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紅塵和佛門的句子

解夢佬 0

1. 形容女子“看破紅塵入佛門”的古詩句有哪些

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紅樓夢》第五回《金陵十二釵》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隱《無題六首其六》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蝶戀花二首其一》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辛棄疾《鷓鴣天》匣淺難羈寶劍鋒,玉藏石中也玲瓏。——《天河·琢磨》執手看歌敲金釵,笑語落珠明眸睞。

——《菱紗·翩翩》瞳凝秋水劍流星,裁詩為骨玉為神。——《紫英·明光》誰言別后終無悔,寒月清宵綺夢回。

——《夢璃·離歌》剝落三千煩惱絲,寒寺青燈伴古佛。——《紅樓夢》碧澗泉水清,寒山月華白。

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 寒山《碧澗泉水清》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神秀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少林六祖慧能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元稹《離思》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緣無事可商量。——蒼雪 《南臺靜坐一爐香》。

2. 形容人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詩句

形容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詩句:

1、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偈》唐代:惠能

2、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滿江紅-小住京華》清代:秋瑾

3、老夫惟有,醒來明月,醉后清風。《人月圓·重岡已隔紅塵斷》金朝:元好問

4、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5、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雜詩》 魏晉:陶淵明

6、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7、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8、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納蘭性德《攤破浣溪沙》

9、瞳凝秋水劍流星,裁詩為骨玉為神。《紫英-明光》

10、誰言別后終無悔,寒月清宵綺夢回。《夢璃-離歌》

11、剝落三千煩惱絲,寒寺青燈伴古佛。《紅樓夢》

擴展資料

紅塵,原指繁華熱鬧的所在。

佛教所說的“塵”,系譯自梵語,意為污染,謂能污染人的真性。“塵”又與“境”同義,指外部一切感知認識的事物。佛教認為,塵境是一心所變現的,并非真正的客觀實在,屬于虛妄的“似外境現”。后因以紅塵指虛幻的塵世間。

俗語看破紅塵,謂看透塵世的虛妄污濁,不足留戀。常用以形容達觀、灑脫。

看破紅塵,是指在人生過程中因某種機緣對塵世中的事情進行了自我透徹的感悟,是一種自我思維突破的過程,在行為上一般采取消極逃避的策略和行為,通常把看破紅塵理解為認識萬物皆空的道理后,放下對金錢、權利、名利、美色等欲望的追求和執著。

看破紅塵,對生活中的事和物采取置之度外的態度和行為,保持自我內心安寧是有用的,但其消極的行為不利于國家、社會、家庭的發展和個人責任的擔當。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看破紅塵

3. 關于“佛家大徹大悟、看破紅塵往事”類似的深奧的、有哲理的句子

1. 學道別無用心,直須見窮自己本源。---《佛學語錄》

2. 若得心中無事,佛至猶是冤家。---《佛學語錄》

3.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佛學語錄》

4. 隨處不失正念,自然脫體現成。---《佛學語錄》

5. 見性門中,唯在一念生信。---《佛學語錄》

6. 勇猛眾生成佛在一念,懈怠眾生亙涅盤三祗。---《佛學語錄》

7. 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證。---《佛學語錄》

8. 實相是無相之相,真心是無心之心,真得是無得之得,真用是無用之用。---《佛學語錄》

9. 修行必到行起解絕,方有實益。---《佛學語錄》

10.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佛學語錄》

11. 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去圣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恐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佛學語錄》

12. 心不迷,不墮生死。業不繁,不憂形質。愛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業累。---《佛學語錄》

13. 競利奔名何足跨,清閑獨許野僧家,心田不長無明草,覺苑常開智慧花。---《佛學語錄》

14. 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眼前林樹并池沼,晝夜還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別起眉毛觀見得,何勞特地禮西方。---《佛學語錄》

15.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佛學語錄》

4. 佛家看破紅塵的話

佛家看破紅塵的句子

環境的臟亂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任由心地囤積塵埃,而不知清除污垢,去除惡習。

懂理不懂事,能知不能行,此“理”與“知”就如空花水月,要“理事”相應“知行合一”,才是

真理與真知。

生世間,最苦的莫過于心病,病在不知足,在相互比較,在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須知不

滿足的心是最痛苦的心。

仰山禪師問訊溈山禪師次:“未審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務?”溈曰:“日中一食,夜后一寢。”仰

曰:“和尚今夏不虛過。”

僧問五泄靈默禪師:“如何得無心去?”師曰:“傾山覆海宴然靜,地動安眠豈睬伊。”

自樂平生道,煙蘿石洞間,野情多放曠,常伴白云閑。有路不通世,無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圓

月上寒山。

石鞏慧藏禪師在廚作務次,馬祖大師問:作什麼?鞏曰:牧牛。祖曰:作麼生牧?鞏曰:一回入草

去,驀鼻拽將回。祖曰:子真牧牛。

仰山禪師問訊溈山禪師次,溈曰:子一夏不見上來,在下面作何所務?仰曰:某甲在下面,鋤得一

片田,下得一籮種。溈曰:子今夏不虛過。

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須向外問窮通。但能角處回光照,莫被塵勞困主公。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依報與

空、不空相應,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

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

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

我們誦詠的經典雖不多,但若遵照著去實踐,并從其中獲得正確的見解,斷除內心的愚昧,身心也

會得到凈化,不再跟隨外界的起伏而變化……

問:“如何是微妙?”師曰:“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問:“如何是極則處?”師

曰:“懊惱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問:“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師曰:“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五燈會元》

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贊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涂,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則施

與劫奪,何得何失?

非裸行結發,非涂泥絕食,臥地自塵身,非以蹲踞(住),不斷疑惑者,能令得清凈。以慚自禁者

世間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馬避鞭。

無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云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唐朝——軼名禪師

問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師曰:“還可趣向否?”南泉曰:“擬向即乖

師曰:不擬時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疑之道,

我們的心有很多種作用,有一部分是壞的作用,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別人,有一部分是好的作用,

利于自己也利于別人。

因為有迷惘,所以才有覺悟。如無迷惘,何來覺悟呢?離開迷惘,即無覺悟;離開覺悟,也無迷惘

因此,執著于覺悟也是一種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