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都江堰優美句子

解夢佬 0

1. 文化苦旅精美語句

色流猛地一下渦漩卷涌,當然是到了唐代。

人世間能有的色彩都噴射出來,但 又噴得一點兒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 章。這里不再僅僅是初春的氣溫,而已是春風浩蕩,萬物蘇醒,人們的每一縷筋肉 都想跳騰。

這里連禽鳥都在歌舞,連繁花都裹卷成圖案,為這個天地歡呼。這里的 雕塑都有脈搏和呼吸,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嗔。

這里的每一個場面,都非雙眼 能夠看盡,而每一個角落,都夠你留連長久。這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 。

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麼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 騰。

一到別的洞窟還能思忖片刻,而這里,一進入就讓你燥熱,讓你失態,讓你只 想雙足騰空。不管它畫的是什麼內容,一看就讓你在心底驚呼,這才是人,這才是 生命。

人世間最有吸引力的,莫過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發出的生命信號。這種信 號是磁,是蜜,是渦卷方圓的魔井。

沒有一個人能夠擺脫這種渦卷,沒有一個人能 夠面對著它們而保持平靜。唐代就該這樣,這樣才算唐代。

我們的民族,總算擁有 這麼個朝代,總算有過這麼一個時刻,駕馭哪些瑰麗的色流,而竟能指揮若定; 色流更趨精細,這應是五代。唐代的雄風余威未息,只是由熾熱走向溫煦,由 狂放漸趨沉著。

頭頂的藍天好像小了一點,野外的清風也不再鼓蕩胸襟; 終于有點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變化了的天色,舞姿也開始變得拘謹。仍然不 乏雅麗,仍然時見妙筆,但歡快的整體氣氛,已難于找尋。

洞窟外面,辛棄疾、陸 游仍在握劍長歌,美妙的音色已顯得孤單,蘇東坡則以絕世天才,與陶淵明呼應。 大宋的國土,被下坡的頹勢,被理學的層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點陰沉; 色流中很難再找到紅色了,那該是到了元代; …… 這些朦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頗覺勞累,像是趕了一次長途的旅人。

據說把 莫高窟的壁畫連起來,整整長達六十華里。我只不信,六十華里的路途對我輕而易 舉,哪有這般勞累?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經完全沉睡。

就像端詳一個壯漢的睡姿一般,看它睡著了 ,也沒有什麼奇特,低低的,靜靜的,荒禿禿的,與別處的小山一樣。 <<莫高窟〉〉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

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韻。

然而,人們日常見慣了的,都是各色各樣的單向夸張。連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懶得細加調配,讓人世間大受其累。

在陋室里聽夠了一整夜驚心動魄的風沙呼嘯,明晨,即可借明靜的水色把耳根洗凈。看夠了泉水的湛綠,抬頭,即可望望粲然的沙壁。

——山,名為鳴沙山;泉,名為月牙泉。皆在敦煌縣境內。

.即便是站在海邊礁石上,也沒有像這里這樣強烈地領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會,聚會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讓人忘記它是切切實實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這里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這種比賽又極有規矩,奔著奔著,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為二,直竄出去,兩股水分別撞到了一道堅壩,立即乖乖地轉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堅壩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據筑壩者的指令來一番調整……也許水流對自己的馴順有點惱怒了,突然撤起野來,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這樣越是顯現出一種更壯麗的馴順。

已經咆哮到讓人心魄俱奪,也沒有一滴水濺錯了方位。陰氣森森間,延續著一場千年的收伏戰。

水在這里,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就像一大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把最強悍的生命付之于規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眾目睽睽。看云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

(P43《都江堰》) .一次次地上山,又一次次地下山,山又高,路又窄,氣力似乎已經耗盡。山峰無窮無盡地一個個排列過去,內心已無數次地產生了此行的后悔,終于連后悔的力氣也沒有了,只得在默不作聲中磕磕絆絆地行進。

