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陶淵明賞菊的詩句
陶淵明《飲酒》賞析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陶詩以其沖淡清遠之筆,寫田園生活、墟里風光,為詩歌開辟一全新境界.
《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并無內在聯系,興至揮毫,獨立成篇.這首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于勞動之余,飲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此時情味,何其深永!陶詩的一大特色就是樸厚,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律的探索和揭示,這或者就是詩歌回歸自然的一種表現.
2. 關于陶淵明賞菊作詩、隱居遁世的文章
陶淵明一生斷斷續續地有過江州祭酒、參軍、彭澤令幾種官銜。
這類芝麻綠豆般的小官職,自不必說樹立什麼微薄的功業了,就連踏足朝廷,瞻仰“天顏”,發一發政見牢騷的資格、機會都從來沒有。翻開陶氏的傳記、年表,看看這位被譽作“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鐘嶸:《詩品》中)的偉大人物的生平,不免要大失所望。
在晉宋易朝這大時代、大背景之下,陶淵明有的只是平凡又普通的一生。“歸隱”兩個字,幾乎可以涵蓋他的所有。
“避世”,似乎就是他這輩子降臨人間的目的。可是,這個世上并沒有所謂的“天生的隱士”。
或許一個人要當高官、成就大業,僅需各自心存一條理由、抱有一個信念,就足夠了。但若要真心放下功名利祿,專心歸隱避世,當中卻必定是有深刻的內因以及外因。
一、性格與命運 陶淵明(365-427)①,字元亮,一說名潛,淵明是他的字,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大約生活在晉宋之際,潯陽柴桑人。
關于他的家世,據說大致上可以認定是東晉大司馬陶侃之后,甚至是他的祖父、父親,大約也有當過太守一類的官職,暫拋開了某些好事者的論爭,我們基本上已可以想像,陶氏遠祖是曾經有過顯赫的過去,但到了陶淵明時,霉運早已降臨。家道中落,導致了他的生活很早就潦倒艱苦,貧困不堪。
例如顏延之在《陶征士誄》里就說他“少而貧苦”,又說他“母老家貧,捧檄致親”。根據陶澍《靖節先生年譜考異》的說法,這應該是與他八歲便已失怙(喪父)有關。
自幼便遭遇家運的不幸,承受家境的慘淡,總的說來,陶淵明在他整個青少年時期,都是極不得意的。這點結合他在晚年所寫的《有會而作》一詩自述:“弱年逢家乏”,便可以得到印證。
最為糟糕的是,這樣的霉運似乎絲毫沒有過停止的意思,就這樣一直延續了下去,延續了一生(就是所謂的“老至更長饑”)。但同時他又是一個樂觀的人,貧困饑寒似乎更能磨煉他的意志。
面對“饑者歡初飽”、“悲風愛夜靜”的長年缺衣少食,饑寒交迫的生活,竟還能夠逆來順受,坦然固窮,展現出性格里豁達而寡欲的一面。以至于我們后來還可以在《五柳先生傳》里,看到他自己來調侃自己說:“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篇末更借用了黔婁之妻的話來勉勵,也順道表達一下自己的志趣(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
這句話其實并不盡然,凡世間性情雷同者何止千萬?也不見得人人就有相近的際遇,但性格對人日常各種行為的影響之深,卻是不容置疑。它或多或少也要和人的命途連系在一起。
因此,我們不妨對它略作修正,改為“性格左右命運”。陶淵明的命途,就是受過了他性格的左右。
而他這種的性格形成,又是跟他的人生哲學密切相關。 陶淵明一生中,本就不自覺地受到“儒道互補”價值觀的影響。
到了生命的后期,對人生的歸宿,更是演變成了聽任命運的安排,講究隨遇而安。這一種宿命思想,他曾在《自祭文》里作出過充分的闡述。
他說:“自余為人,逢運之貧……勤靡馀勞,心有常閑。樂天委分,以至百年……識運知命,疇能罔眷。
余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
從老得終,奚所復戀!”自述了從為人開始,就遭遇貧困的命運,但心情卻是悠閑自得,樂天從命,委隨本分來度過。他認為自己是識運知名的,無論生前死后,都沒有什麼遺憾和眷戀,不像一些人為生前立功業,死后留名聲而十分計較。
與此對應的,還有當他辭去彭澤令,最后決定歸隱田園是的一篇有名的《歸去來兮辭》,里面末尾兩句是:“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奚疑”。這就是所謂的“樂天知命”。
在陶淵明身上,其實也是從認命到順命的過程。② 人生的所有不如意,既找不出真實的原因,又不能得到滿意的解釋,無奈之下,只好將一切都統統都歸結于“命運”二字。
陶淵明的宿命觀就從之而來。但待慢慢地逐漸想得通透了,由聽天由命到樂天知命,去除了思想上的苦惱和負擔,不再執著于名利及功業上——就弄明白即使是退隱不仕,也再沒太大不了!無需過分去強求。
這樣,終于是將自己從觀念上扭轉了過去,思想上也總算是為遁世歸隱作好了準備工夫。得以盡可能地解除名韁利鎖的束縛。
只有領悟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大道理,才能夠以輕松的姿態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并能在真正的意義上、最大的程度上,變得淡泊恬靜,甘愿地離開煩囂俗世,拋棄繁華競逐,擺脫官場**,將自己的余生都寄情于山水,怡性于田園里去。 二、門閥制度下的愛國熱忱 陶淵明的生平,大致上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即:出仕州郡與歸隱園田。
