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談人生一書的好句子

解夢佬 0

1. 讀《朱光潛談人生》的讀書筆記

《朱光潛談人生》讀后感

印象當中是自己在大學里讀書的時候,學習到的美學是朱光潛前輩寫成的書。記得課上老師多次反復的提及朱光潛這個名字,也便印在了記憶里。再后來一想到或提到美學就會想到朱光潛這個名字,朱光潛在我的頭腦中已經成了美學的代名詞。

隨著歲月的流逝和自己對生命及美學的認識,愈加認識到美學、審美感受對生命成長的作用。尤其是2006年9月,從山東全國首屆教育家經典教育思想報告會歸來后,就迫切的感到自己的職業需要美學,自己的生命發展需要了解和學習美學,所以2006年底自己選購了一批圖書以備假期閱讀,《朱光潛談人生》就是其中之一。當初選擇這本書是期望能在美學上有所新的發現和審美感受上有新的提高。讀后才發現,這本書涉及的內容遠遠超出了美學的范疇,涉及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是一代了不起的國學大師。在這本書里,他從理想、社會、事業、修養和藝術五個大的方面談及人生,每一個部分里有若干個小的問題,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問題也經常被生活中的人們談起。但經過大師的思考,卻見的不同尋常。也使我深切的感受到大師的厚重與對人生的關愛,仿佛置身于大師的課堂之上,思緒飛揚。

在他《談讀書》一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恰恰是缺乏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經院式”的系統訓練。我不否認自己已經做到了熱愛讀書,但做的還是不夠,也只不過是蜜蜂采蜜式的讀書法,但我并不是為了消遣的啊!所以,自己有必要考慮改進讀書的方式。

這里我只能告誡我的學生,試圖培養出專門研究所必學的“經院式”的系統訓練,就必須珍惜在校讀書的時光,珍惜課堂的一分一秒,離開校園我感覺到很難再培養起來這種“經院式”的研究習慣了。而這種習慣又是未來生命發展所需要的,如何走好自己未來的路也當有一個周全的計劃。

感謝大師的叮嚀和殷殷教誨……我會不斷走近您的近旁,也好使自己的生命散發出沁人的幽香。

2. 閱讀下面這篇文章,完成問題

1、人生價值就是真善美三種價值。

2、就是指學問、藝術、道德這三種價值享受。

3、示例:當今社會部分人的價值取向就是金錢,認為只要有錢,就是幸福。錢是重要的,但一味地向錢看,那就如同行尸走肉,這樣的人生就沒有什麼價值可談。(意思對即可)

4、作者認為真正的幸福是擁有學問、藝術、道德這三種價值取向,并在這三方面達到最高的境界,同時也就達到最幸福的境界。示例:我認為幸福其實就是一種心理感受,如果真要把幸福定位在某個方位去追求,那麼這個人是永遠都不會幸福的。(意思對即可)

3. 《人生》路遙 好句 好段賞析

怎麼來說呢,路遙的小說表面看來都是比較平淡和平凡,但在他的字里行里卻透露著不平凡。人生這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當然,路遙更是把人物的心理寫的活靈活現。比如說高加林,他在自己是農民的時候他喜歡巧珍,但最后他卻選擇一個能讓她升官發財的亞萍。沒錯,他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

但,路遙的本意并非就寫加林的忘恩,他是在借題發揮。加林當時的這種想法,可以說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古人云:人往高處走。加林最后的下場才是路遙的本意。他由這兩段對加林感情的描寫來告訴我們,做人不要忘本,平凡的時候珍惜眼前的人,不平凡的時候更要珍惜眼前人。同時也是在告訴我們,做人要懂的選擇,人生,最重要的,其實就是選擇。

其實看書主要的就是理解背后的意義,要看透他反映的是什麼,他寫這本書的意義,不要去看字面。對我來說,這里面并沒有你華麗的語言,和華麗的段子。他就是一篇用平凡的手法寫出不平凡人生的小說。