就在這種情況下,我突然與古代文人產生過對深切的認同。 凡是古人之中的杰出人物,總不會以輕慢浮滑的態度來面對天地造化,他們不相信人類已經可以盛氣凌人地來君臨山水,因此總是以極度的虔誠、極度的勞累把自己的生命與山水熔鑄在一起,讀他們的山水詩常常可以感到一種生命脈流的搏動。

(P71《廬山》) 8.某種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詩意似乎注定要與艱難相伴隨,當現代交通工具和營造手段使旅行完全失去了苦澀味,其間的詩意也就走向浮薄。 (P262《夜雨詩意》) 9.堂皇轉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

想來想去,沒有比江南小鎮更足以成為一種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中國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入世受挫之后逃于佛、道,但真正投身寺廟道觀的并不太多,而結廬荒山、獨釣寒江畢竟會帶來基本生活上的一系列麻煩。

“大隱隱于市”,最佳的隱潛方式莫過于躲在江南小鎮之中了。與顯赫對峙的是常態,與官場對峙的是平民。

2. 《文化苦旅》里精彩的語句

1. 再也讀不到傳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龍飛鳳舞的楹聯。再也找不見慷慨的遺恨,只剩下幾座既可憑吊也可休息的亭臺。再也不去期待歷史的震顫,只有凜然安坐著的萬古湖山。

2. 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

3. 堂皇轉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鑄上妖冶的印記。

4. 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5. 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云為雨,為虹為霞……

6. 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和惶恐。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

7. 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

8. 又常常以犧牲人本體的許多重要命題為代價。

9. 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后,反而是一桿竹管筆偶爾涂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游。

10. 如果人生和歷史 都是拔離了瑣碎事物的建構, 那麼它們也就不屬于現實世界。

11. 哲理產生在兩種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

12. 人類總是缺乏自信,進進退退,走走停停,不停的自我耗損,又不斷的為自我耗損而再耗損。

13. 于是,滿眼皆是暢快,一天一地都被鋪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凈凈。色彩單純到了圣潔,氣韻委和到了崇高。

14.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

15.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

16.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

17. 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

18. 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韻。

19. 然而,人們日常見慣了的,都是各色各樣的單向夸張。

20. 連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懶得細加調配,讓人世間大受其累。

21. 這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麼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

22. 文明可能產生于野蠻,但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贊美苦難。我們不害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

23. 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難中顯現人性、創建文明,本源于他們內心的高貴。他們的外部身份可以一變再變,甚至終身陷于囹圄,但內心的高貴卻未曾全然銷蝕。這正像有的人,不管如何追趕潮流或身居高位,卻總也掩蓋不住內心的卑賤一樣。

24. 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許,身后正是沉默的原因。

25. 一切偉大的藝術,都不會只是呈現自己單方面的生命。它們為觀看者存在,它們期待著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畫,加上壁畫前的唏噓和嘆息,才是這堵壁畫的立體生命。

參考資料

街道網:/2016/14874.html

3. 《文化苦旅》好句好段摘抄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

廢墟吞沒了我的企盼,我的記憶。片片瓦礫散落在荒草之間,斷殘的石柱在夕陽下站立,書中的記載,童年的幻想,全在廢墟中殞滅。

昔日的光榮成了嘲弄,創業的祖輩在寒風中聲聲咆哮。夜臨了,什麼沒有見過的明月苦笑一下,躲進云層,投給廢墟一片陰影。

但是,代代層累并不是歷史。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

時間的力量,理應在大地上留下痕跡;歲月的巨輪,理應在車道間輾碎凹凸。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

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營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廢墟是歸宿;更新的營造以廢墟為基地,因此廢墟是起點。

