻獨具情調。
我愿隨月在云中漫步,聽她講古老的傳說;也愿站在靜處悄悄凝望。不過,這一切都化為柔和的月光灑在我身上。這才是真實的接觸,是老朋友的祝福。許多人愿意在屋中歡飲度過這中秋之夜,而我卻更喜歡在寧謐的夜晚,在高高的陽臺或戶外傾聽月的歌聲,感受“月中清露點朝夜”。
我曾讀過唐人曹松的《中秋對月》中“直到天頭無盡處,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詩句,也曾看過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絕對,還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些難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詩抒發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發對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發哀愁。他們均寫月,寫月的無私公平普照大地,寫月的淡淡月光給人的安慰,縱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圓月。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恬靜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圓月,多少詩人睹物生情,寫下傳世之作;又有多少離別之人的惆悵。而我卻沒有這樣的哀愁,我記起臺灣的地震,它牽動著我也牽動著億萬炎黃赤子的心,一片片溫暖跨海傳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為此感人之舉默默流淚。她,繁忙的信差,祖國人民的安慰由她傳達。那麼,原來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征中,更應添上一筆關愛和幫助,使無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這月光雖不及太陽熾熱的光芒,但卻更能喚起聯想——在困難之時,定有人伸出無私的手,給你幫助和溫暖。這聯想不是對世俗的乞求,而是我們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類年輕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納百川,這中秋圓月仿佛是平靜的大海吸收這每個人的思索,在她的溫柔恬靜中,思索的波濤也在緩緩地釋放,化成云霧環繞其周。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這意境蕩滌我陳舊的思想,沖刷掉世間的不平。或許你對這圓月還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請開啟你思維的閘門,暢想明天,暢想屬于自己的“心月”吧。
2. 生活一些有趣的感悟人生的:怎樣描述中秋對故鄉對親人的懷念
此刻,不知道爸爸桌上的酒杯是否滿著,不知道母親手里祭月的香是否已經點上,也不知道家鄉的天空會不會掛著一輪哪怕是或隱或現的圓月。
不知道爸爸手中的酒杯會邀向哪里,他也會效仿李白嗎?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古人尚能自況,可父親不會。
父親的文字里或許只有“對影少一人”的感傷。如今中秋依舊,只是月圓不再。
沒有看到海上升起的明月,卻仍有天涯予我的此時。空蕩的房間,總會有母親操勞的身影。
我的書桌,從來沒有過塵土。勤勞的母親,怎能不讓我思念?過冬的棉衣,總會有母親為我準備。
我的棉被,從來都著有陽光。仁慈的母親,怎能不讓我思念?回家的溫暖,總會有母親為我避寒。
我的睡夢,從來沒有過短暫。善良的母親,怎能不讓我思念? 今晚,本該陪在父母身邊,本該合家團圓的,可是,我卻因為突來的歸期,不得不離開了。
無盡的思念留給了父母,也牽動了我。 夜漸漸深了,一個人悶在屋里好久了,出去走走吧!推開久違的窗,仍不見滿心期待的圓月。
夜已然涼了,我緊緊的抱住雙肩,卻心中的那份思念依然那樣熱烈。放開抱肩的雙手,慢慢回到胸前,合十,祈禱,家鄉的父母一切安好。
輕輕的劃一個夢,滿載一船真心,夢里遙寄,我滿艙的思念與祝福。
3. 中秋節的感想
中秋節感想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也是我國合家團聚的日子,故又稱團圓節。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許多在外地的人們又回到了溫暖的家里,親朋好友們聚在一齊,家家戶戶都在吃著團圓飯,這是多麼令人溫馨的節日。[由www.DuanMeiWen.Com整理]
今年的中秋節是我們家的大聚會,正因爺爺要在這期間過八十大壽。在這喜慶的日子里,在外地的親人們都回家了,這天我們家處處洋溢著歡聲笑語。八十高齡的爺爺看著膝下子孫滿堂,滿臉充滿幸福的笑容。望著忙忙碌碌、來來往往的大人們,我不僅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節倍思親!”是啊,在這月圓中秋之時,更是思念親人之際,不知有多少客居他鄉的游子因常年在外,才有了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詩人們用他們特有的筆墨訴說著千百年來人類的思念之情。爆笑谷
隨著社會的發展,便捷的交通和發達的通訊雖然把我們生活的空間縮小了,但人們心中的那一份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卻是不減分量的,祝愿他們早日團聚!