4. 朱光潛談讀書的文章或文字

天津高恒文兄要我編一本《朱光潛書話》,因為安徽教育出版社已經有《朱 光潛全集》,挑出“書話”類文章略事編排,實在算不得什麼勞動,很快完工了。

但恒文兄又打來電話,限期交一篇“編后記”,這卻讓我犯難了。朱先生的文章 俱在,何必我來妄加嗤點?實在無話可說,只好講講自己讀朱先生書的經過,和 遠遠望去的印象,湊成一篇書話的書話。

朱先生一生文字,無非文學與美學。大致說來,建國以前是亦文學,亦美學, 建國以后則純以美學為主。

像他那樣的大才,自限于談文論藝之區,走專家學者 的道路,未知出于自愿否,但也絕非偶然。不求兼通各藝,只期精于一門,這是 許多“五四”以后的第二代人文知識分子共同所趨,不同的是光潛先生選擇了當 時屬于冷門恐怕誰也不會想到后來會一熱再熱的美學為主業,孜孜矻矻,卓然成 為眾矢所集的權威,從而以一種學問,折射出幾代知識分子的性格與命運。

在中國,“美學”往往既乏哲學地基與思想的突擊之力,也不像文學批評那 樣貼近創作。它介乎哲學和批評之間,厚實(有“學問”)卻不厚重,靈活(允 許一定的“形象思維”)卻并非靈性的充分發揮。

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它實際是 頗為“閑適”的。五十、八十年代兩次“美學熱”,都不是因為民豐物皋,可以 悠然談美,而美學居然一度成為全民的熱點,不可思議也。

九十年代,“小康” 的呼聲越來越響亮,美學據說卻是沉寂了。看來這門古怪的學科確乎蘊涵著一種 民族性,即倉廩實而未必知禮節,餓得發慌或風聲很緊的時候,“精神文明”(審 美的神經)卻挺然翹然,出奇地發達。

光潛先生及其同好同道們,便是在這種背景下建構現代形態的美學。他們的 美學,看似一塊飛地,實則源于欽定。

有理論癖思索癖的頭腦,上無緣升坐威嚴 的哲學宮殿,下不能和活躍的文學創作自由結合,剩余的智慧無處可瀉,只“形 象思維”一題勉強能夠優容,但個中要義是:就在這兒,“形象思維”吧,可別 “形象”得輕狂起來。 余生也晚,沒有趕上 50 年代驟然而起驟然而落的美學大討論,無幸得見光 潛先生彼時頗有豐采的委屈和重重委屈中的不失豐采——竊以為那樣才更能于 語言文字之表領略“美學”的真諦——現在無論怎樣總覺隔了一層。

和今天 30 上下的人有關的,是 80 年代初美學熱的卷土重來。記得剛上大學中文系,因為 上大學即中秀才的幸福意識還相當濃郁,沉痛孤憤的魯迅是不會親近的,沈從文 之外,就是耽讀朱先生的書了。

沈讓我透過文字,觸摸到山川民情的蔥蘢嫵媚, 朱先生的美學文章,則讓我懵懵懂懂欣賞到現代漢語闡情說理的勝任愉快。后來 因為久居鋼筋水泥的叢林,性靈漸滅,羞對湘西山水了,但光潛先生的文章還是 迷惑了很長一段時間。

漸漸感到,這迷惑是帶有幾分不安的。 沈從文的文采得山川之助,光潛先生的筆墨則更多由中西方浩瀚的典籍之海 流溢而出。

讀沈從文,可留連山水,雖然《邊城》式的清醇的旁邊,陳列著粗獷 拙直,但那身在曠野的逍遙,卻是沈從文的好友、身為當年“京派”另一主將的 光潛先生所不能提供的。讀朱先生的書,是從這本書到那本書的跋涉。