并可以他辭彭澤令一事作為分界線。辭去彭澤令那一年,是東晉的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已屆四十一歲。
這一次棄官以后,就再也沒有入仕了。換言之,此時之前的陶淵明,卻是一直處于時官時隱的尷尬局面之中。
也就是說,自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歲初任江州祭酒開始,他在宦海之中便浮浮沉沉了長達十二年之久。魯迅認為:“陶潛之在晉末,是和孔融于漢末。
3. 賞菊表達心情的語句
一、贊美菊花 《詠菊》 唐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蘭確銘》 晉 王淑之 蘭既春敷,菊又秋榮。
芳熏百草,色艷群英。孰是芳質,在幽愈馨。
《和郭主簿》 晉 陶淵明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賦得殘菊》 唐太宗 階蘭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濃希曉笑,風勁淺殘香。
細葉抽輕翠,圓花簇嫩黃。還持今歲色,復結后年芳。
《云安九日》 (35作文) 唐 杜甫 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舊摘人頻異,輕香酒暫隨。
《菊花》 唐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菊花》 唐 吳履壘 粲粲黃金裙,亭亭白玉膚。極知時好異,似與歲寒俱。
墮地良不忍,抱技寧自枯。 《菊花》 唐 李商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趙昌寒菊》 宋 蘇軾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
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起花。 《重陽后菊花》 宋 范成大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幾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 《九月十二日折菊》 宋 陸游 黃花芬芬絕世奇,重陽錯把配萸技。
開遲愈見凌霜操,堪笑兒童道過時。 《殘菊》 宋 梅堯臣 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
深叢隱孤芳,猶得車清觴。 《菊花》 宋 朱淑貞 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
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賦十月菊》 金 元好問 秋香舊入騷人賦,晚節今傳好事家。
不是西風若留客,衰遲久已退梅花。 《菊》 明 沈周 秋滿籬根始見花,卻從冷淡遇繁華。
西風門徑含香在,除卻陶家到我家。 《詠菊》 宋 楊萬里 物性從來各一家,誰貪寒瘦厭年華?菊花白擇風霜國,不是春光外菊花。
《菊花》 明 唐寅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賞菊》 董必武 名種菊逾百,花開麗且妍。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誰與?勤勞智自專。賞心邀客共;歌詠樂延年。
《秋菊》 陳毅 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二、借菊言志 《感遇》 唐 李白 可嘆東籬菊,莖疏葉且微。
雖言異蘭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輝。
當榮君不采,飄落欲何依。 李白生于盛唐,郁郁不得志,傷感之情,躍然于紙。
《飲酒》 晉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歸田,自耕自食,悠然自得之情,溢于詩外。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 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詠菊》 唐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題菊花》 唐 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裁,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黃巢是唐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他以"沖天"為主題,借菊詠志,表達了他敢于沖天摧毀封建王朝黑暗統治的豪情壯志。
《詠翻集句》 宋 史鑄 東籬黃菊為誰香,不學群葩附艷陽。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處作孤芳。
《鷓鴣天》 宋 張孝樣 一種濃華別樣妝,留連春色到秋光。能將天上千年艷,翻作人間九月黃。
凝薄霧,傲繁霜,東籬恰似武陵鄉。有時醉眼偷相顧,錯認陶潛作阮郎。
《醉花陰》 宋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她把"瘦"字人詞,把她的離情與菊花體態交融在一起,抒發內心久別的情感。
4. 賞菊表達心情的語句
一、贊美菊花 《詠菊》 唐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蘭確銘》 晉 王淑之 蘭既春敷,菊又秋榮。
