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芬芳的語句
初戀的芬芳在于它是熱烈的友情。
俄國作家、革命家 赫爾岑
蟲子總是爬進最芬芳的花蕊中去。 芬芳名言
英國詩人 威·柯珀
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宋·韓琦《中書東廳迎春》。卉(huì):草的總稱。這兩句大意是:迎來春光并非為了自我滿足,而是為了百花千卉共吐芬芳。迎春花是凌春早發的“新春嘉卉”。她生長在庭院墻邊或路邊花圃,并不顯眼,待到新春伊始,她就張開雙臂投入春天的懷抱,率先開花迎接爛漫的春光。但她不自恃,不驕傲,不以迎春功臣自炫,而是同百花一起共同點綴春色,綻蕊吐芳。北宋政治家韓琦在這里就是借迎春花這種可貴的精神抒懷寫志,自勵勉人。
北宋政治家、名將 韓琦 《中書東廳迎春》
有些花朵雖美麗卻并不芬芳,有些女人雖美麗卻并不可愛。
烏埃雷
2. 關于芳菲的詩句
1、芳菲歇,故園目斷傷心切。宋代 向子諲《秦樓月》
釋義:暮春時節,芳菲飄落,登高遙望故國,內心悲傷痛切。
2、洛陽正值芳菲節,秾艷清香相間發。宋代 歐陽修《玉樓春》
釋義:洛陽春濃花滿城,姹紫嫣紅香正濃。
3、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唐代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釋義: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
4、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唐代 韓愈《晚春二首·其一》
釋義: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紛紛爭奇斗艷。
5、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芰荷。唐代 賀知章《采蓮曲》
釋義:別說春天已經結束花草都凋謝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葉和荷葉呢。
6、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宋代 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釋義:那五彩繽紛的花朵凋謝又有什麼可恨?夏天的樹木,濃密蔥綠,不也一樣使你合意歡心!
7、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隋代 盧思道《從軍行》
釋義:而那萬里之遙的關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獨自應對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
8、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賞,都付與、鶯和燕。 宋代 陳亮《水龍吟·春恨》
釋義:可恨這繁華似錦的世界,游人還未欣賞,卻全都交給了黃鶯和飛燕。
9、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清代 曹雪芹《葬花吟》
釋義:輕佻的柳絮,淺薄的榆錢,只知道顯耀自己的芳菲。不顧桃花飄零,也不管李花紛飛。
10、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宋代 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釋義:一直啼到春天歸去再無尋覓處,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實在令人愁恨、痛苦。
3. 關于芳菲永久的作文500字
用生命之翼翱翔知識天空;用辛勤的汗水譜寫人生的輝煌;用
良好品質點亮道德的星空;站在心田中,去領悟心靈的芳菲。
——題記
在知識的天空,盡情翱翔,陶醉于唐詩宋詞之中,穿梭在各種
優美文段中,領悟心靈的芳菲蘊含著的奧秘。我愛書,更愛書中的
知識。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就是
一束溫暖的陽光,足以照亮我們的心扉。知識給予生命之羽翼,使
其縱情翱翔于智慧的天堂。知識曾經交與我們太多太多,使我的世
界變得多彩奪目。
在知識的天堂中,我是快樂的;與詩人暢談生活領悟,與李白
相約,一起陶醉于《月下獨酌》,我是幸福的;在優美的句子中,
跳上一段舞,我是歡悅的!