他追求的 是對書中之理的抽繹,編織,條貫,一生在書中過活。他讀了那麼多書,又那麼 有耐心一一向我們介紹這些書中密如蛛網而且常常晦莫如深的思想線索,真讓人 不得不佩服。

那時簡直拿他當大儒看了。后來讀魯迅《題未定草》關于“曲終人不見,江 上數峰青”的嚴肅的調侃,一邊是拔地而起不多不少的自然之文,一邊是朱先生 的明顯造作堆砌的強為說理,對比太強烈了。

再想到自己疏隔沈從文而耽讀朱先 生的無奈(沈從文已成過去,朱先生則屬于當前),以及這無奈中日日失去的東 西,模模糊糊的似乎明白了在現代中國,所謂理論有時實在不過是和世界隔離以 后徒然用文字做一些自我欣賞的渲染。說穿了,是精神上一種自我哄騙。

我對朱 先生的敬仰忽然減去許多。佩服還是佩服的,但多半是在他辛苦編織的理論之外 了。

光潛先生理論以外的文字確實另有一種氣象。他和宗白華先生一樣,都提倡 “不通一藝莫談藝”,對文學尤多會心,又曾是現代“京派”的中堅,倘若卸去 理論的華兗,他還是一個過硬的詞章家,不像后來的“美學工作者”,除幾條半 通不通的理論外,談到文學藝術,簡直要隔到十萬八千里。

光潛先生的文章,盡 管有時輕于變化,不能持論,但濟之以學識,增之以藻采,從容不迫,明白曉暢, 又實在是一個優點。娓娓道來,誨人不倦的風度,我覺得還在其次,因為那容易 令人想到一個長者或許可以避免的愚闊和軟弱。

早期《悲劇心理學》和《詩論》之外,最讓人愛重的,恐怕還是翻譯。朱先 生做翻譯,似乎比自己立論更見神采,文辭也更自由。

雖然譯別人的書,卻多少 揉進了自己的個性與理想。別的不說,他所譯的黑格爾《美學》給人的印象就極 深。

據博學之士稱,朱先生的譯文是包含了“創造”的,可盡管如此,至少美學 家的黑格爾仍然屬于“朱記”,此外別無分店。這種印象,即使看了王造時、賀 麟諸先生對黑格爾其他著作的翻譯,恐怕也還無法湔洗。

說理之書,由西洋輸入中土,一名之立,也。

5. 朱光潛的談交友摘抄友誼的名言警句

《談美》經典段落摘錄

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維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講究如何利用環境。“環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內,這些人和物有些對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對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對于我不關痛癢。我對于他們于是有愛惡的情感,有趨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動。這就是實用的態度。

我們這個時代是否也有類似長城和《短歌行》的紀念坊留給后人,讓他們覺得我們也還是很親切的麼了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布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布幾點星光去照耀那和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

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我們一定要從實用世界跳開,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欣賞它們本身的形象。總而言之,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

在嶄新的環境中,我還沒有認識事物的實用的意義,事物還沒有變成實用的工具,一條街還只是一條街而不是到某銀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標,一座房子還只是某顏色某線形的組合而不是私家住宅或是總長衙門,所以我能見出它們本身的美。

我們在時過境遷之后,不受當時的實際問題的牽絆,所以能把它們當作有趣的故事來談。它們在當時和實際人生的距離太近,到現在則和實際人生距離較遠了,好比經過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來的辣性,只留下純淡的滋味。

一般人迫于實際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認得太真,不能站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這豐富華嚴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飲食男女的營求之外,便無其他意義。

蔡琰在丟開親生子回國時決寫不出《悲憤詩》,杜甫在“人門聞號眺,幼子饑已卒”時決寫不出《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這兩首詩都是“痛定思痛”的結果。藝術家在寫切身的情感時,都不能同時在這種情感中過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觀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嘗受者退為站在客位的觀賞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經驗放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所以情感盡管深刻,經驗盡管豐富,終不能創造藝術。