芳熏百草,色艷群英。孰是芳質,在幽愈馨。
《和郭主簿》 晉 陶淵明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賦得殘菊》 唐太宗 階蘭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濃希曉笑,風勁淺殘香。
細葉抽輕翠,圓花簇嫩黃。還持今歲色,復結后年芳。
《云安九日》 (35作文) 唐 杜甫 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舊摘人頻異,輕香酒暫隨。
《菊花》 唐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菊花》 唐 吳履壘 粲粲黃金裙,亭亭白玉膚。極知時好異,似與歲寒俱。
墮地良不忍,抱技寧自枯。 《菊花》 唐 李商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趙昌寒菊》 宋 蘇軾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
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起花。 《重陽后菊花》 宋 范成大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幾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 《九月十二日折菊》 宋 陸游 黃花芬芬絕世奇,重陽錯把配萸技。
開遲愈見凌霜操,堪笑兒童道過時。 《殘菊》 宋 梅堯臣 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
深叢隱孤芳,猶得車清觴。 《菊花》 宋 朱淑貞 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
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賦十月菊》 金 元好問 秋香舊入騷人賦,晚節今傳好事家。
不是西風若留客,衰遲久已退梅花。 《菊》 明 沈周 秋滿籬根始見花,卻從冷淡遇繁華。
西風門徑含香在,除卻陶家到我家。 《詠菊》 宋 楊萬里 物性從來各一家,誰貪寒瘦厭年華?菊花白擇風霜國,不是春光外菊花。
《菊花》 明 唐寅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賞菊》 董必武 名種菊逾百,花開麗且妍。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誰與?勤勞智自專。賞心邀客共;歌詠樂延年。
《秋菊》 陳毅 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二、借菊言志 《感遇》 唐 李白 可嘆東籬菊,莖疏葉且微。
雖言異蘭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輝。
當榮君不采,飄落欲何依。 李白生于盛唐,郁郁不得志,傷感之情,躍然于紙。
《飲酒》 晉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歸田,自耕自食,悠然自得之情,溢于詩外。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 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詠菊》 唐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題菊花》 唐 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裁,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黃巢是唐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他以"沖天"為主題,借菊詠志,表達了他敢于沖天摧毀封建王朝黑暗統治的豪情壯志。
《詠翻集句》 宋 史鑄 東籬黃菊為誰香,不學群葩附艷陽。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處作孤芳。
《鷓鴣天》 宋 張孝樣 一種濃華別樣妝,留連春色到秋光。能將天上千年艷,翻作人間九月黃。
凝薄霧,傲繁霜,東籬恰似武陵鄉。有時醉眼偷相顧,錯認陶潛作阮郎。
《醉花陰》 宋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她把"瘦"字人詞,把她的離情與菊花體態交融在一起,抒發內心久別的情感。
5. 陶淵明那句描寫菊花的詩或句子抒發了他的隱士情懷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辭官歸田后的陶淵明,采菊東籬,在閑適與寧靜中偶然抬起頭見到南山,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達到了王國維所說的“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無我之境。這種自然、平和和超逸的境界,猶如千年陳酒,能讓人品味出無限韻味,人們從中獲得的文化快感涌動于心底千余年,這是中國文化人生存意義上的美學觀,一種生存哲學。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筆,是在不經意中道出的“絕妙好辭”,可謂渾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