4. 作文 中秋節 語句要優美 內容要真實
1.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
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
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2.三: 中秋節的晚上,月光柔和,涼風習習,我們全家聚在一起,正津津有味地品嘗著月餅。
突然,爸爸興致勃勃地說:“我們來猜謎吧!”我和媽媽都同意了。 這是搶答謎語,大家輪流出題,另外兩個人搶答。
答對一題加十分,答錯一題扣十分,從一百分開始計數。 第一個是爸爸出題:“一間小黑房,不能開門窗,窗兒開一開,萬物能進房。
打一日用品。”大家思考起來,我也手托著下巴思考起來。
忽然,我看到了桌子上的照相機,就沒往下想,說:“是不是照相機?”爸爸連連點頭,說:“給你加十分。”我高興地吹起了口哨。
輪到我出題了,我故意放慢速度:“一個老頭九十九,天天早上喝冷酒。打一日用品。”
大家有沉入思索。媽媽說:“是不是杯子?”我搖搖頭。
大家又想了起來。爸爸突然發瘋似地喊道:“水瓢!水瓢!”我連忙點點頭,說:“給爸爸加十分,媽媽減十分。”
爸爸得意地望了望我們,哼起了小曲兒。媽媽則無奈地搖搖頭。
好不容易輪到媽媽出題了,只見她先想了一會兒,說:“我出一個超難度的謎語,一物生來兩面坡,坡頂好像馬蜂窩,對著蜂窩吹口氣,陪你唱起動聽歌。打一樂器。”
“是排簫嗎?”我問。“是小號吧?”爸爸說道。
媽媽對我們搖搖頭,因此我們非常生氣,因為好不容易奪來的十分被搶走了,我和爸爸都氣得咬牙切齒直跺腳。我想起了電子琴上寫的一些樂器:大號、圓號、嗩吶、單簧管、口琴……對了,口琴!我連忙說:“口琴!”媽媽說:“對!給你加十分。”
“現在我宣布:獲得第一名的是謝文君同學,第二名是我本人,第三名是媽媽!”爸爸像個主持人似地說。 這個中秋節過得真愉快。
5. 感悟生活的經典句子
你好 很樂意為你解答!
真實感悟: 人的認知在成長 感情也在變化 所以我覺得人的感情從來沒有永恒 只有一瞬 人生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完美的 都是背負著失去、痛苦、放棄、遺憾的,只有背負著這些前行才是第一步,人為何有趣,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遇到同等的事,但是遇到的時間卻不同,所以人有了差異,人總是把成功的定義提前,覺得青春的成功才是成功,只有一件事不能做,就是否定自己。
任何一顆心靈的成熟,都必須經過寂寞的洗禮和孤獨的磨煉。那些寂寞孤獨的日子,也正是我們認識自我、蓄積力量的最佳時機。寂寞不要緊,要緊緊的是自己能否耐得住寂寞;孤獨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在孤獨的懷抱里頹廢消沉。當寂寞和孤獨將你包圍的時候,千萬別忘了,還有心靈在陪伴自己。
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辭水,故能成其深!
謝謝 !希望我的體驗對樓主有所引發!
6. 中秋節假期生活感悟
在忙碌的工作中,又到了中秋,又到了憑吊先人,感受親情的日子。
古時,每逢這個時候,在外漂泊的游子,都要想盡一切辦法,回到家中,迎接他們的是父母慈祥的笑臉,妻兒無盡的溫存,以及一杯杯美酒,一道道佳肴……道不完離別的苦,流不盡相思的淚。即使無法回家的,也會早早的寄出一封家書,自己在外的苦與樂,對家人的思念……一行行、一句句浸于字中,躍然于紙上。“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 千百年來,游子們對于家的思念早已匯成了不朽的詩詞,傳頌古今。
時光荏苒,現代化的腳步已經快得讓我們無法追趕,而步履匆匆的每一天,也都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在這樣一個飛快奔跑著的時代,一切都快的讓人無法把握,快的讓人沒有時間去感受、去感悟,但即使如此,仍無法抹去中秋濃濃的鄉愁,離別的思緒……
“身在異鄉為異客”,那些遠離了家鄉,遠離了親人,早已在外成家立業的人,雖然身已經融入了這個城市,但是,他們的心仍然向往著故鄉,向往著那里的一草一木,因為那里有他們母親的叮嚀,父親的訓誡,童年的歡樂,同伴的呼喚,……縱使是物是人非,霜鬢斑白,依然不改的是濃濃的鄉音;依然不變的是深深的鄉情!
在這個本該歡飲達旦的日子,又有多少難回的異鄉人?而他們的哀愁,他們的離索也只有靠那一輪明月去寄托了!多少月圓月缺,多少花開花謝,但是,只有此時的月才能長久于心中,只有此時的月才能穿梭于古今!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讓這一輪明月也帶去我的祝福吧,但愿今年的圓月不再有那麼多的離別,不再有那麼多的感傷!
7. 求一篇關于中秋感悟的文章
月餅也是團圓的象征.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見當時的月餅已經是具有一定意義的"餅"和"月"了……
中秋節到了!月亮圓圓的!家家的燈光都很亮,周圍的環境非常的暗,但到處都有人.歡笑聲早已打破了寂寞的環境!
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于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中秋節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并定為中秋節。歐陽詹于《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在這古老傳統的影響下我國一直有這樣的習俗每到中秋家家戶戶都吃團圓飯,讓許多親朋好友在于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情.這讓許多在外地的人們又回到了溫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溫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鄉的游子常年在外這使得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人們的"悲歡離合"這又讓多少人痛心!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這都是千古絕唱!許多游子不都是用月來表達對家鄉的深深的感情、對親人的關懷與思念嗎!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現在不也是有大多數部分的人圍坐在桌前"吃餅賞月"嗎!
月餅也是團圓的象征.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見當時的月餅已經是具有一定意義的"餅"和"月"了.
中秋節的來歷也有人說是當時老百姓們為****元朝的暴虐統治把"殺靴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紙條放進月餅里互相傳遞!到了八月十五元朝被老百姓們****了.也許我們現在吃月餅是為了慶祝勝利的喜悅吧!也有人說中秋節是豐收的季節,是農民們體驗享受豐收的喜悅與高興吧!
中秋節是快樂的,是團圓的象征,是充滿喜悅的象征,讓我們共同歡過這個有"意義"的"中秋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