6. 談人朱光潛世間事物最復雜、最難懂的莫過人,懂得人就會懂得你自己

小題1:B小題2:C小題3:A 點評:文中的重要的句子,是就它們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傳遞重要信息的關鍵語句,對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幫助我們準確理解全文主題思想或脈絡層次的語句(即文眼),結構比較復雜的語句等。

我們做這一類的題,最好參照選項在原文中找出與之相關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對照。如果表述不同,我們要看看它表達的意思是否相同。

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選出答案。小題3:試題分析:B引用古諺目的是證明人的復雜性;C“就是美的歷史”絕對化;D“認識世界”應為“整個運動”,包括認識和實踐兩個方面。

點評:在歸納文章內容的過程中,要對文中的信息進行分類,區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對這些信息歸類,還要證明哪些信息是同一關系,哪些信息是包含關系,哪些信息是從屬關系,哪些信息是并列關系。只有做到這一點,在做這種題型的時候就能得心應手。

7. 求路遙《人生》好句

人生如紙:有的寫滿了字、有的畫滿了畫、有的是一片空白、等著我們去涂抹。如果你是一位能干的畫工、就可以在紙上勾畫出各式各樣的美好的圖案。

人生如地:有的種滿了瓜果、有的種滿了糧食、有的還是一片處女地、等著我們去耕耘。如果你是一位勤勞的農藝師、就可以在地上種出各種各樣豐美的果實。

人生如山:世上有很多很高很高的山、終其一生也難爬上去。如果你是一位跋涉者、不管山有多高、有多遠、有多麼的曲折崎嶇、你都會盡力的往上攀登。

人生如霧:少年不知愁滋味、什麼苦樂年華、什麼人間冷暖、全然不知。能把太陽看作紅氣球、放置在蔚藍的天空、能把月亮當成嫦娥的宮殿、聽大人們侃一些夢幻般的傳奇。無憂無慮的玩耍、嬉戲和追逐、還可以無拘無束的大哭大笑。朦朦朧朧、若隱若現。

人生如路:充滿迷茫、夢幻和憧憬的路、坦坦蕩蕩的路、鋪滿鮮花的路

、荊棘叢生的路、灑遍陽光的路、坎坎坷坷的路!路上有痛苦的掙扎、有頑強的拼搏、有競爭、有追尋、有奮進、朝著每個既定的人生目標、忽艱難、忽瀟灑、忽停滯、這條路彎彎曲曲、寬寬敞敞任你走著。

人生如樹:沒有根的樹長不大、沒有根的人生不扎實、不沉穩、人生要想避免浮躁、就得像樹一樣有自己深深的根。弱小的樹苗需要艱難的扎下根、那麼多的風霜雨雪、那麼多的蟲蛀獸侵、那麼多的花開花落、、、再加上樹大又招風、木秀于林、風必吹之。有很多的風風雨雨要經歷。、

人生如書:無論你是否愿意、每天都在一頁一頁的書寫著、誰也無法回避、書的序言是用第一聲啼哭起筆的。當一個新的生命用嘹亮“號角”宣告了自己存在的時候、人生這本書就有了一個不尋常的開篇。人生這本書、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寫作構思、有的人把自己的這本書布局的很精美、很動人、很輝煌、然而、由于一時的筆誤、使這個精美的構思變得扭曲、寫下了悔痛、也寫下了思索。

人生如詩:或長或短、或精彩或平庸、短句未必沒有光華、長篇也不見得是佳作。無論詩的長短、總有最后一個句號、概括他的一生。

一個人要想學會欣賞人生、就必須得有情趣、在繁忙的日子里、哪怕抽出一瞬間的空隙、仰望一下蔚藍的天空、注視一下那自在的白云。在迷蒙的細雨中、你是否有雅興獨自徘徊、聆聽自然、傾述心聲。生活、的確需要這樣一種審美的心態、有了它、你就一定會熱愛生活、熱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