心靈芳菲好似一股綠意,脫俗令人清爽;心靈芳菲好似一團火
焰,讓人活力四射;心靈芳菲就是知識之翼中無暇的羽毛,令人充
滿遐想。
用汗水譜寫的人生輝煌,是讓人永生難忘的,在鮮花點綴的賽
道中,我們揮灑著青春的蓬勃朝氣,那一刻,心情的激動是無人能
體會到的。
我迷戀上了跑步,每一步都帶著期盼,每一步都是一種對自己
的肯定。賽道上,我揮灑著青春,我用汗水換來了人生的輝煌——
鮮花和掌聲。
那一刻,對我來說是如此美妙,那一刻,我被無數鮮花簇擁著
被排山倒海般的祝福與掌聲包圍著。那一刻,我是自豪的。
心靈芳菲好似一支用不完的涂改液,涂改了所有的憂傷。心靈
芳菲好似一瓶老酒,越辛勤的付出就越醇香。心靈的芳菲就是辛勤
汗水譜寫人生輝煌的鄰導者。
有人曾經問我,心靈的芳菲是什麼?其實,它就是一顆折射出
剔透光芒的星光。
4. 關于夏天的優美語句
春天隨著落花走了,夏天披著一身的綠葉兒在暖風里蹦跳著走來了。
詩中夏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李商隱:(晚晴))
3.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杜甫:《夏夜嘆》)
5.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復古:《大熱》)
6.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李昂:《夏日聯句》)
7.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8.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夏
七月,透藍的天空,懸著火球似的太陽,云彩好似被太陽燒化了,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春天隨著落花走了,夏天披著一身的綠葉兒在暖風里蹦跳著走來了。
初夏的陽光從密密層層的枝葉間透射下來,地上印滿銅錢大小的粼粼光斑。
風兒帶著微微的暖意吹著,時時送來布谷鳥的叫聲,它在告訴我們:“春已歸去。”
青草、蘆葦和紅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懸在天空的一輪火熱的太陽蒸曬著,空氣里充滿了甜醉的氣息。
初夏時節,各色野花都開了,紅的、紫的、粉的、黃的,像繡在一塊綠色大地毯上的燦爛斑點;成群的蜜蜂在花從中忙碌著,吸著花蕊,辛勤地飛來飛去。
盛夏,天熱得連蜻蜓都只敢貼著樹蔭處飛,好像怕陽光傷了自己的翅膀。
空中沒有一片云,沒有一點風,頭頂上一輪烈日,所有的樹木都沒精打采地、懶洋洋地站在那里。
七月盛夏,瓦藍瓦藍的天空沒有一絲云彩,火熱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河里的水燙手,地里的土冒煙。
烈日當空,道路兩旁,成熟的谷物在熱得彎下腰,低著頭。蚱蜢多得像草葉,再小麥和黑麥地里,在小麥和黑麥地里,在岸邊的蘆葦叢中,發出微弱而嘈雜的鳴聲。
太陽像個老大老大的火球,光線灼人,公路被烈日烤得發燙,腳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煙。
天氣悶熱得要命,一絲風也沒有稠乎乎的空氣好像凝住了。
整個城市像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過氣來。狗趴在地上吐出鮮紅的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大。
熾熱的火傘高張在空中,熱得河里的魚不敢露出水面,鳥也不敢飛出山林,就是村中的狗也只是伸長舌頭喘個不休。
那天,天熱得發了狂。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著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霧非霧的灰氣,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覺得憋氣。
那是一個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熱的太陽烤得田里的老泥鰍都翻白了,村邊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幾寸,那些露在水面的石頭,陡地變大了。
小鳥不知躲匿到什麼地方去了;草木都垂頭喪氣,像是奄奄等斃;只有那知了,不住地在枝頭發出破碎的高叫;真是破鑼碎鼓在替烈日吶喊助威!
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塵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不動。馬路上發著白光,小攤販不敢吆喝,商店門口的有機玻璃招牌,也似乎給曬化了。
5. 描寫日落的美句
暮藹中的夕陽未曾引起過我的注意,因為身處小城鎮的我沒有機會領略雄偉和大美,至多可以覓來“長河落日圓”“夕陽無限好”此類詩句來安撫渴望美的心。
可是,高建群的震撼也讓我震撼了。三次落日的景象如三幅巨畫展現于眼前。