廢墟是進化的長鏈。一位朋友告訴我,一次,他走進一個著名的廢墟,才一抬頭,已是滿目眼淚。

這眼淚的成分非常復雜。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

廢墟表現出固執,活像一個殘疾了的悲劇英雄。廢墟昭示著滄桑,讓人偷窺到民族步履的蹣跚。

廢墟是垂死老人發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動容。賞析:提到廢墟,喜歡旅游觀光的人們都能從記憶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

或一條古巷;或一截城墻;或一處石窟。新疆古樓蘭、交河故城遺址;北京圓明園、八達嶺、故宮;西安秦始皇兵馬俑、法門寺;還有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等等。

它們或顯赫于繁華都市之里,或散落在荒草亂冢之間,或孤立于戈壁荒漠之中,或招搖在青山綠水之圍,或矗立于萬傾碧波之央。對許多人來說,觀光即便是觀光而已,而對廢墟有深邃見解并上升到文化哲學層面上,卻只有余秋雨一人。

短短不到三千字的散文,令人由廢墟而頓悟,由此而又生發對人生、文化和歷史的深沉思索。“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散文頭兩句開宗明義,闡明作者對廢墟的矛盾心理。

詛咒是因為它“吞沒了我的企望,我的記憶”。昔日的金戈鐵馬已煙消云散;雕欄畫棟已人去樓空;煙柳斷橋已芳草凄凄。

“書中的記載,童年的幻想,全在廢墟中毀滅。昔日的光榮成了嘲弄,創業的祖輩在寒風中聲聲咆哮”。

一堆廢墟把昔日所有的是非成敗、輝煌燦爛一股腦地打成包,塵封在逝去的歲月中,感懷傷時,悲今悼古。作者寄情廢墟,因為“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決別,是選擇”。

“廢墟是資本,讓我們把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營造之初就想到它的凋零,因此廢墟是歸宿;更新的營造以廢墟為基地,因此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

廢墟是人生的起點,它裝著真善美,也藏著假丑惡。不同的人們從廢墟中讀到不同的答案;廢墟是文化的起點,從沒有文字記載開始,我們的祖先就留下了一座又一座廢墟。

甲骨文化、父系文化、母系文化、河套文化、仰韶文化,等等,得以匯成熠熠生輝的五千年文明長河。廢墟更是歷史的起點,如果沒有發現埋藏在漫漫黃沙和厚厚塵土之下的廢墟,我們從哪去解讀歷史。

人生不能沒有廢墟;文化不能沒有廢墟;歷史更不能沒有廢墟。沒有廢墟的人生是蒼白的;沒有廢墟的文化是膚淺的;沒有廢墟的歷史民族是幼稚的。

廢墟是歷史長鏈中的一節節鎖扣。“廢墟有一種形式美,把撥離大地的美轉化為皈依大地的美”。

任何美的表現形態,無論是優美、崇高,還是喜劇、悲劇,它只是一時一會地存在于人們的視野、感官和心理之中。隨著歲月的流逝,任何美的都會失去其瑰麗的色彩而化作廢墟,成為一道凝固單調的風景,被大地擁入懷中,默默地向后來者訴說著過去的一切。

然而,我們該以怎樣的心態去認識廢墟,以怎樣的角度去發掘廢墟,卻是一個現實而嚴肅的問題。“不能設想,遠年的古銅器需要拋光,出土的斷戟需要鍍鎳,宋版圖書需要上塑,馬王堆出土的漢代老太需要植皮豐胸,重施濃妝”。

“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真實的廢墟,才有真實的文化,真實的歷史。保存廢墟而不假飾廢墟,開發廢墟而不是重建廢墟。

因為那樣是對歷史的戲弄,對文化的糟踐。然而,現實中的許多事實卻是如此荒唐而愚昧。

開著推土機上廢墟,用今天的金碧輝煌來替代昔日的殘壁斷垣,刀削斧砍般的歷史痕跡被現代裝飾材料抹得平平展展、干干凈凈。“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夢,但是收拾來的又不是前夜的夢,只是今日的游戲”。

這樣的廢墟只是一堆堆實實在在的現代垃圾而已。“中國歷來缺少廢墟文化”。

作者以犀利的眼光逼視中國文化斷層。是的,我們這個民族歷來喜歡在兩個極端徘徊,要麼厚今薄古,要麼厚古薄今,在無休止的爭斗中,歷史傷痕累累,文化支離破碎。

“一個諾大的民族,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我們的民族也總喜歡團圓,以求得心理的滿足和精神的安慰。

害怕真正的悲劇,對廢墟總是遮遮掩掩。在盡美盡善的大網里過濾后,就只剩下一部流傳五千年的儒家文化。

然而,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魯迅、白先勇卻是時代的批判者,“他們保存了廢墟,凈化了悲劇,于是,也出現了一種真正深沉的文學”。民族的魅力來源民族的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會是世界的。一個深。

4. 文化苦旅 都江堰 賞析

《文化苦旅》讀后感

湯頭中學 邢明偉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初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于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凄苦的哲語。是

什麼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余?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對于讀者來說,欣賞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給讀者本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

這書里寫的,不僅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還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僅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的范欽的后代們,還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圣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艷,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這些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面,令人為之汗顏。

余秋雨是懷著俠士般的情懷和心胸去旅行,孤獨地在敦煌、陽關、柳祠、三峽、西湖、天一閣……在江邊、在大漠、在高山上行走,在歷史的脈博上行走,在責任與道德的正中心行走。帶我們游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的同時,又不忘將中國的歷史文化揉入其中,呈現給我們的除了令人癡迷的風景,令人好奇的人文現象,還使讀者對文化產生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涵的要素。對于這余秋雨做到了。

人的一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麼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都可以象秋雨這樣勇敢地去走,但,只有他可以這樣冷靜而痛苦地揭露,歷史留給我們的大多都是疼痛和傷疤,即使有時光這樣的良藥,也難以痊愈。有些人可以把時光當成忘憂草,有些人無論如何也做不到,他們只會一遍又一遍地咀嚼那份苦澀,而這份苦澀還會一代一代地遺傳。

也許《文化苦旅》就是面前的一杯濃茶,入口時苦澀,但苦澀過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5. 《文化苦旅》里精彩的語句

再也讀不到傳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龍飛鳳舞的楹聯。

再也找不見慷慨的遺恨,只剩下幾座既可憑吊也可休息的亭臺。再也不去期待歷史的震顫,只有凜然安坐著的萬古湖山。

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堂皇轉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

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鑄上妖冶的印記。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云為雨,為虹為霞……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和惶恐。

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

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

又常常以犧牲人本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5643662體的許多重要命題為代價。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后,反而是一桿竹管筆偶爾涂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游。

如果人生和歷史 都是拔離了瑣碎事物的建構, 那麼它們也就不屬于現實世界。哲理產生在兩種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

人類總是缺乏自信,進進退退,走走停停,不停的自我耗損,又不斷的為自我耗損而再耗損。于是,滿眼皆是暢快,一天一地都被鋪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凈凈。

色彩單純到了圣潔,氣韻委和到了崇高。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

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韻。

然而,人們日常見慣了的,都是各色各樣的單向夸張。連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懶得細加調配,讓人世間大受其累。

這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麼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

文明可能產生于野蠻,但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贊美苦難。

我們不害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難中顯現人性、創建文明,本源于他們內心的高貴。

他們的外部身份可以一變再變,甚至終身陷于囹圄,但內心的高貴卻未曾全然銷蝕。這正像有的人,不管如何追趕潮流或身居高位,卻總也掩蓋不住內心的卑賤一樣。

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許,身后正是沉默的原因。一切偉大的藝術,都不會只是呈現自己單方面的生命。

它們為觀看者存在,它們期待著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畫,加上壁畫前的唏噓和嘆息,才是這堵壁畫的立體生命。