評論家說高建群是一個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就這篇文章來說,我認為是中肯的。 美學范疇里有個詞叫崇高,區別于優美它呈現出的是一種莊嚴、偉岸的美。
這主要是因為人的主體與自然界的客體相互處于矛盾的激化之中,羅布淖爾荒原的空曠、死寂讓人的血液冰涼,讓人的心冰冷。還有什麼值得留戀?即使有音樂。
薩克斯吹奏出的是夢幻般死亡的感覺,這種死亡的感覺就像黑戈壁上彌漫的瘴氣,纏繞著倍感蒼涼的心。在此時此地,人可能更多的想到的是逃離,盡管有人就是追逐荒涼而來。
是什麼讓作者暫停住腳步?是驀地回頭一瞥留意到的那一幕:空曠的西地平線上,一輪血紅的落日停滯在那里。……我們,我們的車,還有剛才死氣沉沉的羅布淖爾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這一片回光返照中。
我們互相看著對方的臉,每個人的臉都泛著紅光。我們感到自己像在畫中。
讀到此,我也感覺走進那時那境地,是作者用文字在播放音樂,讓我們的靈魂在〈〈泰坦尼克號〉〉的音樂聲中顫抖。這音樂不僅加強了落日的輝煌之感,而且進一步引發了深深的思考: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
落日將要隕落前的絢爛,是永恒的大美!文章不僅有激情和文采,更重要的恐怕莫過于智慧的深度了。我們不必旁征博引,來證實這世界上有許多尊貴的死亡,就用那艘船的沉沒來細看人性的光華。
災難突然降臨,老船長穩握舵輪,老夫婦靜臥床鋪,提琴手安然演奏,把生命讓給婦幼的人們,在海水中永生。愛,為愛而死,現實理性的人們可能不屑于此,因為不愛護自己生命的人如何保護他人的箴言禁錮著思想,可是,誰骨子里不渴望一點浪漫、些許瘋狂?更何況,在冰冷海水中的杰克無怨無悔,他的愛鑄就的價值該超過那顆“海洋之心”吧!落日前的從容,綻放的大美就如燦爛的煙花,瞬間也成永恒。
我想高建群是喜愛羅曼·羅蘭的,否則他不可能提到約翰·克里斯朵夫,這是一位滿懷生命熱情卻又遭到敵對世界誤解的極其誠懇的藝術家,他是羅蘭的理想主義之構想,豪放的風格適合英雄的人物,所以高建群是會追隨羅蘭的崇高的,哪怕是用日出來烘托日落。 三次落日的描寫不用一一道來,可讀者不得不注意作者對三次落日的安排。
第一次的柔和、美麗、安謐為第二次的莊嚴神圣作了很穩定的鋪墊。第三次,落日不見,看到的是燦爛、熱烈、夸張的火燒云,隱藏了主角,隱藏不了的是作者的深意。
因為一片紅光中有匆匆的背影正向歷史深處走去,回憶慢慢蘇醒,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的英雄之氣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在第三次描寫中沒有看到的落日的影子,而且這增強了文字的厚重感。這讓我想起了余秋雨,他的〈〈行者無疆〉〉讓我覺得讀萬卷書真的敵不過行萬里路,盡管評論家不斷在批判他大散文中的硬傷,可是我覺得他的文氣比那些小資情調的散文寫家們要強上百倍,而這種文氣緣自于歷史文化的底蘊。
而高建群也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著文化之旅,所以他不僅是沾了西部的光,所以他的落日才讓人震撼。 我還想說的是,西域的特質不僅醞釀了粗獷,細膩也是散文家特有的觸角,大西北的 背景遮擋不了作者潺潺的情感之流。
第一次的落日,作者用了一個比喻:輪子。教此文時,我還特意讓學生多作了一番比喻。
餅、乒乓、盤子、蛋黃,林林總總的比喻出現,再加上作者寫第二次落日時用的“硬幣”,似乎只有輪子才更貼切,估計就是作者自己也無法再超越,這細微處不正見出散文家該有的細膩嗎? 《西地平線上》被編入教材時刪除了很多段落,個人覺得有該刪的,也有不妥的,這倒讓我特別留心文中描寫第三次日落結束時的一句話:接著就是中亞細亞那著名的白夜了。這句話的價值何在?我還讓學生討論了一番。
不可能是為了提到另一種獨特的天文現象,只能從散文詩意的角度考慮,細琢磨,落日之后應該是黑暗,而作者卻要讓黑夜天空明亮,或許這就是對落日的刻骨紀念吧。 文章結尾處才提到奉行“雄偉”和“大美”的兩位畫家,日本的東山魁夷和中國的張大千。
東山魁夷的風景畫中不出現人物形象,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對人生的強烈情感。高建群對落日純粹的描寫不是正和東山魁夷相通嗎?關于張大千我只想說說他的大寫意的荷花,畫中的主體通常都是一朵或幾朵舒展開的花瓣,中間露出蓮蓬和花蕊。
花瓣雙勾,但不過多敷色或墨,只在勾線處用少許淡色或淡墨,在花瓣的尖部用濃色或濃墨勾畫,花蕊用藤黃和大紅點出,清新淡雅,讓人百看不厭。敦煌歸來,他的荷花卻為一變,明艷中現拙厚,清新中見精神,煌古壁畫的神采風韻,沉寂了千年之后,在張大千的筆下得以重生! 荷花、落日看來就不僅是大自然的饋贈,有了作家的再創造,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絕好的融合在一起,這就是大美。
看來新教材的選編的文本并不是說只給人全新的視覺感受,更應該讓人產生全新的心理體驗,而這種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