參考資料 街道網:/2016/14874.html。

6. 文化苦旅的好句好段

《道士塔》:“道士也有過猶豫,怕這樣會得罪了神。解除這種猶豫十分簡單,那個斯坦國就哄他說,自己十分崇拜唐僧,這次是倒溯著唐僧的腳印,從印度到中國取經來了。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開了門。這里不用任何外交辭令,只需要幾句現編的童話。 ”

《莫高窟》:“只記得開頭看到的是青褐渾厚的色流,那應該是北魏的遺存。色澤濃厚沉著得如同立體,筆觸奔放豪邁得如同劍戟。那個年代故事頻繁,馳騁沙場的又多北方驃壯之士,強悍與苦難匯合,流瀉到了石窟的洞壁。當工匠們正在這些洞窟描繪的時候,南方的陶淵明,在破殘的家園里喝著悶酒。陶淵明喝的不知是什麼酒,這里流蕩著的無疑是烈酒,沒有什麼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勁,能讓人瘋了一般,拔劍而起。這里有點冷,有點野,甚至有點殘忍。 ”

《陽關雪》:“從未見過這樣完整的天,一點兒也沒有被吞食,邊沿全是挺展展的,緊扎扎地把大地罩了個嚴實。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 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識認,形體那麼健美,目光那麼平靜,神采那麼自信。在歐洲看蒙娜麗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這種恬然的自信只屬于那些真正從中世紀的夢魔中蘇醒、對前路挺有把握的藝術家們。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會更沉著、更安詳。在歐洲,這些藝術家們翻天覆地地鬧騰了好一陣子,固執地要把微笑輸送進歷史的魂魄。誰都能計算,他們的事情發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卻沒有把它的屬于藝術家的自信延續久遠。陽關的風雪,竟越見凄迷。 ”

《沙原隱泉》:“夕陽下的綿綿沙山是無與倫比的天下美景。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流瀉著分割,金黃和黛赭都純凈得毫無斑駁,像用一面巨大的篩子篩過了。日夜的鳳,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蕩,那是極其款曼平適的波、不含一絲漣紋。于是,滿眼皆是暢快,一天一地都被鋪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凈凈。色彩單純到了圣潔,氣韻委和到了崇高。”

《都江堰》:“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會,聚會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讓人忘記它是切切實實的水,可掬可捧的水。這里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這種比賽又極有規矩,奔著奔著,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為二,直竄出去,兩股水分別撞到了一道堅壩,立即乖乖地轉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堅壩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據筑壩者的指令來一番調整……也許水流對自己的馴順有點惱怒了,突然撤起野來,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這樣越是顯現出一種更壯麗的馴順。已經咆哮到讓人心魄俱奪,也沒有一滴水濺錯了方位。陰氣森森間,延續著一場千年的收伏戰。水在這里,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就像一大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把最強悍的生命付之于規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眾目睽睽。”

《三峽》:“李白時代的詩人,既摯戀著四川的風土文物,又向往著下江的開闊文明,長江于是就成了他們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決心就解纜問槳。腳在何處,故鄉就在何處,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他們知道,長江行途的最險處無疑是三峽,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詩的河床。他們的船太小,不能不時行時歇,一到白帝城,便振一振精神,準備著一次生命對自然的強力沖撞。只能請那些在黃卷青燈間搔首苦吟的人們不要寫詩了,那模樣本不屬于詩人。”

《洞庭一角》:“范仲淹確實是文章好手,他用與洞庭湖波濤差不多的節奏,把寫景的文勢張揚得滾滾滔滔。游人仰頭讀完《岳陽樓記》的中堂,轉過身來,眼前就會翻卷出兩層浪濤,耳邊的轟鳴也更加響亮。范仲淹趁勢突進,猛地遞出一句先優后樂的哲言,讓人們在氣勢的卷帶中完全吞納。

地是,浩森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騷客胸襟的替身。人們對著它,想人生,思榮辱,知使命,游歷一次,便是一次修身養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